<sub id="9sr61"></sub>
<progress id="9sr61"><th id="9sr61"><big id="9sr61"></big></th></progress>
  1. 歡迎來到360期刊網!
    學術期刊
    • 學術期刊
    • 文獻
    • 百科
    電話
    您當前的位置:

    首頁 > 學術期刊 > 中醫學 > 中華中醫藥雜志

    中華中醫藥
    • 中華中醫藥
    • 中華中醫藥
    • 中華中醫藥
    • 中華中醫藥
    • 中華中醫藥

    中華中醫藥雜志

    China Journal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and Pharmacy ???????

    統計源期刊
    • 主管單位: 中國科學技術協會
    • 主辦單位: 中華中醫藥學會
    • 影響因子: 1.13
    • 審稿時間: 1-3個月
    • 國際刊號: 1673-1727
    • 國內刊號: 11-5334/R
    • 發行周期: 月刊
    • 郵發: 18-90
    • 曾用名: 中國醫藥學報
    • 創刊時間: 1986
    • 語言: 英文
    • 編輯單位: 中華中醫藥雜志編輯部
    • 出版地區: 北京
    • 主編: 佘靖
    • 類 別: 中醫學
    期刊榮譽:
    中華中醫藥雜志簡介

                   《中華中醫藥雜志》原名《中國醫藥學報》,是中國科學技術協會主管、中華中醫藥學會主辦的國家級高級中醫藥學術期刊,是中國科學技術協會所屬的自然科技期刊中反映中醫藥研究進展的中醫學科雜志。                

    中華中醫藥雜志投稿

    中華中醫藥雜志社征稿要求

      1. 文題:題名應簡潔、確切、醒目,避免使用不常見的縮略詞、首字母縮寫字、字符、代號和公式等。中文題名一般18個漢字以內;英文題名一般不超過10個實詞,第1個字母大寫,其余小寫(專有詞首字母大寫),定冠詞“the”省略;一般不使用副題名。

      2. 作者及其單位:作者一般不超過12名,作者姓名及排序在投稿時確定,在編排過程中不應再作更動。作者單位(使用全稱,地區、郵編)加圓括號另列于作者姓名下,不同單位作者右上方加數字上標,以示區別,不同單位以分號分隔。指定通訊作者,并補充通訊作者詳細聯系方式(包括具體地址、郵編、固定電話、傳真、E-mail等)腳注于文題頁。指導者加圓括號列于作者姓名旁,其他要求同作者。作者姓名(漢語拼音,姓在前大寫,名連成一詞,加英文連字符,不縮寫)、單位名稱應進行英文翻譯(按統一公布名稱),作者名應全部列出,其他格式同中文要求。

      3. 摘要、關鍵詞及基金資助:中文摘要200~300字,列于關鍵詞前;英文摘要內容與中文摘要對應。摘要按照目的、方法、結果、結論4段格式撰寫;指示性摘要(200字左右)可除外。

      所有欄目應附關鍵詞3~8個,且英文關鍵詞應與中文對應。西醫學盡量使用最新版中國醫學科學院醫學信息交流中心編譯的《中文醫學主題詞表(CMeSH)》中的漢譯名,關鍵詞中的縮寫詞應按CMeSH還原為全稱,如與全國科學技術名詞審定委員會審定《醫學名詞》(科學出版社,1989年及以后各版)矛盾,以后者為準;中醫藥學使用中國中醫科學院圖書情報研究所《中醫藥學主題詞表》。中醫藥詞語英文翻譯參考全國科學技術名詞審定委員會審定《中醫藥名詞》(科學出版社,2005年),以意譯、直譯相結合,中醫藥專有詞匯建議音譯。

      基金資助要求中英文對照,請查找原始英文。

      4. 引言(或緒論):應言簡意賅,不要與摘要雷同??珊喴榻B目的、范圍、相關領域的前人工作和知識空白、理論基礎和分析、研究設想、研究方法和實驗設計、預期結果和意義等?!皣?內)外未曾報道”應寫“筆者未見文獻報道”。

      5. 正文:一般論文不強調統一格式,臨床和實驗研究類文稿內容格式宜有共性,必須實事求是,客觀真切,準確完備,合乎邏輯,層次分明,簡練可讀。一級標題用黑體,二級以下標題用“1.”“1.1”“1.1.1”等標注。

      6. 結論:應準確、完整、精練。如果不能導出應有的結論,也可進行必要的討論??梢栽诮Y論或討論中提出建議、研究設想、改進意見、尚待解決的問題等。

      7. 科技名詞術語:使用1989年以后科學出版社出版的由全國科學技術名詞審定委員會審定的《醫學名詞》《中醫藥名詞》和醫學相關學科的名詞,暫未審定公布者以人民衛生出版社編寫的《英漢醫學詞匯》為準,中醫藥詞語全文應統一。

      使用英文縮略語,文內首次出現時,應先注明中文全稱,括號內注明英文全稱及縮略語。中藥一藥一名,不可連寫,使用2015年版《中華人民共和國藥典》名稱或常用名,一藥多名者,文稿中應統一;如屬引用醫籍內容,可按原書所用;地方藥應加以注釋。西藥中文名稱應按2015年版《中華人民共和國藥典》和國家藥典委員會《中國藥品通用名稱》中的化學名,可在括號內標注商品名。草藥注明拉丁學名。中醫古籍使用全名,如文章內容需要,可標注相關版本信息。

      8. 圖表、數字及計量單位:圖表要求少而精,病理照片應注明染色方法和放大倍數;表格編排采用“三線式”,每幅圖表冠有圖題或表題,表內同一指標的有效位數應一致。正確使用阿拉伯數字及中文數字。采用法定計量單位,按照GB 3100-93(《國際單位制及其應用》)、GB 3101-93(《有關量、單位和符號的一般原則》)。具體可參閱《法定計量單位在醫學上的應用》(中華醫學會雜志社.3版.北京:人民軍醫出版社,2001)。

      9. 符號和縮略詞:數字公式、計算式和化學方程式、分子式等均應用符號書寫,可另注明所用文種(如拉丁文、希臘文、日文)、字體(正斜體、大小寫)和形式(上下角標)等。統計學符號按GB 3358-82(《統計學名詞及符號》)的有關規定。

      10. 參考文獻:必須是作者親自閱讀的、對本文有重要參考價值的正式文獻,以近期發表文獻為主,內部資料、文摘、轉載、保密資料、未發表論文等不得作為參考文獻引用。本刊不再受理無參考文獻的文章。

      參考文獻著錄格式采用順序編碼制,文內標注及文后參考文獻標注格式參照GB/T 7714-2015(《信息與文獻?參考文獻著錄規則》)及本刊規定,在引文末右上角按順序用阿拉伯數字加方括號注明,如[1]、[6,15]、[2-5]。日文文獻中的漢字不可用我國的簡化字代替,可提供參考文獻首頁復印件以備核實。

      參考文獻的作者1~3名應全部列出,3名以上作者只列前3名,之后加“,等”,英文加“,et al”;外文作者姓列在前,名列在后,且縮寫不加縮寫點。外文雜志名稱按《Index Medicus》中醫學期刊名稱縮寫書寫,不加縮寫點。示例:

      【期刊】作者.文題.刊名,年,卷(期):起頁-止頁

      [1] 邢玉瑞.有關“證”概念爭議的問題探討.中華中醫藥雜志,2018,33(6):2247-2251

      [2] 梁宜,杜俊英,房軍帆,等.電針治療大鼠骨癌痛的鎮痛效應及其對外周阿片受體表達的干預.中華中醫藥雜志,2018,33(11):4877-4882

      [3] 楊冰,秦昆明,徐瀅,等.決明子生品及炮制品中無機元素的含量測定.中華中醫藥雜志,2018,33(8):3294-3299

      [4] Bahadir M G,Hizir K,Mine G,et al.Bombesin ameliorates colonic damage in experimental colitis.Gig Dis Sci,1999,44(8):1531

      【書籍】作者.書名.卷(冊)次.版本(第1版不著錄,其他版次需著錄).出版地:出版社,年份:起頁-止頁

      [1] 清?張錫純.醫學衷中參西錄?中冊.石家莊:河北科學技術出版社,1985:212-214

      [2] 諸國本.建設中國特有的中醫藥管理體制//崔月犁.中醫沉思錄(一).北京:中醫古籍出版社,1997:213-215


    申請加急綠色通道,投稿周期比同行快2-3個月 現在咨詢
    中華中醫藥雜志數據統計

    中華中醫藥雜志影響因子

    中華中醫藥雜志發文量

    中華中醫藥雜志總被引頻次

    無法辨別期刊質量?專業編輯老師一對一講解,現在咨詢 現在咨詢
    中華中醫藥雜志常見問題

    熱門常見問題

    • 中華中醫藥雜志審稿周期,幾號出刊?

      根據投過稿的作者反應,雜志社回復的審稿周期大概在3-5個月左右。雜志是月刊,每個月1號出刊。

    • 中華中醫藥雜志錄用率高嗎?

      雜志的錄用率和文章質量有直接關系,如果想要提高錄用成功率,提升自己的文章質量才是關鍵。

    • 中華中醫藥雜志審稿快嗎?需要多少錢?

      雜志社的審稿周期大概在3-5個月左右,審稿周期挺長的。根據投過稿的作者反應,一篇文章的版面費大概幾千元左右,如果文章的圖表多,超過規定的版面,還會額外收費。

    • 中華中醫藥雜志影響因子是多少?

      據知網顯示,雜志目前的復合影響因子是1.577,綜合影響因子為1.128。

    • 中華中醫藥雜志怎么樣?

      雜志目前被多個核心數據庫收錄中,所以雜志刊物質量很高,但是很多作者反應雜志審稿周期長,所以如果著急發表的作者還是要謹慎些。

    • 中華中醫藥雜志官方網站是什么?

      雜志的官網是:http://www.zhzyyzz.com/

    • 中華中醫藥雜志外審多久?

      據作者反應,外審周期大概2-3個月。

    • 中華中醫藥雜志是幾級?

      雜志目前是國家一級期刊。

    • 中華中醫藥雜志作者如何查稿?

      根據雜志社官網顯示,作者投稿后在雜志社官網(http://www.zhzyyzz.com/)進行后續進度查詢。

    • 中華中醫藥雜志是cscd嗎?

      雜志被CSCD(擴展版)收錄中。

    • 中華中醫藥雜志好投嗎?投稿經驗有哪些?

      雜志投稿命中率和稿件質量有很大關系,有作者反應期刊的審稿周期很長,所以提高文章的質量也是縮短審稿周期的關鍵,雜志的刊期可以加急,如果著急見刊的作者,可以聯系雜志社。

    • 中華中醫藥雜志是核心期刊嗎?

      雜志同時是科技核心、北大中文核心期刊,CSCD(擴展版)期刊。

    • 中華中醫藥雜志投稿須知有哪些?

      可直接參考本頁上方【投稿要求】欄目,雜志官網(http://www.zhzyyzz.com/)有詳細的投稿要求,大家可以根據自己的需求進行參考。

    沒有找到答案?編輯老師一對一在線答疑,及時解決您的問題 現在咨詢
    期刊服務咨詢
    • 免費論文評估服務

      專業編輯團隊為您的文章進行評估,是否能達到期刊社的發表要求,并為您提出一系列的修改意見和指導。

    • 學術期刊分析推薦服務

      專業編輯團隊為您的文章進行評估,是否能達到期刊社的發表要求,并為您提出一系列的修改意見和指導。

    • 免費論文評估服務

      專業編輯團隊為您的文章進行評估,是否能達到期刊社的發表要求,并為您提出一系列的修改意見和指導。

    申請加急綠色通道
    權益保障
    • 刊物信息可查

      推薦刊物均可到國家新聞出版總署網站查詢正刊

    • 嚴格保密協議

      可簽署保密協議 ,不透露任何用戶信息可跟蹤進程,全程協議

    • 售后服務保障

      1對1服務,7x24小時在線

    • 企業信譽保障

      11年經驗沉淀,實體公司運營

    中華中醫藥雜志目錄文獻
    • 中醫古籍脈象比喻例探

      作者:謝洲;沈澍農 期刊:《中華中醫藥》2018年12期

      古醫籍脈象表述中存在大量的比喻現象,包括一般比喻式及由比喻而來的單字脈名.由于時代隔閡、脈法發展、詞義變化及文字訛誤等原因,后世對其中部分用語的釋解存在爭議.文章集中探討了數例相關用語:“革”與“營”分別來源于古代八音之革類樂器及黃河流域的居處建筑“營窟”;“參舂”(三人參舂)與古人勞動生活相關,表達早期遍診法中不同診脈部位的對比性脈象概念;“雀斗”與“雀啄”、“懸離”與“懸雍”則與因形、音相近而致的用語訛變有關.

      關鍵詞: 脈象 用語 脈學
    • 腎陽虛股骨頸骨折患者松質骨組織差異蛋白質的表達分析

      作者:翁繩??;吳立忠;李煒明;詹洋;吳星;康榮彬;鄭萍;郭潔梅;滕方舟;王建輝;朱亞菊;李保林;蘇友新 期刊:《中華中醫藥》2018年12期

      目的:比較并分析腎陽虛與非腎虛患者股骨頸松質骨差異表達的蛋白質,從骨組織功能蛋白質角度初步探討“腎主骨”理論科學內涵.方法:收集腎陽虛患者及非腎虛患者的股骨頸松質骨標本各13例,進行骨總蛋白提取、雙向電泳(2-DE)蛋白質分離、凝膠圖譜的獲取、質譜分析及生物信息學檢索.結果:2-DE獲得的腎陽虛及非腎虛患者股骨頸松質骨可辨識總蛋白點數目為582個,與非腎虛組比較,腎陽虛證組有16個蛋白出現差異表達.其中線粒體熱休克蛋白90(Hsp90s)等5個蛋白表達上調;骨形態發生蛋白4(BMP-4)等11個蛋白表達下調.結論:股骨頸松質骨16個蛋白表達改變可能與腎陽虛證的發生有關, “腎”可能通過調節這些與骨組織關系密切的蛋白表達而發揮“主骨”作用.

    • 基于IRE1α/JNK通路探析解毒通絡調肝方對2型糖尿病調控機制

      作者:金美英;崔鎮海;樸春麗;米佳;劉向榮;韓輔;潘韋韋 期刊:《中華中醫藥》2018年12期

      目的:基于內質網應激IRE1α/JNK傳導通路研究解毒通絡調肝方對ZDF大鼠2型糖尿病模型胰島素抵抗及胰島細胞凋亡的影響.方法:將10只SPF級非糖尿病Zucker Lean (ZL)鼠設為正常組,將88只成模SPF級Zueker Diabetes Fat(ZDF)大鼠隨機分為模型組,鹽酸二甲雙胍組(0.65g·kg-1·d-1)和解毒通絡調肝方劑量組(高劑量18g·kg-1·d-1,中劑量9g·kg-1·d-1,低劑量4.5g·kg-1·d-1);4周干預后取胰腺,采用Western Blot檢測各組P-IRE1α/IRE1α、P-JNK/JNK蛋白的表達;RT-PCR觀察IRS-1、PI3K、Bax、Bcl-2 mRNA表達.結果:解毒通絡調肝方顯著降低胰腺組織中P-IRE1α/IRE1α及P-JNK/JNK的蛋白表達(P<0.01);顯著增強IRS-1、PI3KmRNA表達(P<0.01).此外解毒通絡調肝方可使Bax mRNA和Bcl-2 mRNA表達量的比值呈劑量依賴性下降,進而減少凋亡發生.結論:解毒通絡調肝方通過抑制IRE1α/JNK信號通路,進而改善胰島素抵抗,并減少凋亡而保護胰島功能.

    • 以形調神在治未病中的應用

      作者:曹鳳嬌;于化君;袁尚華;富斌 期刊:《中華中醫藥》2018年12期

      隨著醫學模式由傳統的生物醫學模式向生物-心理-社會醫學模式轉變,心身醫學、預防醫學和中醫“治未病”得到空前重視.北京中醫藥大學東方醫院治未病中心袁尚華主任醫師提出在注重“形神同調”的同時,注重以形調神,形成其獨特的養生保健慢病防治策略和方法,對中醫治未病具有深遠意義和巨大作用.他認為形神和諧是健康的基礎和表現,以形調神包括經絡調神、藥食調神、運動調神、起居調神及環境調神等,通過以形調神達到疏通經絡、平衡陰陽、調理氣血、安和五臟、強筋壯骨、長養精神,最終做到“形與神俱,而盡終其天年”.相較現代心身醫學特色突出,干預手段更加豐富.

