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防癆雜志
Chinese Journal of Antituberculosis ?????
- 主管單位: 中國科學技術協會
- 主辦單位: 中國防癆協會
- 影響因子: 2.52
- 審稿時間: 1-3個月
- 國際刊號: 1000-6621
- 國內刊號: 11-2761/R
《中國防癆雜志》為專業學術類期刊。全面報道我國結核病防治的方針政策與最新的科研成果及國內外結核病控制的最新發展動態。主要欄目有專論(專稿、專訪、專題),論著(結核病控制、流行病學、臨床和基礎),論文摘要,短篇報道,病歷報告,臨床病理討論、綜述、講座、座談會健康教育、史料資料、會議簡況、防癆協會工作簡報等。讀者對象為從事結核病控制、臨床、基礎科研防癆工作者。
1-3個月
1.文稿:應具有科學性、實用性、邏輯性,論點明確,資料可靠,文字精煉,層次清楚,數據準確,必要時應做統計學處理。論著、綜述、講座一般不超過5000字,短篇論著、病例報告、簡報等短文不超過2000字。正文與圖表盡量避免重復。
2.文題:力求簡明、醒目,反映出文章的主題。中文文題一般不超過20個漢字,最好不使用副標題。一般不使用縮略語。
3.作者及單位(本稿約中規定的中英文作者及單位署名相關要求與格式適用于發排稿):作者姓名在文題下按序排列,排列應在投稿時確定,在編排過程中不應再作變更。作者應是:(1)參與選題和設計或參與資料的分析和解釋者;(2)起草或修改論文中關鍵性理論或其他主要內容者;(3)能對編輯部的修改意見進行核修,在學術界進行答辯,并最終同意該文發表者。以上3條均需具備。僅參與獲得資金或收集資料者不能列為作者,僅對科研小組進行一般管理者也不宜列為作者,對文章中的各主要結論,必須至少有1位作者負責,集體署名的文章必須明確對該文負責的關鍵人物,其他對該研究有貢獻者應列入志謝部分。作者中如有外籍作者,應征得本人同意,并附外籍作者親筆簽名同意在本刊發表的函件。作者單位應該署至科室,郵政編碼、單位所在城市名、單位全稱以角注形式置于文題頁左下方(具體格式詳見《中國防癆雜志編排規范》)。
4.摘要:凡論著須附中、英文摘要,摘要必須包括目的(Objective)、方法(Methods)、結果(Results)和結論(Conclusion)4部分(“方法”與“結果”部分應給出文中的主要數據)。不分段,采用第三人稱撰寫。英文摘要應包括文題、所有作者姓名(漢語拼音)、單位名稱、所在城市名、郵政編碼和國名。當作者不屬于同一單位時,在第一作者姓名右上角加“*”,同時在第一作者工作單位左上角加“*”。
例如:YIN Jian-jun*, CHEN Liang, XU Zhuo-wei, QIAN Ming, JIANG Li, ZHONG Qiu. *Department of Prevention and Treatment, Anti-tuberculosis Institute of Guangdong Province,Guangzhou 510630,China
5.關鍵詞:論著需標引2~5個關鍵詞。請盡量使用美國國立醫學圖書館編輯的最新版《Index Medicus》中醫學主題詞表(MeSH)所列的詞。如果最新版MeSH中尚無相應的詞,處理辦法有:(1)可選用直接相關的幾個主題詞進行組配。(2)可根據樹狀結構表選用最直接的上位主題詞。(3)必要時,可采用習用的自由詞并排列于最后。關鍵詞中的縮寫詞應按MeSH還原為全稱,如“HBsAg”應標引為“乙型肝炎表面抗原”。每個英文關鍵詞第一個字母大寫。各詞匯之間用分號隔開。
6.醫學名詞:以1989年及其后由全國自然科學名詞審定委員會審定公布、科學出版社出版的《醫學名詞》和相關學科的名詞為準,暫未公布者仍以人民衛生出版社出版的《英漢醫學詞匯》為準。中文藥物名稱應使用最新版本《中華人民共和國藥典》(法定藥物)或衛生部藥典委員會編寫的《藥名詞匯》(非法定藥物)中的名稱為準,英文藥物名稱則采用國際非專利藥名,不采用商品名。
7.倫理與知情同意:科研論文中,當報告以人為研究對象的試驗時,作者應說明其遵循的程序是否符合負責人體試驗的委員會(單位性、地區性、或國家性)所制定的倫理學標準,并得到該委員會的批準,是否取得受試對象的知情同意。
8.圖表:每幅圖表應冠有圖(表)題,說明性的資料應置于圖(表)下方注釋中,并在注釋中標明圖表中使用的全部非公知公用的縮寫。本刊采用三橫線表(頂線、表頭線、底線),如遇有合計或統計學處理行(如:t值、P值等),則在這行上面加一條分界橫線;表內數據要求同一指標有效位數一致,一般按標準差的1/3確定有效位數;如果出現均值±標準差,一定要寫明樣本量。間斷性資料采用條形圖,連續性資料采用線圖。照片圖要求有良好的清晰度和對比度[包括圖中需標注的符號(含箭頭)]。若刊用人像,應征得本人的書面同意或遮蓋其被辨認出系何人的部分。大體標本照片在圖內應有尺度標記。病理照片要求注明染色方法和放大倍數。圖像中如有引自他刊者,應注明出處。圖與表均應該以文內先后出現次序排列并編序號。