    • 基于腸道微環境探討“從腸治肺”的新內涵

      作者:劉天浩;張晨陽;韓思思;袁嘉麗 期刊:《中華中醫藥》2018年12期

      “從腸治肺”乃中醫“肺合大腸”理論的臨床運用,是中醫臨床核心治法治則之一,是對中醫藏象理論以及整體觀的認識與應用.結合腸道微環境的研究熱點,文章試從腸道微環境進行探討,旨在為“從腸治肺”提供科學內涵,豐富中醫藏象理論,為中醫臨床“從腸治肺”提供參考.

    • 基于“腎藏精起亟”理論觀察補腎活血中藥對慢性心力衰竭大鼠骨橋蛋白影響

      作者:孔繁達;張艷;朱愛松;張洋;康伊;田淼 期刊:《中華中醫藥》2018年12期

      目的:基于“腎藏精起亟”理論觀察補腎活血中藥對慢性心力衰竭(CHF)大鼠骨橋蛋白(OPN)的影響.方法:60只雄性SD大鼠,隨機選取15只為假手術組,剩余45只通過冠脈結扎配合力竭式游泳建立CHF大鼠模型,模型成功后隨機分為模型組、西藥組、中藥組.用藥4周后,超聲檢測大鼠心臟形態變化,免疫組化法測定大鼠心肌及腎臟組織中OPN表達水平,Real-time PCR法檢測大鼠心肌及腎臟組織中OPN mRNA表達水平.結果:治療后,與假手術組比較,模型組大鼠左室內徑(LVID)顯著增高,射血分數(EF)和短軸縮短率(FS)均顯著減低(P<0.05),心、腎組織中OPN蛋白及mRNA表達水平顯著升高(P<0.05);與模型組比較,西藥組、中藥組LVID顯著降低,EF、FS顯著升高(P<0.05),心、腎組織中OPN蛋白及mRNA表達水平顯著降低(P<0.05).結論:補腎活血中藥可下調OPN蛋白及mRNA的表達,改善CHF大鼠心室重構,揭示了“腎藏精起亟”心腎相關的中醫病機基礎.

    • 圍絕經期綜合征治火八議

      作者:王淼;王洋;黃娜;胡柳;李燦東 期刊:《中華中醫藥》2018年12期

      對于圍絕經期綜合征一病,多數醫家以腎陰虛、腎陽虛、腎陰陽兩虛、心腎不交、陰虛火旺、腎虛肝郁等證型分而治之.然臨證所見,圍絕經期綜合征患者挾火而病者甚多.文章試以“火邪”為思路分析圍絕經期綜合征患者的病理特點,并據此提出治火八法.

    • 大黃不同炮制品對大承氣湯瀉下作用變化研究

      作者:魏江存;秦祖杰;謝臻;唐春麗;陳勇;陳圣斌;闕祖亮 期刊:《中華中醫藥》2018年12期

      目的:研究大黃不同炮制品配伍后的大承氣湯對其瀉下作用的變化及其共性關系.方法:將168只小鼠隨機分為空白對照組、陽性對照組及大黃不同炮制品配伍后的大承氣湯組(6、10g/kg),按容積20mL/kg的劑量給藥后,分別用代謝籠積分法、炭末推進作用及Na+-K+-ATPase活性實驗,比較大黃不同炮制品配伍后的大承氣湯對小鼠的正常瀉下作用、炭末推進率及Na+-K+-ATPase活性的差異.結果:大黃不同炮制品配伍后的大承氣湯的瀉下作用都有不同程度的變化,與空白對照組比較,大黃不同炮制品的大承氣湯6g/kg和10g/kg劑量組都能顯著增加正常小鼠瀉下作用、提高炭末推進率及抑制Na+-K+-ATPase活性;與生大黃大承氣湯組比較,熟大黃大承氣湯、酒大黃大承氣湯、醋大黃大承氣湯和大黃炭大承氣湯的瀉下作用、炭末推進率及Na+-K+-ATPase活性有顯著性差異(P<0.05,P<0.01).結論:大黃不同炮制品的大承氣湯瀉下作用有差異性變化,這可能與配伍中大黃不同炮制品的主要化學成分引起大承氣湯復方中蒽醌類化合物的溶出量變化及大黃不同炮制品藥對間的相使相須作用有關.

    • 當歸止咳平喘作用機制探討

      作者:陳鳳菲;史琦;閻玥;李友林 期刊:《中華中醫藥》2018年12期

      《神農本草經》中載當歸具有“主咳逆上氣”的功效.目前該功效沒有得到全面的闡釋和臨床應用.本文通過查閱相關中醫藥典籍以及現代科學研究結果,總結歷代醫家及現代研究的成果,提出當歸治療咳逆上氣可能與其活血、養血、化瘀的作用有關.

    • 《金匱要略》復合病機的治則治法探析

      作者:楊梅;呂翠霞 期刊:《中華中醫藥》2018年12期

      《金匱要略》講雜病.雜,既言病種的多種多樣,又言疾病的發生、發展之復雜.張仲景針對臨床中的復雜情況在《傷寒論》中最早提出了“合病、并病”之說,其本質揭示了多病機“共存”的事實,后世所謂的“復合病機”亦是例證之一.該病機類型在《金匱要略》病證中亦有較多體現,諸如《金匱要略》首篇中提到的:已病防傳、表里同病、標本緩急、攻所得等治療原則,都是針對這一病機類型所設立的.該些治則、治法不僅滿足了臨床需要,成為現代中醫養生防病、治病的重要原則,而且在臨床治療中繼續發揮其指導與借鑒作用.

    • 從癥狀學角度探癇病“癲”“癇”病名之演變

      作者:王秋;劉金民 期刊:《中華中醫藥》2018年12期

      中醫學史上,以“癲”“癇”同稱癇病之象甚久,至唐代孫思邈立“癲癇”之名,以“癲”命名癇病之象漸少, “癇”之名逐漸獨盛.文章從文獻研究的角度,探求古代醫籍,認為癇病之所以歷經“癲”“癇”病名之演變,是因為二者癥狀內含不同,且二者之癥狀亦隨時代變遷而發展變化之故,癲”“癇”病名之演變,亦是歷代醫家對癇病的認識在探索中逐步成熟和完善之反映.

      關鍵詞: 癇病
    • 基于中醫古籍文獻的濕疹病名及鑒別

      作者:鄭勝;孫麗蘊 期刊:《中華中醫藥》2018年12期

      為探討濕疹在中醫古籍文獻中的病名論述,文章根據濕疹典型臨床表現,以“浸淫瘡”“香瓣瘡”“四淫”“濕瘡”“火革瘡”“繡球風”“奶癬”等為關鍵詞,檢索《中華醫典》中相關中醫古籍文獻.結果發現,《金匱要略》《醫宗金鑒·外科心法要訣篇》等18部中醫古籍從病名、臨床表現、鑒別診斷、飲食調護等多層次、多角度均對濕疹進行闡釋.因此,可以通過對濕疹中醫古代文獻病名及鑒別診斷進行系統梳理,對其古今病名進行規范化研究,以指導濕疹的臨床治療與應用.

    • 權衡觀視域下證法方藥體系化闡析

      作者:賴志亨;龐艷陽;曹毅 期刊:《中華中醫藥》2018年12期

      中醫學是一門建立在宏觀基礎上的整體視角科學.人體是一個內外密切聯系的整體,生理狀態下,生命機能的整體性、和諧性有條不紊的平衡運行.一旦平衡被打破,機體呈現出病理狀態中的功能紊亂.從整體觀對證法方藥的兩者關系展開論述.把控診療體系的整體性視域,系統性將證法方藥一體化進行闡析,權衡視域至關重要.

    • 形氣神三位一體的生命觀與《難經》

      作者:趙吉超;章文春 期刊:《中華中醫藥》2018年12期

      文章以形氣神三位一體的生命觀作為理論指導,對《難經》中形、氣、神3個方面的闡述進行總結,并結合臨床案例闡明形氣神三位一體生命觀指導《難經》在臨床中的應用價值.由此得出,《難經》中深刻體現了形氣神三位一體的生命觀,以此理論不僅可以指導經典文獻的研究,而且可以更好的將研究結果用于臨床實踐,從另一個角度更快的認識疾病的形、氣、神3個要素,尋找出具有針對形、氣、神三方面的治療方法,有利于臨床診斷效率的提升以及療效的更好提升.

      關鍵詞: 難經 形氣神 生命觀
    • 《金匱要略》食忌篇研究概況

      作者:銀赟;張琦 期刊:《中華中醫藥》2018年12期

      《金匱要略》后兩篇專論飲食禁忌,為后世食療學的發展奠定了基礎.但因其中一些條文含有迷信色彩,部分內容令人費解,由此引起此是否為仲景所著之爭.但不可否認,其中蘊藏的中醫食療等內容,至今仍值得深入研究.內容考證方面,以日本學者森立之之功最著.注解方面,古代注家著眼中醫,多從五行生克制化,物性相感人手探討,近代有中西醫匯通解析,當代學者側重總結其學術思想,或結合現代醫學闡釋.但仍有未完善及值得深入研究之處.

    • 經方“中風”理論源流與證治

      作者:瞿溢謙;林樹元;劉佳佳;曹靈勇 期刊:《中華中醫藥》2018年12期

      “中風”乃經方三陰三陽體系之核心概念.歷代醫家對其理解和詮釋不盡相同.文章以經方醫學理論源流為軸,研究“中風”的理論源流及其證治方藥.“中風”一詞首見于《黃帝內經》,其主要內涵以病因學概念為主;時至東漢末年,“中風”之內涵隨著六經體系的初步建立已上升至病機學概念;待至隋唐時期,經方辨證論治之理法方藥系統已日趨完備,“中風”之內涵在病證學概念上日臻完善,且其證治方藥也在這一時期得到了大量的擴充.若欲深諳經方治療中風之法,研究經方“中風”理論源流與證治方藥可謂是重中之重.

    • 論中成藥的命名與文化內涵

      作者:張碧華;邵暉;李怡;胡欣 期刊:《中華中醫藥》2018年12期

      通過對中成藥命名的規律和依據進行研究和歸納,發現命名中存在的問題并提出建議,以期為中成藥命名的規范化提供參考.中成藥的命名作為歷代中醫藥從事者集體智慧的結晶,蘊藏著豐富的中醫藥知識和文化,但也存在夸大作用、暗示療效等不規范問題.中成藥的命名不僅應該做到合理、規范,也應體現中華文化的特色與豐富內涵,實現對傳統文化的傳承和發揚.

    • 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肝組織HBcAg表達模式與中醫證型的關系

      作者:梁惠卿;許詩霖;毛乾國;張嘉挺;楊嘉恩;吳春城;鐘群燕;連開偉;蔡洋;羅晨;莊鴻莉;陳少東 期刊:《中華中醫藥》2018年12期

      目的:觀察慢性乙型肝炎(CHB)患者肝組織乙型肝炎核心抗原(HBcAg)表達模式與中醫證型及肝組織炎癥、纖維化等指標的關系并進一步探討相應的機制.方法:選擇CHB患者556例,均進行中醫辨證分型及肝組織活檢,測定肝組織HBcAg表達模式、炎癥、纖維化程度及ALT、AST、HBV DNA水平.結果:①556例患者按中醫辨證標準分為6組:瘀血阻絡證44例、肝腎陰虛證42例、肝郁氣滯證48例、肝郁脾虛證282例、濕熱蘊結證140例、脾腎陽虛證0例;按HBcAg表達模式分HBcAg陰性組42例、胞漿型HBcAg組186例、胞漿優勢型HBcAg組290例、漿核各半型HBcAg組38例.②經Spearman秩相關分析,肝組織HBcAg表達模式與肝組織炎癥活動度、纖維化程度均呈負相關;經Fisher確切概率檢驗,肝組織HBcAg表達模式與中醫證型分布具有相關性.結論:肝組織HBcAg表達模式與中醫證型、肝組織炎癥、纖維化程度均有相關性;HBcAg陰性組、胞漿型HBcAg組及肝郁脾虛證、濕熱蘊結證多處于慢性乙型肝炎活動期,正氣未傷,免疫功能較強,為抗病毒治療的較佳時機.

    • 不同劑量活血靈方對骨折后深靜脈血栓的預防作用

      作者:郭珈宜;范儀銘;李峰;崔宏勛;郭冰;郭艷幸 期刊:《中華中醫藥》2018年12期

      目的:探究中藥方劑活血靈對骨折后下肢深靜脈血栓的預防作用及其作用機制.方法:60只1月齡Wistar大鼠隨機平均分成空白組,模型組,陽性藥物組,活血靈低、中、高劑量組.采用創傷性造模方法制備大鼠骨折模型;各組在造模前1周灌胃,每天1次,連續14d;于造模后第7天取各組大鼠大隱靜脈血栓測量重量,取各組大鼠腹腔血液檢測凝血功能、生化法檢測SOD、GSH-Px、MDA的含量.采用ELISA檢測靜脈組織、血清中炎癥因子水平.結果:凝血檢測,模型組較空白組的凝血時間縮短(P<0.01),陽性藥物組、活血靈各劑量組凝血時間較模型組有所改善(P<0.05,P<0.01).氧化應激檢測,模型組與空白組SOD、GSH-Px、MDA含量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1),陽性藥物組、活血靈各劑量組與模型組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P<0.01);炎癥因子檢測,模型組與空白組IL-1β、TNF-α含量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1),陽性藥物組、活血靈各劑量組IL-1β、TNF-α與模型組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1).結論:活血靈可通過改善凝血指標,減少血管內皮損傷抑制氧化應激反應及控制炎癥,實現預防下肢深靜脈血栓.

    • 以伏毒新識為核心探討慢性腎衰竭的病因病機

      作者:沈金峰;羅富里;胡芳;黃偉;謝娟;晏子友 期刊:《中華中醫藥》2018年12期

      慢性腎衰竭是由于多種因素致使腎實質發生損傷,腎臟功能減退,甚至發生萎縮,進而出現代謝產物蓄積,水、電解質及酸堿失衡,引發一些列臨床癥狀的疾病.近年來各位醫家對慢性腎衰竭病因病機都有所闡述,隨著伏毒新識的推廣,對慢性腎衰竭病理產生機制及與危險因素的關系認識進一步加深.現從伏毒新識淵源、慢性腎衰竭危險因素與伏毒致病的關系、慢性腎衰竭病理機制與伏毒的關系、運用伏毒新識治療慢性腎衰竭的思路等方面闡述伏毒新識探討慢性腎衰竭的病因病機.

    • 補益宗氣方對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大鼠營養狀態、血清TNF-α及MSTN水平的影響

      作者:蘭智慧;陳章生;宋文龍;黃春燕;劉良徛 期刊:《中華中醫藥》2018年12期

      目的:觀察補益宗氣方對COPD大鼠營養狀態及血清腫瘤壞死因子(TNF-α)、肌抑素(MSTN)水平的影響,探討其改善COPD營養不良的可能作用機制.方法:將30只SD大鼠,隨機分為空白組、模型組、治療組,以氣管內注射脂多糖加煙霧吸入及冷風刺激建造COPD模型大鼠,治療組給予補益宗氣方灌胃,采用酶聯免疫吸附方法對各組大鼠血清前白蛋白、瘦素、TNF-α、MSTN水平進行檢測.結果:①補益宗氣方干預前,模型組、治療組血清TNF-α及MSTN水平均明顯高于空白組(P<0.05),血清前白蛋白及瘦素水平明顯低于空白組(P<0.05);補益宗氣方干預后,治療組血清中TNF-α及MSTN含量比模型組顯著降低(P<0.05),血清前白蛋白和瘦素水平則明顯高于模型組(P<0.05);②補益宗氣方干預后,治療組體質量和Lee's指數較模型組上升明顯(P<0.05).結論:補益宗氣方能增加COPD大鼠體質量和Lee's指數,改善營養狀態,其作用機制可能與其降低TNF-α及MSTN水平,提高前白蛋白和瘦素水平有關.

    • 中國古代本草傳統的近現代嬗變

      以王履、徐大椿等為代表,古代醫家雖然對藥性理論闡釋藥物功效發生機制的局限性有所認識和反思,但影響古代本草理論嬗變的主要力量,并非來自中醫自身,而是近代以來西學的沖擊.受西醫藥物學分類方式的影響,近代醫家以功效分類本草,以實現傳統本草學形式上的科學化. “20世紀50年代”以后,以《中藥學》教材為標志的新的中藥學范式,則有從內容上將功效作為中藥學主體的趨勢,本草傳統至此發生重大改變.在這個重新建構起來的中藥學體系中,藥效的凸顯使藥性流于一種形式上的附庸和點綴,高等中醫院?!吨兴帉W》教學、學習、考核各個教學環節的重點,經常變成了對功效的講解和記憶.

      關鍵詞: 藥性 功效 本草 中醫學
    • 高血壓病肝陽上亢證大鼠肝臟的脂質組學分析

      作者:朱宗敏;王煥軍;于瑞雪;張世明;劉阿娜;蔣海強;李運倫 期刊:《中華中醫藥》2018年12期

      目的:從脂質組學層面揭示高血壓病肝陽上亢證的發病機制.方法:高血壓大鼠灌服附子湯復制高血壓病肝陽上亢證模型,采用超高效液相色譜-四極桿/靜電場軌道阱高分辨質譜聯用技術采集正常組與高血壓病肝陽上亢證組大鼠肝臟脂質的代謝物信息,尋找與肝陽上亢證密切相關的差異性脂質生物標志物.結果:共鑒定出9種潛在脂質生物標志物,其中甘油二酯、甘油三酯、磷脂酰膽堿、溶血磷脂酰膽堿、磷脂酰乙醇胺、鞘磷脂、神經酰胺、膽固醇酯上調,磷脂酰絲氨酸下調,主要涉及體內甘油脂類、甘油磷脂類、鞘脂類代謝通路.結論:高血壓病肝陽上亢證的發生與脂質代謝紊亂有關,甘油脂類、甘油磷脂類、鞘脂類等脂質代謝物可能是中醫證候中肝陽上亢證的物質基礎.

    • 中蒙醫學關于整體觀念的認識

      作者:武麗媛;郭蕾 期刊:《中華中醫藥》2018年12期

      文章通過介紹中蒙醫學的整體性理論,總結、對比了二者在人體結構、生理、病理、診斷、治療等方面內容,即人體各組成部分有機相連,結構上不可分割,功能上相互為用,病理上相互影響,而診斷上可由表及里,治療上兼顧整體與局部,由此說明整體觀念在兩種醫學理論中的重要性.同時,整體觀念的重要性還表現在人體在維持自身正常運行的同時能夠使內外環境達到統一平衡.提高自身的調節能力,能動地適應自然環境的變化是兩種醫學所倡導的理念.

    • 淺談“醫工結合”對針灸針具改革的影響

      作者:吳建麗;于致順;魏慶雙;李慧玲;邢廣月;孫忠人 期刊:《中華中醫藥》2018年12期

      針灸針具的發展經歷了幾千年的歷程,從原始的砭石到當前各種現代針具的創制,都是時代與針灸醫學理論相結合的產物.當前,科學技術發展迅速,如何利用好工學理論和技術進行針具改革和創新一直是個瓶頸問題.本文簡要敘述了針具發展的歷史及電、聲、光、磁等技術與傳統針具結合應用的現狀,并介紹了本團隊關于針具改革的研究情況,欲以“醫工結合”角度為突破點,為針具的改革和發展提供一點思路,以期有更多經濟、方便、有效、無創的針具為人類健康服務.

    • 膽汁淤積性肝炎大鼠模型中醫證候探討

      作者:連雅君;王慶國;王雪茜;吳夢瑤;雷超芳;馬重陽;翟昌明;周璐;魏瑋;程發峰 期刊:《中華中醫藥》2018年12期

      目的:探討膽汁淤積性肝炎大鼠中醫證候特征.方法:通過膽總管結扎切斷(CBDL)的手術方式復制膽汁淤積性肝炎重癥大鼠模型,以方(清開靈)測證基礎上通過體征采集數據進行分析,并對爪、舌RGB采集圖像進行量化可視處理,相關現代化檢測指標綜合分析,對該模型的證候特點進行相關分析.結果:與正常大鼠比較,膽汁淤積性肝炎大鼠基礎體溫升高,飲水量增加,攝食量下降,耳廓微血流流速偏快,舌象、爪象的R/(R+G+B)值升高,谷丙轉氨酶(ALT)、谷草轉氨酶(AST)、肝功能指標顯著升高(P<0.01),體征結合指征量化結果癥狀表現為身熱、口渴不甚、煩躁、鼻衄、多怒撕咬、小便色深黃、舌質偏紅等癥狀.結論:本實驗中膽汁淤積性肝炎大鼠模型更符合熱入營血的證型.

    • 基于“八虛”理念探析機關之室“代償”及其意義

      作者:周龍云;陳旭青;田子睿;崔學軍;施杞;王擁軍;卞琴 期刊:《中華中醫藥》2018年12期

      八虛者,機關之室,然其非僅稱謂之語,更納涵著所指“本氣不足,勞易虛損”的內在特點.針對這一特點,機體求于平、和,而表現出諸多代償之象.文章即從“八虛”之內涵、“八虛”之“代償”及“代償”之意義三方面,立于“八虛”理念,探討機關之室“代償”其及所提示的攝身御病之理.筆者以為,機關之筋肉者,應其本氣不足,衡其內在不堅之生理性“代償”,以示攝身防病之則;筋骨衰損,骨端漸進者,應其正氣虛憊,和其內在空乏之病理性“代償”,以昭緩疾治病之理.而攝身防病、緩疾治病者,因生命之時不同而用法不一,少壯長陽,中老勿用則為其不變之法.

    • “五七”至“七七”陰虛質女性腸道菌群及宿主NF-κB信號通路共變化機制

      作者:俞若熙;楊玲玲;李思琪;劉齊;張慧麗;李英帥;駱斌 期刊:《中華中醫藥》2018年12期

      依據《黃帝內經》關于女性生理特點的描述,“五七”至“七七”之年為女性“漸衰期”.陰虛質是一種口渴喜冷飲、大便干燥、舌紅少津少苔等陰虛內熱為主要特征的體質狀態.現代研究發現,陰虛質與衰老密切相關,同時腸道菌群參與宿主衰老過程,并與宿主基因存在共變化特征.前期研究提示,陰虛質存在腸道微生物失衡,及與細胞衰老經典NF-κB活化途徑相關因子mRNA表達異常.基于此,提出“陰虛質女性漸衰期存在與衰老相關特征功能菌群,且與宿主NF-κB通路存在共變化調控特征”這一假說,并對研究思路進行了闡述.本研究對于開展基于腸道菌群、基因的陰虛質女性延緩衰老具有重要意義.

    • 補腎活血法對膝骨關節炎兔的TGF-β/BMPs信號通路的影響

      作者:楊帆;徐江喜;常冰;包盈盈;侯秀娟;朱躍蘭 期刊:《中華中醫藥》2018年12期

      目的:探討補腎活血法對兔膝骨關節炎模型(KOA)中轉化生長因子(TGF-β)/骨形態發生蛋白(BMPs)信號通路的影響.方法:健康清潔級新西蘭兔36只,雌雄各半,按隨機數字表法分為6組,即正常組、模型組、西藥組和中藥低、中、高劑量組.建立KOA模型,藥物干預4周,利用RT-PCR、Western Blot和ELISA法檢測膝關節脛骨平臺軟骨及關節液中的BMP-4、BMP-7、TGF-β1的mRNA和蛋白水平.結果:模型組BMP-4、BMP-7和TGF-β1的mRNA和蛋白水平明顯下降,與正常組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通過藥物干預后,補腎通絡方能夠提高KOA兔的BMP-4、BMP-7和TGF-β1的mRNA與蛋白的表達含量.結論:本法對TGF-β/BMPs信號通路發揮調控作用,可以間接抑制軟骨細胞被破壞,調節TGF-β1、BMP-4和BMP-7的分泌以保護受損的軟骨細胞,進而緩解KOA進展,改善預后.

    • 淺談“玄府學說”在中醫眼科中的臨床應用

      作者:楊海靜;韓錦丹 期刊:《中華中醫藥》2018年12期

      近年來中醫眼科在理論及診療方面開始重視玄府學說.筆者經過長期的臨床實踐,發現玄府學說與氣血、絡脈息息相關,對眼病的辨證論治及臨床用藥方面有不可替代的指導意義.文章旨在通過淺談玄府學說理論體系,運用通調脈絡和開通玄府等方法,并闡述眼科常用方——逍遙散等的致病機制,為治療眼科疾病提供新思路.

    • 杜仲葉總黃酮對圍絕經期大鼠模型的影響

      作者:田碩;白明;苗明三 期刊:《中華中醫藥》2018年12期

      目的:觀察杜仲葉總黃酮對不完全去勢法制備圍絕經期大鼠模型的影響.方法:各組分別給予大豆異黃酮、更年安以及大、中、小劑量杜仲葉總黃酮混懸液,連續給藥30d,進行大鼠的Open field法測試,觀察相關臟器指數,血清雌二醇(E2)、睪酮(T)、卵泡刺激素(FSH)、促黃體生成素(LH)、促性腺激素釋放激素(GnRH)及骨鈣素(BGP)、血漿中β-內啡肽(β-EP)的水平,相關組織的雌激素受體(ER)、雄激素受體(AR)含量.結果:與模型組比較,杜仲葉總黃酮能使大鼠活動距離和站立次數增加,使如胸腺指數、脾臟指數、子宮指數、腎上腺指數和血清E2、T、BGP、血漿β-EP水平提高,并使血清FSH、LH、GnRH水平降低;明顯或顯著的提高下丘腦、垂體、卵巢、子宮中ER水平,以及下丘腦和垂體中AR水平.結論:杜仲葉總黃酮不同劑量組可以對抗圍絕經期綜合征引起的性激素(E2、T、FSH、LH)水平紊亂,調整失調的雌雄激素受體(ER、AR)水平,糾正骨質疏松狀態.

    • 考古發現與《針灸避忌太一之圖》考源

      作者:杜鋒;張顯成 期刊:《中華中醫藥》2018年12期

      金代閑邪聵叟所撰《針灸避忌太一之圖》見于《新刊補注銅人腧穴針灸圖經》卷三,此圖具列太一游宮的大、小周期以推度針灸的避忌日期.今從中醫學、文獻學和考古學等跨學科角度綜考此圖之淵源,認為其原理與《太素·風論》和《靈樞》中的《九宮八風》篇以及《易緯·乾鑿度》卷下鄭玄注等相關文獻的論旨相通,此亦可上溯至西漢太一九宮式盤(公元前173年),甚或與新石器時代的含山玉版(公元前第三千紀)等考古發現有關.可知,《針灸避忌太一之圖》中有關太一游宮數術內容的來源甚為古遠,傳統醫學的理論構架源遠流長.

    • 小紅蒜總萘醌的提取工藝研究

      作者:唐雪瀾;李心蕊;馬欣;闕曉;蘇靖;邱明豐 期刊:《中華中醫藥》2018年12期

      目的:優選小紅蒜有效部位總萘醌的最佳提取工藝條件.方法:采用UV和HPLC,以總萘醌含量,異紅蔥乙素、紅蔥乙素和紅蔥甲素含量以及固形物收率為指標,比較回流法、超聲提取法、滲漉法、冷浸法以及熱浸法的提取效果,并結合單因素實驗與正交試驗,優選最佳提取方法及其工藝參數.結果:回流法提取小紅蒜總萘醌效果最佳,最佳工藝條件為:10倍量85%乙醇回流2次,每次2h.結論:該提取工藝穩定、可行,且科學合理、經濟環保.

    • 基于病情變化術語的名老中醫哮喘醫案的療效評價研究

      作者:葉超;林色奇;薛漢榮;余建瑋;查青林 期刊:《中華中醫藥》2018年12期

      目的:探索中醫治療哮喘的療效評價方法,客觀評價現代名老中醫哮喘醫案療效,發掘中醫治療哮喘的療效特點.方法:以“十五”國家科技攻關計劃——“基于信息挖掘技術的名老中醫臨床診療經驗及傳承方法研究”中343例名老中醫治療哮喘醫案為分析對象,采用文本挖掘技術進行分析.數據分析在SAS 9.1.3平臺上進行,將病情變化術語進行癥狀和程度規范,利用數據庫將初診現病史與末次診察病情變化進行關聯,比較2次診察的程度變化,將療效判定規則輸入SAS軟件程序,由程序給出療效結果.結果:療效分析顯示:哮喘醫案的飲食差、大便秘結、睡眠差、喘息、咳嗽、哮鳴音、胸悶等主要癥狀的療效較好,其好轉消失率分別為90.63%、80.00%、78.57%、78.03%、77.68%、66.67%、62.16%;而流涕、噴嚏、鼻塞、咯痰、出汗、咽癢、口干等癥的療效較差,好轉消失率僅分別為53.33%、50.00%、50.00%、47.15%、44.44%、39.13%、16.67%.結論:現代名老中醫哮喘醫案的療效具有一定特色,主要表現在對全身癥狀,如飲食差、大便秘結、睡眠差的改善上,對疾病相關癥狀喘息、咳嗽、胸悶也有改善作用,借助文本挖掘技術客觀抽取醫案的病情變化術語,有助于客觀評價中醫醫案療效,推動名老中醫經驗的高效傳承.

    • 基于δ和θ頻帶腦電功率分析八段錦對中間型和外向型人格大學生的“調心”效應差異

      作者:郭郁;張琳;張佳蕾;閆??;陳悅;魏玉龍 期刊:《中華中醫藥》2018年12期

      目的:通過常規腦電監測八段錦訓練前后不同人格在校大學生δ和θ頻帶功率總體和空間(導聯)變化,分析八段錦誘發“調心”效應的人格特異性.方法:選擇在校大學生為受試者,根據艾森克人格問卷簡式量表中國版(EPQ-RSC)中的E量表(代表內外向性)將大學生分成不同人格組,均接受八段錦訓練,比較訓練前、后不同人格的腦電δ和θ頻帶功率的差異.結果:根據E量表原始分所轉化的標準T分數情況,將受試者分為中間型人格組和外向型人格組,中間型人格組和外向型人格組在性別構成方面無統計學差異.總體比較:訓練前,中間型人格組與外向型人格組在δ、θ頻帶功率皆無統計學差異;訓練后,中間型人格組在δ、θ頻帶功率皆顯著高于訓練前(P<0.05,P<0.01),外向型人格組在δ、θ頻帶功率皆顯著低于訓練前(P<0.05,P<0.01);訓練后中間型人格組δ、θ頻帶的絕對功率皆顯著高于外向型人格組(P<0.01).空間(導聯)比較:腦電地形圖上訓練前中間型人格組與外向型人格組的δ、θ頻帶分布趨勢大體一致;訓練后,中間型人格組δ和θ頻帶功率呈全腦區同步增高的趨勢,外向型人格組在δ和θ頻帶功率呈全腦區同步降低的趨勢.左有腦功能區的協同情況:訓練后中間型人格組在δ和θ頻帶功率的左右側對應大部分腦區(導聯)的相關性皆升高或由不具有相關性變為相關;外向型人格組在δ頻帶功率的左右側對應大部分腦區(導聯)的相關性皆降低或由相關變為不具有相關性,在θ頻帶絕對功率的左右側對應大部分腦區(導聯)的相關性皆升高.結論:八段錦訓練對外向型人格和中間型人格大學生均能夠由“身之平衡”進而誘發“調心”效應,這種“調心”效應無論在δ、θ頻帶功率變化上還是在大腦兩側半球δ、θ頻帶的協同性上皆存在明顯人格特異性,這可能是八段錦鍛煉能夠全面有效改善大學生心理健康水平的大腦調節機制之一.