9.計量單位:實行國務院1984年2月27日頒布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法定計量單位》,并以單位符號表示,具體使用可參照2001年中華醫學會編輯出版部編輯的《法定計量單位在醫學上的應用》一書第3版。注意單位名稱與單位符號不可混用,如:ng?kg-1?天-1應該改為ng?kg-1?d-1。組合單位符號中表示相除的斜線多于1條時,應該采用負數冪的形式表示,如:ng/kg/min應該采用ng?kg-1?min-1的形式;組合單位中斜線和負數冪也不可以混用,如前例不宜采用ng/kg?min-1的形式。量的符號一律用斜體字,如:體積的符號應為斜體“V ”。
10.數字:執行GB/T 15835-1995《關于出版物上數字用法的規定》。公歷世紀、年代、年、月、日、時刻和計數、計量均用阿拉伯數字。小數點前或后超過4位數字時,每3位數字1組,組間空1/4個漢字空,如:“13,090.476,5”應寫成“13 090.4765”;但序數詞和年份、頁數、部隊番號、儀表型號、標準號不分節。百分數的范圍和偏差,前1個數字的百分符號不能省略,如:5~95%要寫成5%~95%;50.2±0.6%要寫成50.2%±0.6%或(50.2±0.6)%;75.4±18.2 mg/L要寫成(75.4±18.2) mg/L。附帶尺寸單位的數值相乘,按下列方式書寫:4 cm×3 cm×5 cm,而不寫成4×3×5 cm3。
11.統計學符號:按GB/T 3358-2009《統計學詞匯及符號》的有關規定書寫,常用的如下:(1)樣本的算術平均數用英文小寫x(中位數仍用M);(2)標準差用英文小寫s;(3)標準誤用英文小寫sx_;(4)t檢驗用英文小寫t ;(5)F檢驗用英文大寫F;(6)卡方檢驗用希文小寫χ2;(7)相關系數用英文小寫r;(8)自由度用希文小寫ν;(9)概率用英文大寫P(P值前應給出具體檢驗值,如t值、χ2值、q值等)。
12.縮略語:文中盡量少用。必須使用時于首次出現處先敘述其全稱,再在其后的括號內注明中文縮略語或英文全稱及其縮略語,后兩者間用“,”分開(如該縮略語已公知,也可不注出其英文全稱)??s略語不得移行。
13.參考文獻:按GB/T7714-2005《文后參考文獻著錄規則》采用順序編碼制著錄,依照其在文中出現的先后順序用阿拉伯數字加方括號標出。盡量避免引用摘要作為參考文獻。確需引用個人通信時,可將通信者姓名和通信時間寫在括號內插入正文相應處。不得引用未公開發表的文章作為參考文獻。參考文獻中的作者,第1~3名全部列出,3名以上只列出前3名,后加“,等”或者其他與之相應的文字(如:西文加“,et al”;日文加“,他”)。外文期刊名稱用縮寫,以《Index Medicus》中的格式為準;中文期刊用全名。參考文獻為期刊者均須著錄起止頁。電子文獻要標注文獻類型與文獻載體標志并置于方括號內,如:數據庫[DB];計算機程序[CP];電子公告[EB];聯機網絡[OL]。參考文獻必須由作者核對無誤,按文內引用先后順序排列于文后。舉例:
[1] 彭衛生,王英年,肖成志.新編結核病學.北京:中醫藥出版社,1994:85-93.
[2] 石瑞如,張建源,劉新,等.鏈霉素耐藥結核分枝桿菌臨床分離株gidB基因突變研究.中國防癆雜志,2008,30(3):197-199.
[3] Datta M,Radhamani MP,Selvaraj R,et al.Critical assessment of smear positive pulmonary tuberculosis patients after chemotherapy under the district tuberculosis programme.Tuber Lung Dis,1993,74(3):180-186.
[4] Online Computer Library Center,lnc. Historg of OCLC[EB/OL].[2000-01-08]. http://www.oclc.org/abord/history/default.htm.
14.基金項目:論文所涉及的課題如取得國家或部、省級以上基金或攻關項目,應腳注于文題頁左下方“作者單位”之上,如:基金項目:×××基金(編號)。
中國防癆雜志影響因子
中國防癆雜志發文量
中國防癆雜志總被引頻次
熱門常見問題
-
中國防癆雜志辦刊宗旨是什么?
雜志官網沒有顯示期刊的辦刊宗旨。
-
中國防癆雜志官網是什么?
官網網址:http://www.zgflzz.cn/ (從主辦單位官網http://www.cata1933.cn/轉入)
-
中國防癆雜志是核心期刊嗎?
雜志是科技核心期刊、CSCD(擴展版)
-
中國防癆雜志容易錄用嗎?
文章是否錄用和質量有直接關系,雜志目前是核心期刊,如果要提高文章成功率,提升文章質量才是關鍵。
-
中國防癆雜志影響因子是多少?