    • 小兒久咳合劑對感染后咳嗽(肺熱陰虛證)大鼠肺勻漿中SP含量及肺組織中SP、VR1及PGP-9.5表達的影響

      作者:周婷;羅銀河;王孟清 期刊:《中華中醫藥》2018年12期

      目的:觀察小兒久咳合劑對感染后咳嗽(肺熱陰虛證)大鼠肺勻漿中P物質(SP)含量及肺組織中SP、類香草素受體1(VR1)及蛋白基因產物9.5(PGP-9.5)表達的影響,探討該藥對大鼠氣道神經源性炎癥的調節作用.方法:從50只SD大鼠中隨機選取10只作為空白組,其余40只采用煙熏+內毒素滴鼻+甲狀腺素灌胃+辣椒素霧化誘咳法建立感染后咳嗽(肺熱陰虛證)大鼠模型,造模成功后隨機分為模型組、孟魯司特鈉組、小兒久咳合劑小劑量組、小兒久咳合劑大劑量組,每組10只.各組分別予以相應藥物進行干預,空白組及模型組則給予同體積0.9%氯化鈉溶液灌胃.ELISA法檢測治療前后各組大鼠肺勻漿中SP含量,免疫組化法檢測治療前后大鼠肺組織中SP、VR1及PGP-9.5表達情況.結果:與模型組比較,小兒久咳合劑大、小劑量組大鼠肺勻漿中SP含量明顯降低(P<0.01),肺組織中SP、VR1及PGP-9.5蛋白表達也明顯減少.結論:小兒久咳合劑能通過降低肺勻漿中SP含量,減少肺組織中SP、VR1及PGP-9.5的表達來減輕氣道神經源性炎癥,進而發揮治療作用.

    • 基于形氣神三位一體生命觀的辟谷研究

      作者:鄒雪芳;夏林煒;趙吉超;林松;章文春 期刊:《中華中醫藥》2018年12期

      目的:通過辟谷的實驗研究,探索有別于現有生命模式的另外一種可能存在的生命模式,從而使人類生命獲得更大自由.方法:4名受試者在指定空間、全天24h監控下,按照《中醫養生康復學》中導引調攝法內容指導動功和靜功的習練.其中兩名受試者不飲不食,另外兩名但飲不食.同時,每天監測受試者體質量、血壓、血糖、體溫、脈率、血氧飽和度等基本生命體征;實驗前后檢測血常規、肝腎功能等生理生化指標.結果:4名受試者練功質量、精神狀態均良好,2人但飲不食辟谷各21d,1人不飲不食辟谷9d,1人辟谷11d(第1至7天不飲不食).4人辟谷期間各項指標未見明顯異常.結論:研究初步表明,確實存在另外一種不飲不食或但飲不食亦可維持人體正?;顒拥纳J?

    • 芍藥、白芍、赤芍的歷代本草考證淺析

      通過梳理考證歷代本草專著對芍藥、白芍、赤芍的記載,可知芍藥之名始載于《神農本草經》,經魏晉南北朝-隋唐五代-宋金元-明-清代時期的繼承和發展,赤白二芍的區別逐漸被認識.分析歷代各本草著作對芍藥性味功效的發展脈絡和各個時期性味功效的內涵,可知赤芍與白芍雖分為兩種藥物,但兩藥性味較一致,由始載于《神農本草經》的“苦,平”,到《名醫別錄》的“酸,平、微寒”,到《本草經集注》《新修本草》《千金翼方》《經史證類備急本草》《本草綱目》《本草備要》的“苦、酸,平、微寒”.明晰了兩者的區別主要在功效方面:白補赤瀉;白收赤散;白芍斂陰益營,主補無瀉;赤芍散邪行血,破積泄降.經對比,古代本草著作記載的赤芍、白芍主治功效與《中華人民共和國藥典》(2015年版一部)基本相同.

    • 健脾化濁調脂方通過NOX/ROS-NF-κB通路對ox-LDL誘導的血管平滑肌細胞增殖抑制作用研究

      作者:劉言薇;劉中勇 期刊:《中華中醫藥》2018年12期

      目的:基于NADPH氧化酶(NOX)/活性氧(ROS)/核轉錄因子kappa B(NF-κB)信號通路探討健脾化濁調脂方(JHTG)對氧化應激損傷后血管平滑肌細胞(VSMC)增殖的影響.方法:將VSMC分為空白對照組,模型對照組,2.5%、5%、10%JHTG組,抑制劑組和陽性對照組.除空白對照組外,其他各組在ox-LDL刺激后分別予以2.5%、5%、10%含藥血清,NF-κB抑制劑和阿托伐他汀干預.采用MTT法檢測細胞增殖水平,ELISA法檢測丙二醛(MDA)和超氧化物歧化酶(SOD),熒光探針法測定ROS,qPCR法和Western Blot法分別對NOX和NF-κB通路相關參數的表達進行檢測.結果:與空白對照組相比,模型對照組表現VSMC過度增殖和氧化應激損傷,NOX/ROS-NF-κB通路的表達上調(P<0.05);與模型對照組相比,JHTG各組、陽性對照組和抑制劑組能抑制VSMC增殖,且10%JHTG抑制效果最佳(P<0.05);同時JHTG呈濃度依賴性地降低MDA水平,提高SOD活性,降低ROS、IKK-α、IKK-β、NF-κB表達和抑制NOX4、p22phox蛋白表達(P<0.05).結論:JHTG能夠提高細胞的抗氧化能力,并可能通過抑制NOX/ROS-NF-κB信號通路減少氧化應激導致的VSMC增殖,對動脈粥樣硬化的病變起到防治的作用.

    • Logistic回歸聯合ROC曲線評價中醫癥狀對HIV感染者中醫證型的預測價值

      作者:李靜茹;馬建萍;馬秀蘭;張穎;艾合買提·阿不都熱依木;曾琳 期刊:《中華中醫藥》2018年12期

      目的:采用Logistic回歸分析法探討HIV感染者常見中醫證型的診斷規律.方法:制定中醫證候調查表,收集477例HIV感染者,患者中醫證型為氣虛濕阻型(237例)和氣陰兩虛型(240例),將收集到的臨床癥狀進行Logistic回歸分析并建立預測模型.結果:篩選出可區分2類中醫證型有顯著貢獻的5個變量:乏力、五心煩熱、盜汗、皮膚瘙癢、身體困重.建立HIV感染者中醫證型預測模型:P=1/[1+exp(1.155-0.758×乏力+0.694×五心煩熱+0.840×盜汗-1.180×皮膚瘙癢-1.360×身體困重)];預測模型的一致率分別為81%和64%.結論:HIV感染者常見中醫證型的Logistic回歸模型與臨床診斷吻合良好,能提高HIV感染者中醫診斷的客觀性和準確性.

    • 基于陰陽消長規律探討抑郁癥分時治療策略

      作者:陳紫瑩;吳麗麗;嚴燦 期刊:《中華中醫藥》2018年12期

      抑郁癥患者普遍存在著晝夜節律紊亂的癥狀.文章基于陰陽消長平衡規律,探討了抑郁癥晝夜節律紊亂的中醫病因病機.筆者認為抑郁癥患者癥狀出現“晨重”現象與其體內陽氣不足以及清晨陽氣升發障礙有關;而抑郁癥患者常見的夜間入睡困難則主要與陽過盛不能人陰,或陰不足無法制陽,陰陽無法相交有關.有鑒于此,筆者提出對抑郁癥患者采用晝夜分時治療的策略,即清晨(卯時)給予溫升陽氣的方藥,傍晚(酉時)給予滋陰斂陽安神的方藥,通過恢復陰陽盛衰消長平衡,從而調整抑郁癥患者存在的晝夜節律紊亂,達到緩解或減輕臨床癥狀的效果.期望這一策略的提出能為抑郁癥的中醫治療提供新的思路及治療方向.

    • 小檗堿調控IR-HepG2細胞miR-29a-3p及胰島素受體信號通路的作用機制研究

      作者:毛竹君;翁思穎;王磊;柴可夫 期刊:《中華中醫藥》2018年12期

      目的:探討小檗堿(BBR)對胰島素抵抗的HepG2細胞(IR-HepG2)中miR-29a-3p和胰島素受體信號通路的調控機制.方法:建立胰島素(100nm)誘導的IR-HepG2模型.生物信息學算法預測miR-29a-3p靶基因.通過RT-PCR檢測miR-29a-3p和靶基因的mRNA表達.構建熒光素酶報告質粒,分析熒光素酶活性.將miR-29a-3p模擬物和抑制劑通過lipofectamine2000轉染進IR-HepG2細胞.免疫印跡法檢測胰島素受體信號通路的各基因蛋白表達.結果:生物信息學提示IRS1是miR-29a-3p的靶基因.與對照組比較,模型組miR-29a-3p表達顯著升高(P<0.05),IRS1 mRNA表達水平顯著降低(P<0.01);BBR組抑制了這種變化(P<0.05,P<0.01).與陰性對照(NC)組比較,miR-29a-3p模擬物可顯著抑制與IRS1 3'-UTR融合的熒光素酶報告基因的活性(P<0.01).WB結果顯示,miR-29a-3p下調IRS1蛋白表達,而miR-29a-3p則促進IRS1蛋白的表達.miR-29a-3p模擬物轉染組IRS1mRNA表達下調,miR-29a-3p抑制劑轉染組表達相反.BBR能夠上調轉染miR-29a-3p模擬物或抑制劑的IR-HepG2細胞中的IRS1 mRNA表達.在IR-HepG2細胞模型中,轉染miR-29a-3p模擬物組的IRS1,pIRS1ser307、Akt、pAktser473和PDK1的蛋白表達均顯著降低(P<0.01),轉染miR-29a-3p抑制劑后這些蛋白表達顯著增加(P<0.01).BBR治療后,上述蛋白表達均顯著增加.結論:miR-29a-3p在IR-HepG2細胞中能調控胰島素受體信號傳導通路,BBR能下調或維持miR-29a-3p水平,增加IRS1 mRNA和蛋白表達,調節胰島素受體信號通路蛋白的表達.

    • 《中華人民共和國藥典》中阿魏酸作為多味中藥質量評價指標的特異性

      作者:王衛明;彭慧;張貴君 期刊:《中華中醫藥》2018年12期

      為提高中藥檢測指標在中藥檢驗中的合理性,使得檢測指標在保障用藥安全性和有效性方面發揮應有的作用,防止檢測指標的形式化.選取阿魏酸這一檢測指標討論其在功效方面的針對性,對比藥性、藥味、歸經、基原等方面的特異性.查閱《中華人民共和國藥典》(簡稱《中國藥典》)發現以阿魏酸作為檢測指標的中藥有3個,分屬于活血化瘀藥、補血藥和解表藥,阿魏酸既不能代表活血化瘀藥的全部功效也無補血、解表作用.通過檢索文獻發現《中國藥典》中含有阿魏酸的中藥有30余種,對比其藥性、藥味、歸經、基原等發現無特異性.阿魏酸作為多味中藥質量評價指標的合理性值得商榷.

    • 定喘湯對呼吸道合胞病毒感染大鼠肺組織TSLP、GATA3表達的影響

      作者:崔振澤;黃燕;劉明濤;徐超 期刊:《中華中醫藥》2018年12期

      目的:觀察定喘湯對呼吸道合胞病毒感染大鼠肺組織胸腺基質淋巴細胞生成素(TSLP)、GATA3表達的影響.方法:將Wistar大鼠按隨機數字表法分為正常組、模型組、定喘湯組和利巴韋林組.采用滴鼻法建立呼吸道合胞病毒感染模型,應用熒光定量PCR、Western Blot技術檢測大鼠肺組織中TSLP、GATA3 mRNA和蛋白含量表達及下游因子IL-4、IL-10、IL-13分泌情況,觀察定喘湯和利巴韋林對上述指標及肺指數的影響.結果:定喘湯組能顯著性下調TSLP及GATA3 mRNA表達,利巴韋林組下調TSLP mRNA表達作用顯著(P<0.05),而對下調GATA3 mRNA表達作用不顯著;定喘湯組、利巴韋林組都能降低肺指數、TSLP和GATA3蛋白含量,顯著抑制1L-4、IL-10、IL-13分泌(P<0.05).結論:定喘湯對RSV感染的干預機制可能與調控RSV感染大鼠肺組織中TSLP及GATA3表達有關.

    • 基于miR-155/NF-κB信號通路探討新風膠囊改善類風濕關節炎血瘀證患者肺功能的機制

      作者:章平衡;劉??;縱瑞凱;萬磊 期刊:《中華中醫藥》2018年12期

      目的:基于miR-155/NF-κB信號通路探討類風濕關節炎(RA)患者血瘀狀態與肺功能的關系及新風膠囊(XFC)對其影響.方法:選取RA患者60例,隨機數字表法分為新風膠囊治療組30例,來氟米特(對照)組30例.觀察新風膠囊對RA患者細胞因子、凝血指標、NF-κB、miR-155、血瘀癥狀體征積分及肺功能參數的影響.結果:與輕度血瘀證組比較,XFC重度血瘀證組的FEV1/FVC、FEF50、FEF75顯著降低(P<0.05,P<0.01),p65、miR-155顯著升高(P<0.05,P<0.01).與LEF重度血瘀證組比較,XFC重度血瘀證組FEV1/FVC、FEF5.顯著升高(P<0.01),p65、IL-6顯著降低(P<0.01).與治療前比較,XFC組FEF50、FEF75、PEF、IL-10、IL-4、PAF-AH顯著升高(P<0.05,P<0.01),血瘀癥狀體征積分、IL-17、IL-6、D-D、FBG、PLT、PAF、NF-κB通路指標、miR-155顯著下降(P<0.05,P<0.01);與LEF組比較,XFC組的FEF50、PEF顯著升高(P<0.05),關節刺痛、舌質、皮下瘀斑、血瘀總積分、IL-17、D-D、FBG、PLT、PAF、p65、p50顯著下降(P<0.05,P<0.01).且RA患者肺功能與細胞因子、血瘀指標、miR-155、NF-κB具有相關性.結論:RA血瘀證患者肺功能異常,可能與其體內miR-155的高表達、NF-κB的異?;罨?、凝血指標異常以及細胞因子網絡的失衡有關,而新風膠囊能夠通過調節miR-155/NF-κB信號通路,改善血瘀狀態從而改善RA患者肺功能.

    • 溫陽消飲法對胸腔積液模型大鼠腎髓質差異基因表達的影響

      作者:徐路;張琦;徐建虎;楊子慶;李雷兵;任小彤;羅熾瓊;李林鮮;肖樺 期刊:《中華中醫藥》2018年12期

      目的:運用基因芯片技術研究溫陽消飲法對胸腔積液模型大鼠腎髓質差異基因表達的影響.方法:40只清潔級Wistar大鼠隨機分為溫陽消飲組、去桂消飲組、模型組、空白組,每組10只.除空白組外,其余3組大鼠以1%λ-角叉菜膠制備胸腔積液模型,造模成功后2h,溫陽消飲組、去桂消飲組予以相應藥物灌胃,日1次,連續5d.灌胃結束后處死大鼠.每組取3只大鼠的腎髓質進行基因表達譜檢測,篩選出差異表達基因,進行Pathway分析.結果:①溫陽消飲組與模型組比較、模型組與空白組比較,其共同表達通路有3條:神經活性配體受體相互作用通路、系統性紅斑狼瘡通路、腎素血管緊張素系統通路;共同表達基因有7個:LOC317471、Olr462、Mcpt8I3、Olr718、Mcpt8I2、Cd80、Ttn.②去桂消飲組與模型組比較、模型組與空白組比較,其共同表達通路有1條:神經活性配體受體相互作用通路;共同表達基因有3個:Cep295nl、Mcpt8I3、Fam64a.結論:①溫陽消飲法對胸腔積液模型大鼠腎髓質基因的調控是通過多個通路及基因相互作用的結果;②該法可能是通過上調Mcpt8I3基因調控神經活性配體受體相互作用通路,影響其炎癥反應的;③溫陽消飲組與去桂消飲組在腎髓質基因的Pathway分析中存在差異,溫陽消飲方可能是通過上調Mcpt8I3基因調控腎素血管緊張素系統通路而發揮利尿消飲作用的;④本研究中未發現該法對cAMP-PKA/PKC及VWP通路有影響.

    • 石菖蒲-遠志藥對配伍機制初步探討

      作者:許亞萍;伍旭明 期刊:《中華中醫藥》2018年12期

      目的:對石菖蒲-遠志藥對配伍機制進行研究.方法:利用HPLC技術對藥對共煎物及單味藥水煎物進行了分析.制備了α-細辛醚-細葉遠志皂苷結合物,采用紅外光譜法(MIR)、差式掃描量熱分析(DSC)及粉末X射線衍射(PXRD)對其研究.并對比了α-細辛醚、細葉遠志皂苷與結合物的溶解曲線.結果:α-細辛醚和細葉遠志皂苷在共煎物中的含量高于單味藥水煎物;結合物呈現出與單體成分的顯著差異,且在水中的溶解性顯著優于單體成分.結論:石菖蒲-遠志藥對配伍的物質基礎機理很可能為α-細辛醚和細葉遠志皂苷二者結合,引起理化性質改變,增加了二者的煎出.

    • 基于整合藥理學分析通脈養心丸治療冠心病心絞痛及心律不齊的分子機制

      作者:陳婷;王天琪;張硯;孟棵;楊秋蕊;王炎炎;王怡 期刊:《中華中醫藥》2018年12期

      目的:預測通脈養心丸治療冠心病心絞痛及心律不齊的分子機制,為通脈養心丸有效成分辨識、分子機制與臨床應用提供科學依據.方法:通過整合藥理學平臺,進行通脈養心丸化學成分分析、疾病靶標預測、基因功能和通路富集分析,并建立“中藥方劑-化學成分-作用靶標-疾病靶標”多維度關聯的網絡關系,對通脈養心丸治療冠心病心絞痛及心律不齊的作用機制進行探討.結果:通脈養心丸藥物靶標與冠心病心絞痛及心律不齊疾病靶標基因功能分析結果顯示有細胞質、胞外谷氨酸門控離子通道活性、離子型谷氨酸受體信號通路、線粒體、ATP結合、用于蛋白質翻譯的tRNA氨?;葪l目.通路富集分析結果顯示主要集中在谷氨酸能突觸、神經系統、氨基酸代謝、丙氨酸,天冬氨酸和谷氨酸代謝、精氨酸和脯氨酸代謝等信號通路.通脈養心丸作用于冠心病心絞痛心律不齊的中藥中,生地黃、黨參、阿膠、大棗的化學成分及預測靶標數居多.結論:通脈養心丸通過離子通道、線粒體途徑、ATP能量代謝、神經系統等相關通路來達到對冠心病心絞痛及心律不齊的治療作用.本研究還得到通脈養心丸發揮這一作用的主要藥物可能是生地黃、黨參、阿膠和大棗.

    • 基于《黃帝內經》五音理論探析辨證施樂

      《黃帝內經》記載了五音的特點,并將五音與五臟、五志相結合形成了五行音樂療法.文章根據文獻中關于五行音樂的記載,探索五行音樂的特點及施樂方法,分析五行音樂中關于臟腑辨證、情志辨證、體質辨證的選樂方法,提出辨證施樂、辨志施樂、辨質施樂,為五行音樂療法的實施奠定理論基礎.

    • 蝶腭神經節針刺技術的研發與臨床應用

      作者:李新吾;司銀楚 期刊:《中華中醫藥》2018年12期

      針刺蝶腭神經節治療鼻部疾病的技術和方法是由原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同仁醫院耳鼻喉科主任,北京市耳鼻咽喉研究所副所長李新吾主任醫師、研究員于20世紀60年代創立的,文章詳細介紹了李新吾主任發明該技術的過程,蝶腭神經節針刺術的解剖學和作用機制分析,蝶腭神經節的定位和進針點,針刺方向以及調針,針刺注意以及一針多效的分析等.文章經李新吾主任親自審定,對此技術的臨床推廣和應用具有指導意義.

    • 正交試驗優選銀翹散常壓機器煎煮最佳工藝研究

      作者:束雅春;陸兔林;秦昆明;陳亞軍;蔡寶昌 期刊:《中華中醫藥》2018年12期

      目的:研究銀翹散常壓煎藥機最佳煎煮工藝.方法:本試驗以綠原酸、牛蒡苷、連翹苷、蘆丁、橙皮苷,合煎液中浸出物與相對密度為指標,采用單因素考察和正交試驗相結合的方法,選擇浸泡時間、加水量、煎煮時間、煎煮次數4個因素,每個因素選取3個水平進行正交試驗.結果:浸泡時間、加水量、煎煮時間對檢測指標具有顯著性影響.銀翹散常壓煎藥機最佳煎煮工藝為A1B3C3D2組合,即將銀翹散飲片浸泡15min,一煎加16倍水,二煎加10倍水,煎煮2次,每次常壓煎藥機煎煮25min.結論:本研究通過單因素考察與正交試驗優選銀翹散最佳常壓機器煎煮工藝,對規范中藥湯劑煎煮工藝具有積極意義.

    • 薏苡仁歷史應用概況及現代研究

      作者:羅云云;杜偉鋒;康顯杰;趙金凱;應澤茜;楊柳;葛衛紅 期刊:《中華中醫藥》2018年12期

      薏苡仁在我國分布廣泛,是我國的傳統中藥,在藥食兩用方面發揮著越來越突出的作用,但目前對薏苡仁的基礎研究尚不深入,缺乏本草考證及炮制加工理論的研究,筆者查閱了相關醫藥古籍,并檢索了近年來國內外醫藥學期刊,進行歸納、整理和分析,對薏苡仁名稱、歷史概況、種源、產地分布、炮制方法、主要成分、藥理研究和臨床應用等方面進行了系統性綜述,以期能在薏苡仁藥食兩用方面得到更加合理地開發與應用.

    • 趙炳南論治濕熱毒蘊型皮膚病組方高頻中藥之文獻詮釋

      作者:楊旭杰;裴曉華;董尚樸 期刊:《中華中醫藥》2018年12期

      本研究以數據挖掘所獲得的趙炳南論治濕熱毒蘊皮膚病之高頻中藥為基礎,采用人工翻閱與網絡檢索相結合,紙質資料與電子文本相匹配的方法,篩選與高頻中藥相關的資料展開理論研究與文獻評述.研究結果顯示高頻中藥均獲得了古今文獻的支持.在高頻中藥之中,蒲公英、金銀花、薏苡仁、車前子、白鮮皮、龍膽草、生地黃、生甘草的用量、頻次與比重均遙遙領先,體現出濕熱毒蘊皮膚病三清三利、清解為主、補益為輔的論治法則,這8味中藥清除濕熱毒邪、扶助正氣之功效早在幾千年前中醫學論著中已有述及,且得到現代藥理、藥化等研究的進一步證實,因而可以作為濕熱毒蘊皮膚病臨床遣方及新藥設計的基礎中藥組方.

    • 再生障礙性貧血的中醫氣化論治策略

      再生障礙性貧血之病因病機尚需進一步闡明,其治療經歷了以補脾益氣到補腎為本的過程.目前臨床一般遵從臟腑辨證的規律,從腎、脾人手進行論治.文章從氣化理論的角度分析再障病情的發展變化,提出再障的病機以腎為本,以脾為標,以心為主,以肝、肺為變的總原則.胃為生氣之源,膽為升發之本,膽隨胃降,胃隨膽升,對于再障的辨治至關重要,符合氣化整體觀念之臨床真實世界.

    • 活血開竅方改善APP/PS1雙轉基因AD模型小鼠學習記憶能力的機制研究

      作者:宗鑫;王世軍;章洪華;鄧甜甜;于華蕓;季旭明 期刊:《中華中醫藥》2018年12期

      目的:研究活血開竅方對APP/PS1雙轉基因AD模型小鼠海馬CA1區AchE、ChAT、Aβ、APP表達的影響,探討其改善該模型小鼠學習記憶能力的作用機制.方法:3月齡APP/PS1雙轉基因AD小鼠,隨機分為活血開竅大劑量組、活血開竅小劑量組、鹽酸多奈哌齊組、模型組,C57BL/6J小鼠為正常組,每組10只,連續灌胃給藥3個月,Morris水迷宮觀測小鼠學習記憶能力的變化,免疫組化法檢測小鼠海馬CA1區AchE、ChAT、Aβ、APP表達.結果:Morris水迷宮結果表明,與正常組比較,模型組小鼠穿越原平臺位置的次數、第四象限游泳時間及游泳路程均顯著性縮短和減少(P<0.01);與模型組比較,活血開竅組上述3個指標均顯著性提高(P<0.05,P<0.01).小鼠海馬CA1區AchE、Aβ、APP陽性細胞個數、陽性細胞面積比例顯著性減少(P<0.05,P<0.01),ChAT陽性細胞個數顯著性增多(P<0.05,P<0.01).結論:活血開竅方可改善APP/PS1雙轉基因AD模型小鼠學習記憶能力,其機制與降低小鼠海馬CA1區AchE、A β、APP表達,提高膽堿能系統ChAT表達有關.

    • 近3年國家自然科學基金中醫針灸學科項目資助概況及熱點分析

      作者:余思奕;郭保君;申治富;胡幼平 期刊:《中華中醫藥》2018年12期

      基于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提供的數據庫,篩選2014年至2016年獲資助方向為中醫針灸(H2718)的課題,分析資助數量、資助額度與資助項目依托單位等一般情況.并通過項目名、關鍵詞等對資助項目熱點病癥譜和熱門研究方向進行歸納,繪制針灸學科發展“地貌圖”,有助于申報者了解針灸學科基礎研究方向和申報相關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

    • 痹證古方用藥特點分析

      作者:楊陽;張一穎;亢力;王琳;杜昱;馬洪明;李園白 期刊:《中華中醫藥》2018年12期

      目的:探討痹證古方用藥特點及規律.方法:篩選《中醫經典古方數據庫》自春秋戰國以來治療痹證的古方,利用頻次及關聯分析方法總結高頻單味藥及藥物組使用特點及規律.結果:共收集古方1 413首,中藥451味,味高頻單味藥味性多溫熱,歸經多人肝、脾、腎三經,治療多以滋補肝腎為主,祛濕活血為輔.結論:民國以前醫家治療痹證多以培元固本、標本兼治為原則.

    • 芩樓清利丸對變態反應性接觸性皮炎大鼠血清及皮損炎性因子的影響

      作者:梅沉成;何文鳳;李瑞婷;孫超逸;范歡;任映;王蓬文;屈雙擎;張云璧 期刊:《中華中醫藥》2018年12期

      目的:探討芩樓清利丸治療變態反應性接觸性皮炎(ACD)的可能作用機制.方法:將40只雄性SD大鼠隨機分為空白組、模型組、治療組和陽性對照組,各10只.除空白組外,其余3組采用0.1%二硝基氯苯溶液(DNCB)分別致敏2次建立ACD模型.治療組將芩樓清利丸溶于純凈水中灌胃給藥,陽性對照組將鹽酸西替利嗪片溶于純凈水中灌胃給藥,模型組采用純凈水灌胃,每天2次,共2周.實驗2周后取材前評估皮損療效;取材后,通過HE染色觀察各組大鼠皮膚的病理變化;采用ELISA檢測各大鼠血清中白細胞介素-4(IL-4)、腫瘤壞死因子-α (TNF-α)以及皮損組織中白細胞三稀B4(LTB4)水平;采用實時熒光定量PCR檢測皮損中白細胞三烯受體1(BLT1)、半胱氨酸天冬氨酸蛋白酶-14 (Caspase-14)表達情況.結果:治療組、陽性對照組與模型組相比,皮損紅斑、水腫、丘疹、表皮剝脫等均顯著減輕(P<0.05).病理結果提示,兩組大鼠背部皮膚的角質層變薄,表皮層、真皮層內炎癥細胞浸潤較模型組顯著減少.模型組LTB4、TNF-α、Caspase-14 mRNA的表達水平較空白組顯著上升(P<0.01,P<0.05),治療組和陽性對照組LTB4較模型組顯著下降(P<0.05,P<0.01),TNF-α、Caspase-14 mRNA的表達水平較模型組也顯著下降(P<0.01,P<0.05).模型組大鼠皮膚BLT1 mRNA的表達水平較空白組顯著降低(P<0.01),陽性對照組和治療組的表達水平較模型組上升,但差異無統計學意義.各組大鼠血清中IL-4水平無明顯差異.結論:芩樓清利丸治療ACD的作用機制可能與調節血清及皮損中的相關炎性因子及促進表皮屏障恢復有關.

    • 基于原發性肝癌臨床病癥特點的動物模型分析

      作者:宋亞剛;李艷;苗明三 期刊:《中華中醫藥》2018年12期

      基于原發性肝癌的中西醫臨床病癥特點,提出原發性肝癌動物模型評價標準.列出中西醫原發性肝癌的臨床表現和診斷標準,符合西醫臨床診斷標準1項賦值為11.1%,中醫臨床中符合1種證型賦值為12.5%,根據該標準對現有原發性肝癌動物模型進行評分,以評分反應動物模型與中西醫臨床病癥特點的吻合情況,評分越高,吻合度越高.較高吻合度的動物模型制備方法有:移植性VX2兔肝癌動物模型和中醫脾虛證、濕熱證分別結合瘤細胞注射的大鼠動物模型,但存在諸多缺點.整體上原發性肝癌造模方法諸多,但缺少反應原發性肝癌臨床特點和體現中醫病因病證的動物模型,缺乏動物模型評價指標體系.完善原發性肝癌動物模型評價標準及建立體現原發性肝癌中西醫臨床病證特點的病理模型是未來研究的重點.

    • 中醫學“火”論

      作者:張云飛;王超;胥佳;馮紅梅 期刊:《中華中醫藥》2018年12期

      文章通過論“火”之源,火與水的關系,君火、相火關系之常與變,強調火對人體生命活動的重要性,謹慎見火清火,見熱清熱,火的出現往往與陰陽失調、水火不濟、氣機不暢等因素有關,臨床上辨明病理性“火”產生的病機,合理引火歸元,恢復其陰陽調和、水火既濟、一氣周流方是上策.

      關鍵詞: 元氣
    • 超聲輔助萃取-高效液相色譜同時測定鐵莧菜中7種活性成分含量

      作者:羅慶紅;周光明;廖安輝;高意 期刊:《中華中醫藥》2018年12期

      目的:通過超聲輔助萃取,利用高效液相色譜(HPLC)法同時測定鐵莧菜中沒食子酸、原兒茶酸、兒茶素、咖啡酸、蘆丁、楊梅素及柚皮素7種有效成分含量.方法:利用Phenomenex C18(150mm×4.6mm,5μm)色譜柱;流動相:甲醇-0.06%乙酸;流速:0.8mL/min;紫外檢測波長290nm;柱溫40℃;進樣量20μL.結果:在選定的色譜條件下,7種成分在25min內均達到良好的分離效果,標準曲線線性范圍良好,RSD均>0.9990(n=7).加標回收率(n=3)平均值為101.56%~111.43%(RSD<1.88%).結論:實驗結果可靠、重復性好,該方法簡單、快捷,可用于鐵莧菜的質量監控和藥用植物鐵莧菜的定量檢測.

    • 鹿角多肽對骨髓間充質干細胞的影響

      作者:王平;張會敏;李剛 期刊:《中華中醫藥》2018年12期

      目的:探討鹿角多肽對骨髓間充質干細胞(BMSCs)的影響.方法:利用HPLC法檢測經超濾所得的不同分子量的鹿角多肽,并考察不同濃度、不同分子量的鹿角多肽對BMSCs增殖、生長周期、成骨化的影響.結果:BMSCs生長良好;當鹿角多肽(分子量800~1 500)濃度為1.261×10-1g/mL時,細胞增殖率45.84%,促進細胞增殖效果明顯優于其余各濃度樣品;鹿角多肽(分子量為800~1 500)可明顯增加大鼠BMSCs的ALP值,與空白組比較具有顯著性差異(P<0.01);流式細胞儀檢測顯示,鹿角多肽組(分子量800~1 500)對成骨細胞的增殖指數為38.68%,優于其他各組.結論:鹿角多肽(分子量800~1 500、濃度1.261×10-1g/mL)對BMSCs具有良好的促增殖、促成骨化作用.

    • 當代名老中醫養生的共同特點

      作者:葉明花;蔣力生 期刊:《中華中醫藥》2018年12期

      通過對當代309位名老中醫養生經驗的系統分析,發現其共同特點為:一是有中醫理論指導,能用中醫理論闡釋其養生的方法和原理;二是有臨床實踐依據,養生經驗既來源于臨床,又能在臨床指導運用;三是自覺自主意識強,不僅對生命的養護有高度的自覺性,而且能根據自身的情況,進行主動的調整;四是能辨人辨體養生,按照人群個體、地理環境、四時氣候的不同情況,進行個性化針對性強的養生指導;五是注意保健抗衰老,普遍在中年開始注重養生;六是注重養生防疾病,把“治未病”當作職業追求的最高目標.