知網顯示,雜志的復合影響因子為1.112,綜合影響因子為1.070。
-
中國防癆雜志是什么期刊?
《中國防癆雜志》為中國科學技術協會主管、中國防癆協會主辦、國內外公開發行的高級結核病防治專業學術期刊。
-
中國防癆雜志審稿周期多長時間?
每個雜志社的規定都不同,根據官網顯示,雜志的審稿周期在3個月左右,如果文章內容修改少,對審稿周期的縮短也有幫助。
-
免費論文評估服務
專業編輯團隊為您的文章進行評估,是否能達到期刊社的發表要求,并為您提出一系列的修改意見和指導。
-
學術期刊分析推薦服務
專業編輯團隊為您的文章進行評估,是否能達到期刊社的發表要求,并為您提出一系列的修改意見和指導。
-
免費論文評估服務
專業編輯團隊為您的文章進行評估,是否能達到期刊社的發表要求,并為您提出一系列的修改意見和指導。
-
刊物信息可查
推薦刊物均可到國家新聞出版總署網站查詢正刊
-
嚴格保密協議
可簽署保密協議 ,不透露任何用戶信息可跟蹤進程,全程協議
-
售后服務保障
1對1服務,7x24小時在線
-
企業信譽保障
11年經驗沉淀,實體公司運營
-
HIV陰性結核性腦膜炎患者預后影響因素分析
目的 分析HIV陰性結核性腦膜炎(TBM)患者的臨床特征及預后影響因素.方法 回顧性分析2012年1月至2017年12月蘇州市第五人民醫院結核病科77例臨床診斷為HIV陰性TBM患者的資料,并根據患者出院時改良Rankin量表(mRS)評分情況,將患者分為預后良好組(mRS評分:0~2分)和預后不良組(mRS評分:3~6分).比較預后良好組和預后不良組患者臨床特征的差異,并采用條件logistic逐步回歸的方法分析影響患者預后的危險因素.結果 77例患者中,常見臨床癥狀為頭痛(68例,88.3%)、發熱(75例,97.4%)、盜汗(69例,89.6%).腦脊液葡萄糖水平[中位數(四分位數):1.8(1.4,2.3) mmol/L]、氯化物[(109.37±13.68) mmol/L]升高,蛋白[中位數(四分位數):1994.5(1257.5,2888.3)g/L]降低.77例患者中預后良好者41例,預后不良者36例.預后良好組癱瘓的發生率為7.3% (3/41),明顯低于預后不良組的41.7% (15/36),差異有統計學意義(x2=12.63,P=0.000).根據格拉斯哥昏迷量表(Glasgow coma scale,GCS)評分,預后良好組輕度昏迷(13~14分)、中度昏迷(9~12分)、重度昏迷(3~8分)者分別占34.1%(14/41)、61.0%(25/41)、4.9%(2/41);預后不良組輕度昏迷、中度昏迷、重度昏迷者分別占0.0%(0/36)、55.6%(20/36)、44.4%(16/36);兩組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x2 =4.99,P=0.000).logistic回歸分析顯示,發生癱瘓[OR(95%CI):10.75(1.53~76.92)]和重度昏迷[OR(95%CI):10.42(2.11~52.63)]的HIV陰性TBM患者預后較差.結論 發熱、盜汗、頭痛是HIV陰性TBM最常見的臨床癥狀.癱瘓和GCS評分差是HIV陰性TBM患者預后不良的獨立危險因素.
-
我國肺結核控制目標實現與社會決定因素相關性研究
目的 評估我國各地(不含我國臺灣、香港和澳門地區;下文相同)肺結核防治規劃目標實現難度并分析其相關因素.方法 利用2004-2016年我國31個省、自治區和直轄市肺結核報告發病數據及有關社會經濟指標(包括人均國民生產總值、城鎮登記失業率、森林覆蓋率、鄉村人口構成比、少年兒童撫養比、老年人口撫養比、文盲比率、性別比值、每千人醫療機構床位數、每千人衛生技術人員數、人均用水量),采用標準化發病比(standardized incidence ratios,SIR)估計我國不同地區的防治規劃目標實現難度,并利用多水平隨機截距模型,探討其相關因素.結果 隨著時間的推移,我國28個省、自治區、直轄市肺結核發病情況與規劃目標的距離(SIR)逐漸縮小(2016年SIR值在0.39~2.49);新疆維吾爾自治區(SIR=3.38,2016年)、西藏自治區(SIR=2.89,2016年)、青海省(SIR=2.36,2016年)、貴州省(SIR=2.49,2016年)與規劃目標的差距仍然較大;在空間上表現為由全國規劃目標的差距普遍較大向個別地區差距較大轉變,整體表現為西部地區目標實現難度高于東部地區;人均國民生產總值(β=-0.055,t=-6.74)、文盲比率>8.14%(β=0.048,t=3.41)、人均用水量>520.70m3/人(β=-0.060,t=-2.33)、鄉村人口構成比(β=0.112,t=6.57)、森林覆蓋率介于17.70%~38.40%(β=-0.035,t=-2.05)、森林覆蓋率>38.40%(β=-0.059,t=-2.08)與肺結核規劃目標的實現(因變量)存在相關關系(P值均<0.05).結論 我國絕大部分省、自治區和直轄市發病情況與肺結核防治規劃距離縮短,個別地區實現規劃目標難度仍然較大.肺結核防治規劃距離(SIR值)與人均國民生產總值、人均用水量、森林覆蓋率呈負相關關系,與鄉村人口比例、文盲比率呈正相關關系.