      關鍵詞: 名老中醫 養生 特點
    • 疏風解毒膠囊對大鼠胚胎-胎仔發育毒性的研究

      作者:劉妍;溫和;唐桂毅;段蕊;黃妍;張海嬌;張春云;胡金芳;曹勇;李文軍;翟永林 期刊:《中華中醫藥》2018年12期

      目的:評價疏風解毒膠囊對妊娠大鼠及胚胎-胎仔發育的影響.方法:每組25只雌性SD大鼠從妊娠第6~15天每天灌胃給予疏風解毒膠囊(4.15、12.46、37.37g生藥/kg)或去離子水1次,評價妊娠母鼠的狀態、體質量和體質量增長、攝食量、生殖能力及胎仔的體質量、性別、頂臀長、尾長和外觀、內臟、骨胳發育的畸形或變異.結果:母鼠第1天給藥時出現體質量增長減少(P<0.01),此后體質量增長正常.母鼠給藥后的攝食量和生殖能力,胎仔的生長和發育均正常.結論:本實驗條件下,母體及胚胎發育的安全劑量均為37.37g/kg,按照體質量計算,該劑量相當于人用最大臨床使用劑量的81倍.

    • 黃芪多糖對重離子輻射BMSCs防護作用及與NF-κB相關機制研究

      作者:張利英;王磊;張麗昕;張苡銘;許小敏;丁楠;華君瑞;劉永琦 期刊:《中華中醫藥》2018年12期

      目的:研究黃芪多糖(APS)對重離子輻照人骨髓間充質干細胞(BMSCs)促增殖作用、維持其基因組不穩定性以及與NF-κB信號通路相關機制.方法:體外培養人BMSCs,隨機分為Ctrl組、APS組、IR組、APS+IR組.Ctrl組為常規BMSCs,APS組用50μ g/mL APS干預BMSCs,IR組用2Gy 12C6+輻照BMSCs,APS+IR組用50μ g/mL APS干預受輻照BMSCs.CCK-8法和克隆形成實驗測各組細胞增殖能力;細胞松弛素法測各組BMSCs的微核率;免疫熒光測53BP1免疫熒光簇集焦點;Western Blot檢測P65、p-P65、COX-2蛋白表達.結果:與Ctrl組比較,12C6+輻射后BMSCs增殖水平降低,克隆形成數減少(P<0.05);微核率和免疫熒光焦點顯著增多(P<0.01);P65、p-P65、COX-2等相關蛋白上調(P<0.05,P<0.01).與IR組比較,APS+IR組BMSCs細胞增殖水平升高,克隆形成數增多(P<0.05);微核率和免疫熒光焦點顯著減少(P<0.01,P<0.05);P65、p-P65、COX-2蛋白下調(P<0.05).結論:APS對2Gy12C6+輻射BMSCs具有促增長作用,可能和下調NF-κB信號通路相關蛋白,維持BMSCs基因組穩定性有關.

    • 塊根糙蘇中黃酮類化合物的降糖活性研究

      作者:楊穎博;王蒙;王崢濤 期刊:《中華中醫藥》2018年12期

      目的:研究塊根糙蘇中黃酮類化合物的降糖活性.方法:四氧嘧啶誘導小鼠糖尿病模型篩選塊根糙蘇的降糖活性部位.利用多種分離分析技術從活性部位中共分離得到5個黃酮類化合物(木犀草素1、芹菜素2、槲皮素-4’-O-β-D-萄糖苷3、異鼠李素-3-O-β-D-葡萄糖苷4、槲皮素-3-O-β-D-萄糖苷5),其中3~5為首次從該屬植物中分離得到.通過α-葡萄糖苷酶體外抑制活性實驗驗證活性部位中5個黃酮的降糖活性.結果:5個黃酮化合物表現出較強的o-葡萄糖苷酶抑制活性,IC50分別為427.8,502.7,803.4,698.8,768.2μmol/L,均強于陽性藥阿卡波糖(IC50為3 760.0μmol/L).結論:塊根糙蘇中黃酮類化合物具有降糖活性,提示具有潛在的抗糖尿病功效;為進一步開發高效、新型的抗糖尿病藥物提供了先導化合物.

    • 皮類植物藥在皮膚病中的傳統應用與現代研究開發

      作者:劉本璽;董廣平;劉海洋;李尚雨;劉本玉;楊勤運 期刊:《中華中醫藥》2018年12期

      從“中藥指南”本草數據庫中,查找出能夠治療皮膚疾病的皮類植物藥材,進行系統整理和編目.并從臨床使用、藥理作用和研究開發3個方面,對皮類植物藥的運用和研究現狀進行分析.發掘“以皮治皮”的傳統醫學思想,討論“以皮治皮”的科學內涵;建議從中找出活性顯著的皮類植物藥材,指導開發皮膚疾病的藥品制劑.

    • 蔣健運用麻子仁丸辨治脾約證經驗探析

      作者:周丹;蔣??;李欣;崔晨;耿琦;李敬偉 期刊:《中華中醫藥》2018年12期

      文章通過案例進一步介紹蔣健教授用麻子仁丸治療脾約證尿頻、尿失禁的診療學術觀點.蔣健教授認為:現代醫學確有一些疾病可以表現出脾約證大便鞭和小便數的臨床特點,凡是大便鞭和小便數在病機上存在某種程度因果關聯的疾病,可按脾約證用麻子仁丸治療;大便鞭和小便數偶然同時出現、并不存在因果關聯的疾病,并不支持將之看作是脾約證;判斷大小便有無因果關聯只能通過用麻子仁丸治療以后大便鞭與小便數同步改善來倒推.脾約證有時可但有小便數而并無大便鞭,其證據是對此用麻子仁丸治療以后小便數能夠得到改善.這個觀點的臨床意義在于,對小便數進行一般辨證論治難以取效時,毋忘脾約證的可能性而可試用麻子仁丸進行治療.脾約證小便數除了小便次數增加外,還包括小便難以忍耐甚或遺尿、尿失禁.

    • 李麗霞治療痙攣性斜頸驗案

      作者:劉文文;陳楚云;李麗霞 期刊:《中華中醫藥》2018年12期

      痙攣性斜頸是臨床常見的一種局灶性肌張力障礙疾病,發病原理尚不明確,臨床表現為頸部姿勢畸形,西醫治療效果不理想.李麗霞教授認為本病以督脈為本,筋脈為標,病機特點為虛實夾雜:實在風寒濕壅滯經絡,虛在肝腎不足,陰虛血少;使用針灸結合火針治療本病,通督調神舒筋,滋陰祛風止痙,標本兼顧,取得良好療效.現通過分析李麗霞教授治療痙攣型斜頸的醫案,為臨床治療痙攣性斜頸提供參考.

    • 董幼祺防治小兒反復呼吸道感染經驗

      作者:李夢瑤;董繼業;董幼祺 期刊:《中華中醫藥》2018年12期

      文章介紹董幼祺教授防治小兒反復呼吸道感染的臨證經驗.闡述正氣虛弱是發病的基礎,在臨床的急性期、緩解期、穩定期,分別以祛除邪氣、扶正祛邪、調扶正氣為法則.尤其強調恢復人體正氣,并配合穴位貼敷和冬季膏方等方法進行預防性治療,以改善患兒體質,提高其免疫力.

    • 淺析賈英杰“尤重調理脾胃之法”治療肺癌圍治療期的特色經驗

      作者:李小江;牟睿宇;鄔明歆;李文杰;賈英杰 期刊:《中華中醫藥》2018年12期

      肺癌的發病率與病死率居高不下,是當前在全世界范圍內威脅人類生命和影響生活質量最嚴重的惡性腫瘤之一.西醫目前主要的治療方式有手術、放療、化療、分子靶向治療、免疫治療等,盡管治療的方式在繼續更新,但是患者預后仍舊不太理想,生存率沒有明顯的改善.中醫藥治療可以延長肺癌晚期患者的生存期,改善患者生活質量,與化療、放療等聯合應用具有增效減毒作用,且在綜合治療方案中扮演著重要角色.賈師強調“內傷脾胃,百病由生”,認為肺癌發病的根本因素為脾胃虛弱.賈師認為治取中焦為治療肺癌的核心,尤重調理脾胃之法,并貫穿于始末.

    • 倪宣化辨治疑難病癥經驗

      作者:劉建材;鄭涵尹;李傳芬 期刊:《中華中醫藥》2018年12期

      通過整理研習倪宣化的病案,總結倪老辨治疑難病癥的經驗.倪老認為辨治疑難病癥,要以客觀全面的病史資料為基礎,運用各種辨證技巧對病癥進行綜合分析,然后精準選方、變通用藥,在復診時以病機為中心靈活調整處方.倪老辨治疑難病癥的經驗貫穿辨證論治的全過程,運用于臨床多獲良效,值得借鑒.

    • 張曉梅治療哮喘的常用對藥及角藥經驗

      作者:董環;孟麗紅;于小林;顧瀟楓;張曉梅 期刊:《中華中醫藥》2018年12期

      簡述張曉梅教授治療哮喘的常用對藥及角藥.哮喘是臨床常見病、難治病,中醫藥治療哮喘具有較好的臨床療效,尤其運用對藥及角藥的藥物組合治療哮喘能起到協同增效、相互兼治、相互制約的作用,治療效果滿意.運用對藥及角藥同時亦結合證候分析從而藥證相應,力求做到方證相應、藥簡功專、標本兼治的治療效果,發揮中醫臨床辨證論治的治療優勢,提高臨床療效.

    • 閻小萍運用六味地黃湯加減治療干燥綜合征經驗

      作者:李春;賈蕊菡 期刊:《中華中醫藥》2018年12期

      干燥綜合征(SS)屬于中醫學“燥痹”范疇,閻小萍認為其發病與感受燥邪、陰液虧虛、津液不布密切相關,病機演變由淺入深,逐漸累及心肺、脾胃以及肝腎.閻小萍以六味地黃湯為主方加減不同,對SS的靈活運用及治未病的學術思想,在臨床應用中出神入化.

    • 從態論治慢性腹瀉

      作者:康雷;李磊;賈冬冬;趙曉東 期刊:《中華中醫藥》2018年12期

      文章闡述了從態論治慢性腹瀉的治療理念,慢性腹瀉的基本病機、核心病機及病機演變,以及針對該病不同狀態要素,分析目前所處的疾病狀態及狀態演變,從狀態著手進行辨證論治,為臨床辨治慢性腹瀉提高療效提供參考.

    • 從舌辨治月經后期臨床體會

      作者:王瑤瑤;周海虹;許玲夏;郭蓁螢;陳少東 期刊:《中華中醫藥》2018年12期

      月經后期為婦科常見病證,臨床常因無明顯癥狀或癥狀多而雜,給辨證帶來一定難度.舌診作為中醫診病的特色診法,辨治月經后期具有重要作用.文章通過醫案2則,探討舌診在診治月經后期中的臨床意義,以期更好地指導臨床診療.

    • 馬大正運用麻黃連軺赤小豆湯治療婦科雜病經驗

      作者:徐道芬;高楚楚 期刊:《中華中醫藥》2018年12期

      麻黃連軺赤小豆湯是《傷寒論》治療濕熱瘀里兼表證的經方,馬大正主任醫師緊扣內郁濕熱,外有表邪之病機,用于治療有表證兼里濕熱的月經疹、妊娠期濕疹、婦人皮膚蟲行感、妊娠期藥疹等婦科雜病,皆取得卓效,彰顯一方治多病、異病同治的理論,其經驗具有臨床參考價值.

    • 商憲敏辨證治療慢性支氣管炎臨床經驗

      作者:趙睿學;李城;李璐;楊惠民 期刊:《中華中醫藥》2018年12期

      商憲敏教授認為慢性支氣管炎以肺脾腎虛、功能失調為本,痰飲、外邪為標,病性往往是虛實錯雜,本虛標實.在治療上,標本兼顧,攻補兼施;注重辨分期、辨寒熱、辨誘因、辨痰性、辨臟腑治療,注意辨證辨病相結合,臨床取得了較好的療效.

    • 通痹治痿法的理論內涵與臨床實踐

      作者:趙家有;宋春生 期刊:《中華中醫藥》2018年12期

      文章首先從概念、病因及病位等方面闡釋痹與痹證的區別,進而論述內傷致痹.以痹與痿的關系為切入點,闡發通痹治痿的理論內涵和臨床價值.中醫學認識人體可高度二分為體和用,不通為痹,痿即功能減退.體痹用痿是“因痹致痿”病機轉化的具體形式,陽虛或熱盛在病機轉化中發揮重要作用,熱盛尤為關鍵,概括為“體痹-熱/寒-用痿”是“因痹致痿”病機轉化的具體路徑.據此,確定清通補法、和(平)通補法和溫通補法等通痹治痿三法, “通”為“三法”核心,清、和及溫是“通”痹手段, “補”為徑直治痿之法.通痹治痿法具有重要的實踐價值和廣闊的運用前景,尚需開展相關臨床和基礎研究,豐富通痹治痿法的科學內涵,形成可推廣、復制的診療方案.

    • 張杰治療失眠特色及驗案舉隅

      作者:洪靖;王鵬;姜瀚;劉海燕;張杰 期刊:《中華中醫藥》2018年12期

      失眠以經常不能獲得正常睡眠為特征,主要表現為睡眠時間、深度的不足,嚴重影響患者的身心健康.文章從失眠的病因病機、臨證分型、用藥特色、辨治經驗等方面系統闡述張杰治療失眠的學術思想和個人經驗.張老師有3點辨治經驗:守脾胃中土,以陽氣為本;久病多兼郁,宜開郁暢機;順陰陽服藥,應更替養神.常見5種證型:肝血不足、陰虛火旺、肝郁氣滯、寒濕困中、飲食積滯.善用4類對藥:酸棗仁、乳香;五味子、柏子仁;茯神、遠志;龍骨、牡蠣.并舉驗案3則,以饗同道.

      關鍵詞: 張杰 失眠 名醫經驗
    • 王慶其補氣健脾托瘡生肌法治療經驗

      作者:王少墨;王秀薇;戴彥成;姚怡 期刊:《中華中醫藥》2018年12期

      王慶其教授借鑒中醫外科采用消、托、補治療瘡瘍病的理念以及“脾主黏膜”的觀點,采用補氣健脾、托瘡生肌法治療消化道潰瘍病每獲良效.文章整理分析王教授治療復發性口腔潰瘍、胃十二指腸潰瘍病、潰瘍性結腸炎的經驗,以饗讀者.

    • 歸脾湯加味治療腦卒中后抑郁伴焦慮共病臨床療效觀察

      作者:張林;鐘艷;趙靜;全淑林;石學慧;李振光;王凈凈;劉葉輝 期刊:《中華中醫藥》2018年12期

      目的:觀察歸脾湯加味治療腦卒中后抑郁伴焦慮共病(PSCAD)的臨床療效及安全性評估.方法:將80例PSCAD患者隨機分為中藥組(40例)和對照組(40例).對照組口服艾司西酞普蘭片,中藥組用歸脾湯加味加減.兩組均觀察6周.治療前后進行漢密爾頓抑郁量表(HAMD)評分、漢密爾頓焦慮量表(HAMA)評分進行評分,測定血清5-HT、NE、BDNF水平,觀察臨床療效,以不良反應量表(TESS)評估安全性.結果:治療2周后,中藥組HAMD評分低于對照組(P<0.05,P<0.01),治療4周后,中藥組HAMA評分低于對照組(P<0.05,P<0.01);患者血清5-HT、NE、BDNF水平均較治療前升高(P<0.01),中藥組高于對照組(P<0.05,P<0.01).治療6周后,兩組療效比較,中藥組優于對照組(P<0.05);與對照組比較,中藥組能減少失眠、肌強直、震額、食欲減退等方面不良反應(P<0.05).結論:歸脾湯加味治療腦卒中后抑郁伴焦慮共病是一種安全有效的療法.

    • 健脾益氣攝血顆粒治療免疫性血小板減少癥臨床療效觀察

      作者:王珺;張蘊;張玲;張雅月;馬薇;陳科;陳信義;侯麗 期刊:《中華中醫藥》2018年12期

      目的:觀察健脾益氣攝血顆粒改善“脾不統血證(脾氣虛)”型免疫性血小板減少癥(ITP)患者癥狀及止血療效.方法:應用中央隨機對照、多中心臨床試驗方法,將符合病例入選標準的ITP患者按3∶3∶2分為中藥組(健脾益氣攝血組)、聯合組(健脾益氣攝血聯合強的松組)、西藥組(強的松).治療21d,每周訪視1次,采集癥狀與出血等數據,最后進行統計學處理.結果:臨床癥狀療效中藥組(104例)、聯合組(103例)在臨床證候顯效率與有效率明顯優于西藥組(P<0.05),治療7d后出血程度較入組時明顯減輕(P<0.05),中藥組的血小板均值及增長趨勢始終低于其他兩組(P<0.05).結論:健脾益氣攝血顆粒在改善“脾不統血”ITP患者的脾(氣)虛癥狀及出血癥狀上,療效優于并早于單用強的松;聯合用藥優勢更加明顯,并且對強的松可能潛在的不良反應有一定的緩解作用.

    • 毫火針聯合0.1%他克莫司軟膏治療白癜風臨床觀察

      作者:楊敏;郭菲;姚樂;張成會;劉朝霞;豐靚;劉紅霞 期刊:《中華中醫藥》2018年12期

      目的:通過觀察毫火針治療白癜風的臨床療效和不良反應,來驗證毫火針治療白癜風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采用計算機簡單隨機法,將40例白癜風患者分為兩組:試驗組20例,對照組20例,試驗組外用0.1%他克莫司軟膏聯合毫火針治療,對照組單純外用0.1%他克莫司軟膏,分別在治療后4、8、12周進行療效評價.治療結束后隨訪1個月.結果:治療4、8、12周后,對照組有效率分別為42.1%、68.4%、68.4%,試驗組有效率分別為61.1%、94.4%、94.4%,8、12周兩組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患者未現嚴重不良反應.結論:毫火針聯合外用0.1%他克莫司軟膏較單獨外用0.1%他克莫司軟膏治療白癜風疾病療效更顯著,且安全性好.

    • 健脾清熱活血方對潰瘍性結腸炎患者療效及NLRP-6、Caspase-1、IL-8的影響

      作者:陳良榮;繩榮湍;邱燕婷;宋杰;陳玉;馬媛萍;方健松;劉暢;張濤 期刊:《中華中醫藥》2018年12期

      目的:探討健脾清熱活血方對UC患者NLRP-6、Caspase-1及IL-18的變化.方法:將30例UC患者隨機分為治療組和對照組,治療組給予健脾清熱活血方,對照組給予美沙拉嗪顆粒劑,療程為12周,應用腸鏡下Baron評分、中醫證候積分及NLRP-6、Caspase-1、IL-18表達變化評估兩組療效.結果:兩組患者總體有效率相當,無顯著差異;腸鏡下Baron評分治療后降低,組內前后比較有統計學意義,組間比較無顯著性差異;兩組患者中醫證候積分治療后均降低,治療前與治療后12周組內比有顯著性性差異(P<0.05),組間比較無顯著性差異;治療后兩組患者NLRP-6、Caspase-1、IL-18基因及免疫組化陽性細胞分布面積均降低,治療后組內及組間比較均有統計學差異(P<0.05).結論:健脾清熱活血方可負向調節NLRP-6表達,抑制Caspase-1活化,下調IL-18表達,發揮治療潰瘍性結腸炎效用.

    • 熱敏灸聯合鹽酸坦索羅辛緩釋膠囊治療慢性前列腺炎臨床觀察及對血液流變影響

      作者:李泰標;張蕓;謝洪武 期刊:《中華中醫藥》2018年12期

      目的:觀察熱敏灸聯合鹽酸坦索羅辛緩釋膠囊治療慢性前列腺炎的臨床療效及對血液流變學的影響.方法:將100例患者隨機分為治療組和對照組各50例,治療組予以熱敏灸聯合鹽酸坦索羅辛緩釋膠囊治療,對照組則以鹽酸坦索羅辛緩釋膠囊治療;觀察兩組患者在治療20d后的前列腺癥狀指數(NIH-CPSI)評分、前列腺液中白細胞、卵磷脂小體及血液流變學的變化,比較其臨床療效.結果:治療組治療20d后NIH-CPSI評分、前列腺液中白細胞、卵磷脂小體及血液流變學各指標優于對照組同期,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總有效率治療組為86.0%,對照組為70.0%,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熱敏灸聯合鹽酸坦索羅辛緩釋膠囊治療慢性前列腺炎的臨床療效明顯,尤其在改善患者血瘀狀態方面為著,且不良反應少.

    • 百合保肺湯治療放射性肺炎的臨床觀察

      作者:王傳博;凃潔;黃忠連;李澤庚 期刊:《中華中醫藥》2018年12期

      目的:探討百合保肺湯對放射性肺炎的療效.方法:將48例放射性肺炎患者隨機分為治療組(24例)與對照組(24例),治療組予以抗生素、激素常規治療,治療組在常規治療基礎上,予以百合保肺湯.觀察兩組患者急性放射性肺損害積分以及中醫證候積分的變化.結果:兩組急性放射性肺損害積分治療后較治療前顯著性降低(P<0.05,P<0.01),且治療組優于對照組(P<0.05),治療后治療組中醫證候積分較治療前顯著性降低(P<0.01),且優于對照組(P<0.01).結論:百合保肺湯能顯著降低放射性肺炎患者的中醫證候積分,減輕急性放射性肺損害,對放射性肺炎患者有較好的療效.

    • 《灸經圖》敦煌古穴治療貝爾氏面癱療效觀察

      作者:徐興華;殷世鵬 期刊:《中華中醫藥》2018年12期

      目的:觀察以敦煌石窟中《灸經圖》古穴發際、扳眉、耳上關、口吻、頰車髓孔、足陽明、足太陽為主治療面癱的臨床療效.方法:將60例患者隨機分為敦煌古穴針刺組(A組)和敦煌古穴灸法組(B組),每組30例.分別進行針刺及艾灸治療,并以敦煌古法吹粉法及House-Bramann面神經功能分級標準為觀察指標,進行療效評估.10次為1個療程,治療2個療程.結果:敦煌古穴針刺組的治愈率、有效率、總有效率分別為56.67%(17/30)、33.33%(10/30)及90.00%(27/30),敦煌古穴灸法組依次分別為53.33% (16/30)、33.33%(10/30)及86.67(26/30).兩組在改善面神經功能及面部臨床癥狀緩解程度等方面無顯著性差異.結論:敦煌古穴針刺和艾灸在治療面癱方面療效相近.

    • 扶陽宣痹湯治療中老年寒濕型腰椎間盤突出癥臨床療效觀察

      作者:司譽豪;馬勇;郭楊;馬少華 期刊:《中華中醫藥》2018年12期

      目的:觀察扶陽宣痹湯治療中老年寒濕型腰椎間盤突出癥的療效.方法:將符合標準的140例腰椎間盤突出癥患者隨機分為觀察組與對照組,每組70例,觀察組予扶陽宣痹湯口服,對照組予腰痹通膠囊口服,均為兩個療程.結果:①觀察組總有效率為90.90%,對照組總有效率為73.53%,兩組療效經秩和檢驗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②在有效病例中,觀察組復發2例;對照組復發9例,兩組經x2檢驗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③觀察組治療后疼痛、寒涼感、麻木感改善優于對照組(P<0.05,P<0.01);兩組僵硬癥狀間無顯著性差異;④兩組治療后SF-36量表各項評分均高于治療前,且觀察組的SF-36量表評分優于對照組(P<0.05).結論:扶陽宣痹湯治療中老年寒濕型腰椎間盤突出癥具有顯著臨床療效,可降低復發率,提高患者生活質量.

    • 清溫并用法對HBV-ACLF非陽黃證患者Treg/Th17型細胞因子表達的影響

      作者:宋征福;彭杰;陳斌;孫克偉;張濤 期刊:《中華中醫藥》2018年12期

      目的:觀察清溫并用法對乙型肝炎慢加急性肝衰竭(HBV-ACLF)非陽黃證患者外周血清Treg/Th17型細胞因子表達的影響.方法:采用兩中心、隨機、對照設計方法,根據中央隨機系統將36例非陽黃證的HBV-ACLF患者隨機分為試驗組和對照組,試驗組20例,對照組16例,試驗組為西醫內科綜合治療基礎上聯合清溫并用法,對照組為西醫內科綜合治療,兩組均治療8周,應用ELISA法檢測兩組患者第0周及第8周時外周血清標本轉化生長因子(TGF-β)、白介素(IL-10、IL-17、IL-23)的表達水平.結果:①治療后,試驗組在8周累計生存率高于對照組,但差異無統計學意義,而黃疸總體有效率,兩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在降低總膽紅素(TBIL)、國際化標準比值(INR)、提高凝血酶原活動度(PTA),試驗組明顯優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②治療后兩組患者外周血清IL-10、TGF-β、IL-17、IL-23水平均明顯下降,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1);治療后試驗組較對照組僅在降低IL-17、IL-10水平方面,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清溫并用法治療HBV-ACLF非陽黃證患者能促進黃疸消退、改善凝血功能,或與其調節Treg/Th17型細胞因子減輕炎癥反應有關.

    • 養陰益氣合劑治療結締組織病繼發間質性肺病60例臨床觀察

      作者:秦鴻;王洪;周繼樸 期刊:《中華中醫藥》2018年12期

      目的:探討養陰益氣合劑治療結締組織病繼發間質性肺病的效果.方法:將60例患者隨機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對照組29例予以口服醋酸潑尼松片基礎治療,觀察組31例在對照組治療基礎上增加口服養陰益氣合劑的治療,于治療前、治療12周后分別記錄6分鐘步行試驗(6MWT)、肺功能等結果,且停藥12周后再次隨訪6MWT,并進行療效比較.結果:兩組患者在治療12周后肺功能(FVC、DLCO)較治療前顯著改善(P<0.05),觀察組改善程度更為顯著(P<0.01);治療12周后,兩組患者的6MWT較治療前均有提高(P<0.05),觀察組改善程度更為顯著(P<0.01),且停藥12周后觀察組的6MWT仍優于對照組(P<0.05).治療后觀察組中醫證候評分顯著改善(P<0.05),且優于對照組(P<0.05).結論:養陰益氣合劑治療結締組織病繼發間質性肺病氣陰兩虛證患者有顯著療效,可明顯緩解臨床癥狀、改善肺功能、增強活動耐力、提高生活質量,值得進一步推廣應用.

    • 益氣活心丸治療慢性心力衰竭隨機對照臨床研究

      作者:王博雯;張策;高奮堂;李燕玲;張福;謝萍 期刊:《中華中醫藥》2018年12期

      目的:觀察益氣活心丸治療慢性心力衰竭的療效及安全性.方法:按照患者就診順序將162例慢性心力衰竭患者隨機分為治療組81例、對照組81例,療程4周,觀察紐約心功能分級、Lee's心力衰竭積分、中醫證候積分、左室射血分數和腦鈉肽(BNP)療效指標及安全性指標.結果:治療組心功能顯效率、總有效率明顯高于對照組(P<0.05).治療后兩組心功能好轉,Lee's心衰積分、中醫證候療效、左室射血分數、BNP療效指標、安全性分析均改善(p<0.05);治療組改善更明顯(P<0.05).結論:益氣活心丸對治療慢性心力衰竭具有良好的療效及安全性,有效地改善患者臨床癥狀及生活質量.

    • 壯醫藥線點灸配合針灸治療膝關節骨性關節炎臨床研究的影響因素

      目的:觀察壯醫藥線點灸配合針灸治療膝關節骨性關節炎(KOA)患者臨床研究的影響因素.方法:將本院住院及門診KOA患者120例,隨機分為壯醫藥線點灸配合針灸組、壯醫藥線點灸組、針灸組、口服西藥組,每組各30例.分別統計各組治療前后的膝關節Lysholm評分及健康調查量表(SF-36)評分,研究患者在各組間,不同的性別、年齡及病程對治療前后膝關節Lysholm評分是否有影響.結果:與治療前比較,各組均能改善患者關節功能及生活質量,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單因素分析顯示,影響老年KOA患者治療效果的因素是病程與年齡,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1).Logistic回歸分析表明,患者病程越長,年齡越大治療效果越差.結論:老年KOA患者的治療效果與病程和年齡有關,患者病程越長,年齡越大治療效果越差.

    • 蝮蛇解毒湯治療蝮蛇咬傷的臨床研究

      作者:陳海東;龔旭初;張允申;楊萬富;陳旭 期刊:《中華中醫藥》2018年12期

      目的:觀察蝮蛇解毒湯治療蝮蛇咬傷的臨床療效,探討中醫藥干預在蝮蛇咬傷救治中的療效.方法:收集300例蝮蛇咬傷患者,采用隨機數字表法分A、B、C 3組,各100例.A組采用西醫常規療法;B組在西醫常規療法基礎上口服季德勝蛇藥片;C組在西醫常規療法基礎上口服蝮蛇解毒湯;共治療6d.觀察并分析3組臨床療效及患者的局部癥狀(疼痛程度、腫脹程度)、全身體征(復視、瞳孔、眼瞼下垂、張口困難、頸項及全身肌肉酸痛、煩躁、呼吸)、實驗室檢查指標中性粒細胞計數百分比(N%)、尿紅細胞計數(URBC)、谷丙轉氨酶(ALT)、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血清肌酐(Cr)、C-反應蛋白(CRP)的變化情況.結果:治療后,C組顯效率顯著優于A組和B組(P<0.05);各組患肢疼痛、腫脹程度、全身癥狀積分均有緩解(P<0.01),C組疼痛緩解程度顯著優于A、B組(P<0.01),B組與A組無統計學差異;C組腫脹程度、全身癥狀積分顯著優于B組(P<0.01),B組顯著優于A組(P<0.05);實驗室指標上,各組治療后N%、URBC、Cr、CK-MB、CRP均較治療前有顯著改善(P<0.05);ALT治療前后僅C組有改善;且在N%、URBC、Cr、ALT、CRP指標改善情況上C組優于B組、A組(P<0.05).結論:西藥常規療法加用蝮蛇解毒湯治療蝮蛇咬傷具有更好的臨床效果,值得推廣應用.

    • 基于固本培元治則的針推結合法治療糖尿病性腹瀉臨床觀察

      作者:吳興全;魏曉光;張紅石 期刊:《中華中醫藥》2018年12期

      目的:觀察同本培元治則指導下的針推結合法治療糖尿病性腹瀉的臨床療效.方法:將60例糖尿病性腹瀉患者按隨機數字表法分為常規治療組(對照組)和常規治療聯合針刺推拿組(治療組),比較兩組在空腹血糖、餐后2h血糖、排便次數、SF-36量表中各維度評分情況等指標.結果:兩組患者治療后空腹血糖、餐后2h血糖水平均較治療前顯著降低(P<0.05),治療組有效率90.00%顯著性高于對照組83.33%(P<0.05).治療組在生理功能、情感職能、社會功能3個SF-36量表維度上顯著高于對照組(P<0.01).結論:固本培元治則指導下的針推結合法可以提高糖尿病性腹瀉患者的臨床療效,提高患者生活質量.

    • 針刺三陰交穴對原發性失眠患者PSQI與PSG的影響

      作者:趙晉瑩;王富春 期刊:《中華中醫藥》2018年12期

      目的:針刺三陰交穴和非經穴治療原發性失眠,觀察兩種方法對患者匹茲堡睡眠質量指數(PSQI)和多導睡眠圖(PSG)的影響差異,從而對三陰交穴治療原發性失眠進行臨床療效的評價.方法:以原發性失眠癥患者為研究對象,采用隨機對照研究,將符合納排標準的72例患者根據計算機Excel表隨機均分為針刺三陰交穴和非經穴,共治療5個療程,1個療程為5d,每個療程中間間隔為2d,治療結束4周后隨訪,觀察治療前后的PSQI和PSG數值的變化.結果:三陰交穴組總有效率為61.76%,非經穴組總有效率為40.63%,二者無顯著性差異.PSG療效評價,①組內比較:對三陰交穴組治療前后PSG的4個因子分析,皆有顯著性差異(P<0.05,P<0.01).②組間比較:治療后三陰交穴組與非經穴組比較,對覺醒次數、睡眠效率、總睡眠時間等3個因子分析,皆有顯著性差異(P<0.05,P<0.01).PSQI療效評價,①組內比較:三陰交穴組治療前后比較,對睡眠質量、入睡時間、睡眠時間、睡眠效率以及PSQI總分等5個因子分析,皆有顯著性差異(P<0.01).非經穴組治療前后比較,對睡眠時間以及PSQI總分分析,皆有顯著性差異(P<0.05).②組間比較:治療后三陰交穴組與非經穴組比較,對睡眠質量、入睡時間、睡眠效率以及PSQI總分等4個因子得分進行分析,皆有顯著性差異(P<0.05,P<0.01).結論:針刺三陰交穴對改善失眠患者的睡眠質量、提高其睡眠效率有很好效果.