-
人工關節置換術治療活動性髖關節結核的短期療效評價
目的 評價一期與分期人工關節置換術治療活動性髖關節結核的短期療效.方法 回顧性分析成都市公共衛生臨床醫療中心2013年1月至2016年12月收治的25例活動性髖關節結核患者的臨床資料.其中男15例,女10例,年齡23~77歲,平均(50.3±2.1)歲.一期結核病灶清除、人工關節置換(簡稱“一期”)患者16例;一期結核病灶清除、分期人工關節置換(簡稱“分期”)患者9例.關節置換術后1、2、3、6、12、18、24個月隨訪時行髖關節X線攝影(簡稱“X線攝影”)、CT掃描,同時進行Harris髖關節功能評分,評價假體初始固定、早期生存情況及有無結核復發.結果 25例患者均獲得隨訪.術前Harris髖關節功能評分為(46.7±7.6)分,術后3個月隨訪時為(88.2±4.2)分,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t=-12.745,P<0.001).25例患者隨訪期間X線攝影顯示股骨柄與股骨壓配良好,未見股骨柄松動、下沉.無感染、深靜脈血栓形成、肺栓塞及結核復發.結論 一期與分期人工關節置換術治療活動性髖關節結核的短期療效好.
-
結核性腦膜炎并發顱神經損傷的臨床特征分析
目的 探討結核性腦膜炎(tuberculous meningitis,TBM)并發顱神經損傷的臨床特征.方法 收集2014年6月至2017年12月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胸科醫院收治的486例經臨床診斷性治療確診為TBM的患者資料,其中414例(85.2%)未出現顱神經損傷(無顱神經損傷組),72例(14.8%)并發顱神經損傷(有顱神經損傷組).分析兩組患者臨床特征和轉歸情況,以及并發顱神經損傷的危險因素.結果 72例有顱神經損傷組患者在發熱(90.3%,65/72)、頭痛(90.3%,65/72)、惡心嘔吐(56.9%,41/72)、意識障礙(54.2%,39/72)、誤診率(38.9%,28/72)方面均高于無顱神經損傷組[分別為77.3%(320/414)、66.7%(276/414)、22.7%(94/414)、31.4%(130/414)、26.6%(110/414)](x2=6.280,P=0.012;x2=16.334,P=0.000;x2=35.840,P=0.000;x2=14.015,P=0.000;x2=5.201,P=0.023);logistic回歸分析顯示,TBM患者并發顱神經損傷的危險因素為有頭痛的癥狀[OR(95%CI) =4.109(1.806~9.349),Wald x2=11.353,P=0.001]、有意識障礙[OR(95%CI) =2.531(1.493~4.290),Wald x2=11.901,P=0.001].72例并發顱神經損傷的患者多見視神經(52.8%,38/72)、動眼神經(56.9%,41/72)損傷,兩組顱神經同時受累16例(22.2%),三組顱神經同時受累3例(4.2%).抗結核藥物治療2個月后隨訪,69例(95.8%)患者顱神經損傷完全恢復,1例(1.4%)患者因病情嚴重死亡,僅2例(2.8%)患者遺留有動眼神經和視神經損傷后遺癥.結論 TBM患者并發顱神經損傷并不少見,誤診率較高,發熱、頭痛、惡心嘔吐、意識障礙等癥狀較明顯,且頭痛、意識障礙與出現顱神經損傷密切相關,經有效抗結核治療轉歸良好.