    • 針刺腧穴痛覺敏感點治療偏頭痛的臨床觀察

      作者:徐欣;王軍 期刊:《中華中醫藥》2018年12期

      目的:觀察針刺腧穴痛覺敏感點治療偏頭痛的臨床療效.方法:將60例偏頭痛患者隨機分為痛敏穴組和非穴組,確定受測者頭部、頸部、上肢、下肢相應腧穴,用圓形探棒尋找痛覺敏感點,痛敏穴組在敏感點處行針刺瀉法操作,非穴組在敏感點外旁開5mm處淺刺2~3mm,不做補瀉手法,均留針20min,每周治療2次,12次為1個療程,1個療程后評價治療結果.結果:痛敏穴組治療后VAS評分顯著下降(P<0.05),各腧穴敏感點壓痛閾值顯著增高(P<0.05),其中角孫穴的敏感點治療后壓痛閾值顯著增高(P<0.01);非穴組治療后VAS評分較治療前無顯著性差異,各腧穴敏感點壓痛閾值與治療前相比無顯著性差異.結論:針刺腧穴敏感點能明顯提高皮膚壓痛閾值,從而減輕患者對疼痛的敏感度,達到臨床治療偏頭痛的目的.

    • 中藥調節腸道菌群防治結直腸癌的研究

      作者:賈茹;金赟(契);劉寧寧;李琦 期刊:《中華中醫藥》2018年12期

      近年研究表明腸道菌群在結直腸癌發生發展及治療中具有重要作用.中醫藥是大腸癌綜合治療的重要手段之一,調節腸道菌群是中醫藥治療大腸癌的作用途徑之一.產腸毒素脆弱擬桿菌、具核梭桿菌及硫酸鹽還原細菌為結直腸癌致病菌,雙歧桿菌、嗜酸乳桿菌是兩種最常見的益生菌.文章從腸黏膜損傷、慢性炎性反應、相關信號通路、調節免疫等方面介紹腸道菌群對結直腸癌的作用機制.在此基礎上,綜述中醫藥對腸道菌群的調節作用和機制,為揭示中醫藥通過調節腸道菌群防治結直腸癌提供依據.

    • 紅外熱成像技術在冠心病的相關研究現狀及思考

      作者:張冀東;胡鏡清;何清湖;孫貴香;孫濤 期刊:《中華中醫藥》2018年12期

      紅外熱成像技術對冠心病心肌缺血的輔助診斷和療效評估具有一定的參考意義.目前,紅外熱成像技術在冠心病的相關研究還處于初級階段,主要包括了冠心病與體表相關區域和相關穴位之間的關聯性進行探索,并對冠心病的輔助診斷和療效評估進行了對比,但目前研究仍存在諸多不足之處.文章對紅外熱成像技術在冠心病的研究現狀進行總結,并對目前研究中存在的問題進行探討,以對下一步科研工作提供參考性意見.

    • 針刺得氣類評測工具研究現狀及應用概述

      作者:郝歆宇;魯凌云;段多喜;孫路強;魏韜;吳強;陳泰霖;鄭倩華;周思遠;李瑛 期刊:《中華中醫藥》2018年12期

      文章通過廣泛檢索國內外文獻,在對現有針刺得氣類評測工具的設計及應用相對比的基礎上,系統介紹了現行得氣類評測工具的發展及應用情況,并對針刺得氣、針感、得氣的客觀化研究及相關評測方法展開討論.經過十余年來的發展演變,得氣類評測工具雖然已從早期基于疼痛感覺相關的測量逐漸拓展到對與得氣相關的情緒、感覺傳導等不同內涵變化的關注,但在目前依然缺乏能夠得到普遍認可的針刺得氣評測丁具的背景下,本文指出得氣量表的構建應與臨床緊密結合,充分考慮得氣本身具有多維度復雜性的內涵,從整體結構的設置上完善評價指標的設置,從而為得氣在臨床治療中的客觀量化發揮的作用以及相應評測工具的構建提供更加合理的評判方法和參考依據.

    • 血管性癡呆中醫病機及人參皂苷益智機制研究進展

      作者:高強;張斐姝;張丹丹;王一浩;劉甘露;林景峰;王育純;常澤;田丹楓;韓振蘊 期刊:《中華中醫藥》2018年12期

      據統計中國現有癡呆患者700~800萬,其中血管性癡呆(VaD)占10%~20%.然而VaD的具體發病機制至今并不明確,王永炎院士曾提出VD“正虛毒損絡阻”的病機學說,且《神農本草經》中也有人參“益智”作用的論述.基于VaD中醫病機的探討及臨床實踐,我們認識到中藥人參對認知改善的確切作用,而人參皂苷作為人參的有效成分,其益智機制尚不明確.故而,文章從VaD的中醫病機以及人參皂苷益智機制的相關研究進展兩個方面進行綜述.

    • 三七及其制劑聯合化學藥物防治心血管疾病的研究進展

      作者:郭爽;張強;周偉龍;鄭夢成;孫如煜;杜守穎;李鵬躍 期刊:《中華中醫藥》2018年12期

      心血管疾病是全球范圍內造成死亡的最主要原因,其治療和預防過程中常需要多靶點用藥.以三七為代表的活血化瘀類中藥聯合化學藥物可顯著改善心血管癥狀,具有靶點多、有效率高、血藥濃度變化平穩等特點,且對遠期療效有積極作用.文章綜述了三七及其制劑與化學藥物聯用防治心血管疾病的臨床報道和機制研究,以期為合理用藥及開展進一步的研究提供參考.

    • 石斛藥用次生代謝產物及其基因克隆研究進展

      作者:梁燁;鄒才華;李近都;李世龍;李天資 期刊:《中華中醫藥》2018年12期

      石斛是我國名貴藥用植物之一,其主要藥用成分是其次生代謝物,但其來源有限、含量低、成本高,限制石斛使用空間.研究石斛藥用成分的次生代謝產物的網絡結構、限速步驟,解析次生代謝合成過程,掌握其藥用成分的產生規律,并進行基因克隆或仿生物合成等,對合理開發利用石斛資源有重要意義.文章對石斛的次生代謝產物包括代謝物的檢測和鑒定、代謝關鍵酶的識別和克隆等多方的研究取得的進展作簡要綜述.

    • 冠心病痰濁證與脂蛋白代謝的研究進展

      作者:師帥;胡元會 期刊:《中華中醫藥》2018年12期

      脂蛋白作為血液中的脂類載體,其代謝異常是冠心病的主要風險因素之一.而從中醫學角度則認為冠心病的發生和發展與痰濁形成密切相關.目前許多研究認為冠心病痰濁證與脂蛋白代謝之間存在關聯.文章對冠心病痰濁證與LDL-C、HDL-C、載脂蛋白、LP (a)相關的研究進行綜述,建議在冠心病的研究中,應加強對痰濁證的深入研究、尋找痰濁證客觀指標的脂蛋白、參考國外最新的脂蛋白機制成果、并期待權威學術機構建立冠心病痰濁證的臨床研究標準.

    • 周圍性面癱大鼠模型的研究現狀與展望

      作者:許明敏;黃辰;李瑛;張微 期刊:《中華中醫藥》2018年12期

      面神經易受損傷而致面部表情肌群的運動功能障礙,對患者的心理和日常生活造成很大的影響,其發病機制至今尚未徹底闡明.因此,合理建立周圍性面癱動物模型對進一步深入研究具有重要意義.但是目前對該模型制作的方法整理較粗略,缺少對某種動物造模方法進行有針對性的深入總結.由于大鼠面神經與人類相似,易于暴露.因此本文通過檢索近20年大鼠面神經損傷致癱的模型制作方法,針對大鼠面癱模型制作方法的優缺點進行總結和分析比較,以期為研究者提供更多的思路.

    • 中醫藥防治梅尼埃病急性發作期的診療策略及思考

      作者:黃坡;郭玉紅;趙京霞;劉清泉 期刊:《中華中醫藥》2018年12期

      探討梅尼埃病急性發作期的病機,尋找更加優化的治法與方藥.通過中西醫學的對比研究,運用取類比象的古代哲學思維方法,采取從不同的中醫辨證方法人手分析梅尼埃病急性發作期的病機.從臟腑、經絡、六經辨證方法分析得出,三焦是人體氣-水-火-痰-濕-熱的通路,類同于現代醫學所講的膜迷路;柴芩溫膽湯具有宣通三焦,暢達少陽之效.三焦郁阻為梅尼埃病急性發作期的主要病機,柴芩溫膽湯可作為梅尼埃病急性發作期的主方.

    • 中醫病機干預視角下的中藥物質基礎研究思路

      作者:錢潔;譚佳妮;徐長亮;程海波;沈衛星;孫東東 期刊:《中華中醫藥》2018年12期

      病機是病變本質的反映,指導中醫臨床立法組方.中藥物質基礎是中藥起效、中醫實現疾病防治以及病后康復的關鍵所在.病機能將中醫理論與臨床用藥緊密聯系,文章從中醫病機干預的視角,探討中藥物質基礎研究的思路,以求中醫病機思維與中藥研究緊密結合,相互融通,協同發展.

    • 中國式疼痛診療模式發展探析

      作者:程肖芳;于長禾;李多多;翁志文;顧柯;崔志強;陳琳;劉長信;王錫友 期刊:《中華中醫藥》2018年12期

      隨著醫學模式轉變,對健康需求的提高,疼痛診療從僅祛除疼痛轉變為緊急止痛、維持療效、提高生活質量,過程中演變出不同的疼痛診療模式.由于診療模式的建立和選擇受到國情、醫學進展、時間、地域、政策、費用等因素影響,探索出一條更適應中國國情的疼痛診療模式成為亟待解決的問題.本團隊提出中國式疼痛診療模式是將疼痛診療中先進的中西醫理論和中西醫臨床疼痛??朴行У膶嵺`經驗加以有機整合,并根據社會、環境、心理的現實,以人體全身狀況為根本,進行修整、調整,使之成為有效、合理、經濟,更加符合中國國情,更加適合人體健康和疼痛性疾病治療的診療模式.文中詳細論述整合醫學作為指導思想的意義,簡單論述階梯式治療的內容及特點,通過分析其面臨的挑戰與機遇,提出中國式疼痛診療模式的發展方向.中國式疼痛診療模式可能是中國現階段較為合適的診療模式,多種診療模式并存的情況下,形成新模式的不同疼痛診療模式,證明新模式的優越性是未來的研究方向.

    • 運氣學說應對疫病的歷史經驗及現實思考

      作者:林明欣;楊威;張萌;朱建平 期刊:《中華中醫藥》2018年12期

      運氣學說是中醫理論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古今醫家用其指導疫病防治已積累豐富的臨床經驗.《黃帝內經》運氣七篇大論構建了運氣學說的理論基礎,宋金元時期對其研究日益增多.明清時期的溫病學家則善用運氣學說預測疫情,分析病證,并制定行之有效的經驗方.新中國成立初期,亦有中醫學者利用運氣學說來指導疫病的預測、預防及治療而屢獲佳效.自2003年以來,運氣學說在預測疫情、指導疫病的防治等方面均體現出重要價值.目前,運氣學說的研究仍然存在諸多問題,我們應從提高其理論地位、推動其教學改革、加強其參與疫病防控體系構建等方面,進行多角度、多層次的系統研究,以期其能更好地指導中醫理論研究及臨床實踐.

    • 數字中醫藥在中醫藥發展中的前景展望

      作者:夏帥帥;李亮;楊萍;邵峰;孫貴香;黃惠勇 期刊:《中華中醫藥》2018年12期

      近代以來,隨著農業社會向工業社會轉換,中醫藥開始停滯不前,凸顯落后,中醫藥人卻無法找到其發展的突破點.筆者立足發展的角度,從時代發展、學科融合創新、大數據驅動及產業與時俱進4個方面的要求探討數字中醫藥研究在中醫藥發展上的緊迫性、重要性.

    • 中醫藥防治艾滋病臨床研究實踐與思考

      作者:許前磊;馬玉青;許向前;桑鋒;謝世平;郭會軍;徐立然;李青雅;金艷濤 期刊:《中華中醫藥》2018年12期

      艾滋病作為一種新發傳染病,中醫藥在無癥狀HIV感染者的早期干預、中醫臨床辨證治療、艾滋病常見機會性感染治療、高效抗逆轉錄病毒治療(HAART)不良反應治療、HAART后免疫重建不良治療等多個方面的臨床研究,取得了重要的研究進展,大大提升了中醫藥防治艾滋病水平.筆者通過近年來中醫藥防治艾滋病的臨床實踐,提出從以下3個層次開展深入研究:首先,準確定位,選擇中醫藥治療具有特色優勢的切入點開展系統的臨床研究;其次,在臨床研究的基礎上對中醫藥的作用機制進行研究;最后,新藥研發是提升中醫藥防治HIV/AIDS臨床服務能力的重要途徑.

    • 中醫病證關系研究評析

      作者:邢夢;邢玉瑞 期刊:《中華中醫藥》2018年12期

      中西醫病證結合作為當代中醫臨床的主要診療模式,則病證關系自然就成了中醫理論與臨床研究的重要問題.通過從病證關系邏輯分析、同證異治研究問題探討、“同病類證”概念辨析三方面對以往研究的梳理與分析,提出中西醫病證關系,從邏輯學的角度推論,無非同病同證同治、同病異證異治、同病異證同治、異病異證異治、異病同證同治、異病同證異治6種組合情況.同證異治的關鍵是因疾病基本矛盾不同而采用不同治法,從證的層次分類論述同證異治的依據,是偷換概念的邏輯錯誤.“同病類證”的實質是病證邏輯關系中的同病異證同治,不能說是重要的理論創新.

    中華中醫藥雜志分期目錄
    期數
    2018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7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6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5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4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3 01 02 04 05 06 07 08 09 11 12
    2012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1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0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9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8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2007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6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5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4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z1
    2003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z1
    2002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1 01 02 03 04 05 06
    2000 06
    1999 06
    中華中醫藥雜志網友評論
    • 未知
      錄用情況: 已投修改后錄用
      投稿周期: 2個月內

      審稿很快,一個多月外審返回,歷經兩次修改,之后被收錄,歷時兩個月左右,整個流程還是很順利的,推薦投稿。

    • 未知
      錄用情況: 已投修改后錄用
      投稿周期: 4個月內

      第一篇文章,整體感覺還是很順利的,7月初投的稿件,11月返回修改,校樣,錄用。感覺只要文章方向符合期刊的要求,有一定的新意,還是很容易中的。

    • 未知
      錄用情況: 已投修改后錄用
      投稿周期: 2個月內

      我是1月底投的稿件,兩個月后返回審稿意見,3月8號修改返回,26號被錄用,歷經兩次修改,花了兩個月的時間,審稿專家給出的意見很有建設性,整個流程也很規范,值得推薦。

    • 未知
      錄用情況: 已投修改后錄用
      投稿周期: 2個月內

      我的文章是12月25日被錄用的,投稿后一個月返回修改意見,修改后送復審,二十幾天后被錄用,前后歷時兩個月的時間,還是很快的。

    • 未知
      錄用情況: 已投修改后錄用
      投稿周期:

      審稿很快,期間修改了一次,專家給出的意見很有建設性,我針對意見對文章進行了修改,之后就被錄用。期刊對文章的創新性要求比較高,有合適的文章可以嘗試下。

    相關文章

    360期刊網

    專注醫學期刊服務11年

    客服正在輸入...

    • 您好!這里是醫學期刊發表服務平臺,請問您想要咨詢什么 問題?我們提供以下服務:

    • 期刊發表服務
      發表加急服務
      SCI發表全程服務
      先見刊后付款服務

    • 1000平自有實驗室,數據來源真實有效

    立即搶
    0.055311s
    里番ACG本子※里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