-
常用實驗室技術診斷結核性腦膜炎效能的比較研究
目的 對常用實驗室技術診斷結核性腦膜炎(tuberculous meningitis,TBM)的效能進行比較研究,以提高臨床早期診斷TBM的水平.方法 采用BACTEC MGIT 960液體培養(簡稱“MGIT 960法”)、改良抗酸染色(簡稱“MZN法”)、GeneXpert MTB/RIF(簡稱“GeneXpert法”)、熒光探針法聚合酶鏈式反應(簡稱“PCR-熒光探針法”)和結核感染T細胞斑點試驗(T-SPOT.TB)等5種實驗室檢測技術對西安市胸科醫院2017年1月至2018年4月期間收治的244例成年疑似結核性腦膜炎患者腦脊液進行檢測.包括71例TBM組患者(確診組36例,很有可能組23例,可能組12例)及33例非TBM組患者.評價上述5種實驗室技術診斷TBM的效能,并探討細菌學方法組(MGIT 960和MZN法)、分子生物學方法組(GeneXpert和PCR-熒光探針法)、免疫學方法組(T-SPOT.TB),以及上述5種技術聯合診斷組(簡稱“聯合診斷組”)在TBM早期診斷中的價值,并比較5種實驗室技術之間、4種方法 組之間診斷TBM敏感度的差異.結果 以臨床診斷為標準,5種檢測技術診斷TBM的特異度和陽性預測值均為100.0%;MGIT 960法、MZN法、GeneXpert法、PCR-熒光探針法和T-SPOT.TB檢測技術診斷TBM的敏感度分別為19.7%(14/71)、26.8%(19/71)、42.3%(30/71)、35.2%(25/71)、29.6%(21/71);GeneXpert法和PCR-熒光探針法的敏感度均高于MGIT 960法,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x2=8.43,P=0.004;x2 =4.28,P=0.039).細菌學方法組、分子生物學方法組、免疫學方法組及聯合診斷組的敏感度分別為31.0%(22/71)、50.7%(36/71)、29.6%(21/71)、73.2%(52/71);分子生物學方法組和聯合診斷組的敏感度高于細菌學方法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x2=5.71,P=0.017;x2=73.20,P=0.000).結論 在TBM的早期診斷中,GeneXpert法與PCR-熒光探針法的敏感度高于MGIT 960法;各實驗方法聯合檢測有助于提高診斷TBM的敏感度,并且與細菌學方法組相比,分子生物學方法組以及聯合診斷組的敏感度更高.
-
頭顱MR增強掃描在急性血行播散性肺結核患者中篩查結核性腦膜炎的價值
目的 探討頭顱MR增強掃描在急性血行播散性肺結核患者中篩查結核性腦膜炎的價值.方法 搜集北京胸科醫院2012年1月至2018年5月住院的415例急性血行播散性肺結核患者的臨床資料,篩選出進行了頭顱MR增強掃描及腦脊液常規及生化檢查的患者235例,男∶女=1.12∶1(124/111),年齡15~87歲,平均年齡(36±18)歲,15~35歲年齡組患者占62.1%(146/235).采用SPSS 22.0軟件進行統計分析,計數資料組間比較采用卡方檢驗.當總數>40,且1<理論頻數<5時采用校正卡方檢驗.配對計數資料的比較采用配對卡方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結果 235例急性血行播散性肺結核患者,頭顱MR增強掃描發現的異常率(89.8%,211/235)較腦脊液常規及生化(63.0%,148/235)高,差異有統計學意義(McNemar檢驗,P=0.000).按照結核性腦膜炎診斷標準,“確診”及“很可能”結核性腦膜炎219例中,頭顱MR增強掃描發現的異常率(96.3%,211/219)較腦脊液常規及生化檢查(67.6%,148/219)高,且差異有統計學意義(McNemar檢驗,P=0.000).有中樞神經系統癥狀的143例患者中,頭顱MR增強掃描發現的異常率(95.8%,137/143)較腦脊液常規及生化發現的異常率(88.1%,126/143)高,差異有統計學意義(McNemar檢驗,P=0.035).無中樞神經系統癥狀的76例患者中,頭顱MR增強掃描發現的異常率(97.4%,74/76)較腦脊液常規及生化高(28.9%,22/76),差異有統計學意義(McNemar檢驗,P=0.000).有中樞神經系統癥狀與無中樞神經系統癥狀患者的頭顱MR增強掃描發現的異常率[95.8%(137/143)與97.4%(74/76)]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校正x2檢驗,P=0.834);有中樞神經系統癥狀較無中樞神經系統癥狀患者腦脊液常規及生化檢查發現的異常率[88.1%(126/143)與28.9%(22/76)]高,差異有統計學意義(x2=79.286,P=0.000).結論 頭顱MR增強掃描在急性血行播散性肺結核患者中對顱內病變的發現率高;特別是對于無神經系統癥狀的結核性腦膜炎患者,腦脊液常規及生化檢查發現的異常率偏低,而頭顱MR增強掃描發現的異常率仍>95%.
-
以磨玻璃樣密度影為表現的早期肺癌并發肺結核患者的診治分析
目的 分析以磨玻璃樣密度影(ground-glass opacity,GGO)為表現的早期肺癌并發肺結核患者的臨床特點,以達到早期識別及治療的目的 .方法 對山東大學附屬山東省胸科醫院自2013年1月至2018年2月確診的14例以GGO為首要表現的肺癌并發肺結核患者的臨床表現、CT掃描征象、手術方式、病理類型等進行回顧性分析.結果 以GGO為表現的早期肺癌并發肺結核以查體時發現多見(9/14),CT表現為陳舊性結核病灶并發混合密度GGO(mGGO) 12例;GGO與結核病灶位于同側同葉4例.術前對患者進行規范抗結核藥物治療9例,術后繼續行規范抗結核藥物治療6例.術前有3例患者行CT引導下肺穿刺活檢確診肺癌,其余11例為術中冰凍切片病理檢查證實.行肺葉切除加縱隔淋巴結清掃10例,肺葉(GGO病灶所在處)切除加同側異葉肺結核瘤局部切除2例,肺段切除1例,楔形切除1例.肺結核病灶標本經病理檢查確診10例,另4例依據病史及影像學表現符合陳舊性肺結核診斷;表現為GGO的早期肺癌病灶標本經病理檢查確診腺癌11例,鱗癌1例,腺鱗癌1例,大細胞癌1例.縱隔淋巴結病理檢查均未見轉移.本組患者術后均順利康復,短期隨訪未見腫瘤復發、轉移及結核復燃等.結論 GGO為表現的早期肺癌并發肺結核患者其臨床表現無特異性,薄層CT掃描加動態觀察有利于診斷.手術方式需在肺癌切除的基礎上兼顧結核病灶的處理,規范的抗結核藥物治療加手術切除治療效果滿意.
-
熒光PCR探針熔解曲線法檢測結核分枝桿菌復合群對利福平和異煙肼耐藥性的價值
目的 評價熒光PCR探針熔解曲線法(簡稱“探針熔解曲線法”)檢測結核分枝桿菌復合群對利福平(RFP)和異煙肼(INH)耐藥性的價值.方法 從2015年1月至2018年7月山東省菏澤市傳染病醫院收治的883例肺結核和耐多藥結核病(MDR-TB)患者中,選擇萋-尼染色結果為陽性的結核病患者的痰標本共215份(例)進行分離培養,對鑒定為結核分枝桿菌復合群(MTBC)的200株(例)菌株同時使用比例法藥物敏感性試驗(DST)和探針熔解曲線法檢測對RFP和INH的耐藥性.以DST檢測結果為金標準,分析探針熔解曲線法檢測RFP和INH的敏感度、特異度、符合率和一致性(Kappa檢驗).結果 200株(例)MTBC分離株中,以DST檢測結果 為標準,探針熔解曲線法檢測RFP耐藥性的敏感度、特異度和符合率分別為96.4% (106/110;95%CI:90.7%~98.9%)、80.0%(72/90;95%CI:70.5%~87.1%)和89.0%(178/200);對INH耐藥性檢測的敏感度、特異度和符合率分別為85.4%(123/144;95%CI:78.6%~90.7%)、96.4%(54/56;95%CI:87.7%~99.6%)和88.5%(177/200).探針熔解曲線法與DST檢測MTBC對RFP耐藥性的Kappa值為0.78,對INH耐藥性的Kappa值為0.74.結論 探針熔解曲線法檢測MTBC對RFP和INH的耐藥性均有較高的敏感度和特異度,且探針熔解曲線法與DST檢測MTBC對RFP和INH耐藥性的一致性較高,有助于對耐藥結核病患者的及早發現和治療.
-
新型隱球菌性腦膜炎與結核性腦膜炎的診斷與鑒別診斷
目的 總結分析新型隱球菌性腦膜炎(CNM)與結核性腦膜炎(TBM)的臨床特點,以提高CNM與TBM診斷與鑒別診斷水平.方法 搜集2016年1月至2017年12月成都市公共衛生臨床醫療中心收治的CNM患者32例(CNM組)及同期收治的TBM患者171例(TBM組),對兩組患者的一般資料(年齡、性別、生活區域、是否并發免疫功能低下)、臨床癥狀(頭痛、發熱、嘔吐、呼吸道癥狀、抽搐、腦膜刺激征及病理征)、腦脊液(CSF)實驗室檢查指標(CSF壓力、細胞數、淋巴細胞百分比、蛋白、葡萄糖)、頭顱CT檢查(正常、腦水腫、腦積液、腦實質結節樣改變、多發軟化灶)情況進行對比分析.結果 TBM組患者年齡為(39.23±12.77)歲,高于CNM組患者[(28.71±11.29)歲],差異有統計學意義(t=4.35,P=0.000);TBM組患者呼吸道癥狀、抽搐、頭顱CT檢查提示腦實質結節樣改變及多發軟化灶發生率分別為94.74% (162/171)、35.09% (60/171)、41.52%(71/171)、38.01%(65/171),均明顯高于CNM組患者[分別為34.38%(11/32)、15.62%(5/32)、6.25%(2/32)、9.38% (3/32)],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x2值分別為73.26、4.69、13.07、8.68,P值分別為0.000、0.030、0.000、0.003);CNM組患者免疫功能低下(包括并發HIV感染、尿糖病,接受器官移植,長期口服糖皮質激素或免疫抑制劑等)和頭顱CT檢查提示腦水腫改變發生率分別為34.38%(11/32)、46.88% (15/32),均高于TBM組患者[分別為18.13%(31/171)、25.15%(43/171)],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x2值分別為4.34、6.24,P值分別為0.037、0.013);CSF實驗室檢查中,TBM組患者CSF細胞數[中位數(M)(四分位數;Q1,Q3)]、蛋白[M(Q1,Q3)]、葡萄糖含量分別為208.00(178.00,240.00)×106/L、1058.00(940.00,1204.00) mg/L、(1.77±0.79) mmol/L,均明顯高于CNM組患者[分別為64.50(51.00,81.00)×106/L、764.00(608.00,894.50) mg/L、(0.25±0.17) mmol/L],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Z=-76.77,P=0.000;Z=-6.83,P=0.000;t=10.82,P=0.000);CNM組患者CSF壓力為[(273.42±71.58)mmH2O(1 mm H2O=0.098 kPa)],明顯高于TBM組患者[(214.22±88.38) mm H2O],差異有統計學意義(t=3.57,P=0.000).結論 CNM患者并發免疫功能低下和頭顱CT提示腦水腫改變的比率高于TBM患者,而在呼吸道及抽搐癥狀的發生、頭顱CT提示腦實質結節樣改變、多發軟化灶等發生的比率均低于TBM患者.
-
HIV感染并發結核性腦膜炎患者的臨床特征及其預后影響因素分析
目的 分析HIV感染并發結核性腦膜炎(TBM)患者的臨床特征、短期預后及其影響因素.方法 回顧性分析2017年1月1日至12月31日于成都市公共衛生臨床醫療中心診斷為TBM的148例患者,將52例HIV感染并發TBM者作為觀察組,96例未并發HIV感染者作為對照組.比較兩組患者的臨床表現、腦脊液檢查、頭顱影像學及臨床轉歸等方面的差異.結果 觀察組發生營養不良和貧血者分別占78.8%(41/52)和51.9%(27/52),并發其他肺外結核者占73.1%(38/52),均高于對照組[分別占39.6%(38/96)、30.2%(29/96)、30.2%(29/96)],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x2值分別為20.89、6.76、8.27,P值均<0.05).觀察組腦脊液壓力、白細胞總數、蛋白含量、葡萄糖和氯化物水平中位數(四分位數)分別為185.0(141.0,225.0) mm H2O(1mm H2O=0.0098 kPa)、30.0 (4.0,175.0)×106/L、1141.2(762.8,1548.6)mg/L、2.3(1.7,2.7) mmol/L、117.0(111.1,121.9) mmol/L,對照組分別為284.0(197.5,315.0)mm H2O、360.0(280.0,415.0)×106/L、1660.0 (1270.0,1900.0)mg/L、1.4(1.2,1.8) mmol/L、105.1 (102.6,112.4) mmol/L,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Z值分別為3.63、4.79、2.57、4.17、4.19,P值均<0.05).頭顱影像學檢查顯示,觀察組腦組織梗死灶發生率為46.2%(24/52),明顯高于對照組的28.1%(27/96),差異有統計學意義(x2=4.85,P=0.028).觀察組病情好轉者有20例(38.5%),惡化及死亡者有32例(61.5%);對照組好轉者有62例(64.6%),惡化及死亡者有34例(35.4%);兩組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x2 =9.32,P<0.05).觀察組病情惡化及死亡者中體質量指數(BMI)< 18.0、重度貧血(血紅蛋白<60 g/L)、CD4+T淋巴細胞計數<50個/μl、規范抗結核及抗病毒治療者分別占56.3%(18/32)、43.8%(14/32)、53.1%(17/32)、28.1%(9/32)和40.6%(13/32),與病情好轉者的25.0%(5/20)、15.0% (3/20)、20.0%(4/20)、60.0%(12/20)和75.0%(15/20)相比,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x2值分別為4.87、4.62、5.61、5.19、5.85,P值均<0.05).多因素logistic回歸分析顯示,CD4+T淋巴細胞計數<50個/μl [OR(95%CI)=4.21(1.15~15.45)]是患者預后的危險因素,規范抗結核治療[OR(95%CI) =0.28(0.05~0.94)]及規范抗病毒治療[OR(95%CI) =0.13(0.04~0.47)]是患者預后的保護因素.結論 HIV感染對TBM患者的臨床表現、腦脊液指標、頭顱影像學檢查和預后均有明顯影響,及時進行規范的抗結核及抗病毒治療有助于改善患者預后.
-
伴空洞的胞內分枝桿菌肺病與繼發性肺結核的CT表現對比分析
目的 探討伴空洞的胞內分枝桿菌肺病與繼發性肺結核的CT表現差異.方法 搜集2016年6月至2018年3月重慶市公共衛生醫療救治中心經臨床及實驗室檢查確診,符合納入標準(具有治療前完整臨床及影像學資料,既往未經過抗NTM及抗結核藥物治療,排除并發塵肺、糖尿病、HIV或其他感染,且均伴有直徑>10mm空洞者)的全部胞內分枝桿菌肺病患者26例作為觀察組;采用隨機數字表法在同期符合納入標準(納入標準與觀察組相同)的862例繼發性肺結核患者中抽取40例患者作為對照組.對兩組患者CT檢查表現的支氣管擴張分類及分布、空洞形態及鄰近胸膜增厚、肺體積縮小、肺氣腫、縱隔淋巴結腫大等情況進行統計學分析.結果 觀察組發生支氣管擴張、靜脈曲張狀及囊狀支氣管擴張、肺部病灶鈣化、肺體積縮小、肺氣腫、薄壁空洞、空洞鄰近胸膜增厚分別占92.3%(24/26)、88.5%(23/26)、57.7%(15/26)、69.2%(18/26)、57.7%(15/26)、73.1%(19/26)、80.8%(21/26),均明顯多于對照組[分別占60.0%(24/40)、35.0%(14/40)、15.0%(6/40)、15.0%(6/40)、10.0%(4/40)、25.0%(10/40)、37.5%(15/40)],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x2值分別為8.29、18.28、13.24、20.03、17.48、14.79、11.90,P值均<0.05);觀察組大結節影(直徑≥10 mm)、結節邊緣模糊、單發空洞、厚壁空洞、縱隔淋巴結腫大、心包積液及心包增厚者分別占19.2%(5/26)、34.6%(9/26)、7.7%(2/26)、26.9%(7/26)、23.1%(6/26)、7.7%(2/26),均明顯少于對照組[分別占57.5%(23/40)、72.5%(29/40)、37.5%(15/40)、75.0%(30/40)、47.5%(19/40)、30.0%(12/40)],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x2值分別為9.45、9.26、7.32、14.79、3.99、4.69,P值均<0.05).觀察組無支氣管擴張、支氣管擴張占1~2葉的發生率分別為11.5%(3/26)、19.2%(5/26),均明顯低于對照組[分別為40.0%(16/40)、50.0%(20/40)],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x2值分別為6.23、6.34,P值均<0.05);觀察組支氣管擴張占3~4葉、占≥5葉的發生率分別為30.8%(8/26)、38.5%(10/26),均明顯高于對照組[分別為5.0%(2/40)、5.0%(2/40)],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連續校正x2值分別為6.26、9.72,P值均<0.05);觀察組靜脈曲張狀及囊狀支氣管擴張占3~4葉的發生率為26.9%(7/26),明顯高于對照組(5.0%,2/40),差異有統計學意義(連續校正x2值為4.70,P<0.05).結論 伴有空洞的胞內分枝桿菌肺病患者CT表現中薄壁空洞、肺體積縮小、肺氣腫、雙肺廣泛靜脈曲張狀及囊狀支氣管擴張多于繼發性肺結核患者,大結節影(直徑>10 mm)、結節邊緣模糊、單發空洞、厚壁空洞、縱隔淋巴結腫大、心包積液少于繼發性肺結核患者,以上特征有助于兩種疾病的鑒別診斷.
-
耐多藥肺結核患者生命質量及其影響因素分析
目的 了解耐多藥肺結核(MDR-TB)患者的生命質量,并分析其影響因素.方法 收集云南省2012-2015年在《結核病管理信息系統》中登記治療管理的46例MDR-TB患者(MDR-TB組),采用1∶1配比病例對照研究,選取在這期間該系統登記治療管理的對抗結核藥物治療敏感的肺結核患者46例作為對照組.采用橫斷面調查的方法,用《慢性病患者生命質量測定量表》中的《肺結核患者生命質量測定量表》(Quality of Life Instruments for Chronic Disease-Pulmonary Tuberculosis)測量并比較兩組患者的生命質量,用多重線性回歸分析法分析影響MDR-TB患者生命質量的因素.結果 MDR-TB組患者生命質量總得分、生理功能得分、心理功能得分、社會功能得分分別為(152.11±17.04)分、(35.85±5.53)分、(39.65±6.84)分、(29.52±4.92)分,低于對照組患者的(169.28±24.05)分、(41.39±5.53)分、(44.59±6.24)分、(32.91±5.66)分,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t值分別為3.95、4.81、3.62、3.07,P值均<0.05);多重線性回歸分析顯示,MDR-TB患者生命質量的影響因素為治療持續時間(β=15.17,t=2.28,P=0.028);46例MDR-TB患者治療前生命質量得分為(139.33±12.86)分,治療中得分為(151.75±16.56)分,治療后得分為(169.67±17.67)分,MDR-TB患者生命質量隨著治療時間的延長而提高.結論 MDR-TB患者生命質量低于對抗結核藥物治療敏感的肺結核患者,治療持續時間是MDR-TB患者生命質量可能的影響因素.
-
頸部淋巴結結核發生結核性膿腫的危險因素分析
目的 探討頸部淋巴結結核患者發生結核性膿腫的相關危險因素.方法 分析2013年7月至2016年6月于同濟大學附屬上海市肺科醫院住院確診的符合納入標準的280例頸部淋巴結結核患者臨床資料,分析頸部結核性淋巴結膿腫發生的危險因素.結果 280例頸部淋巴結結核患者中有52例(18.6%)患者在治療中出現淋巴結膿腫、自行破潰或需要淋巴結切開引流.發生膿腫者中不規范治療者占38.5%(20/52)、腫大淋巴結直徑≥2 cm者占76.9%(40/52)、年齡≤45歲者占90.4%(47/52);未發生膿腫者中不規范治療者占24.6%(56/228)、腫大淋巴結直徑≥2 cm者占55.3%(126/228)、年齡≤45歲者占77.6%(177/228);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x2值分別為4.14、8.23、4.30,P值均<0.05).多因素logistic回歸分析顯示,不規范治療(OR=2.53,95%CI:1.31~4.89)、腫大淋巴結直徑≥2 cm(OR=2.29,95%CI:1.12~4.66)和年齡≤45歲(OR=3.68,95%CI:1.21~11.17)為發生頸部結核性淋巴結膿腫的危險因素.結論 頸部淋巴結結核患者治療不規范、腫大淋巴結直徑≥2 cm及年齡≤45歲為發生結核性膿腫的獨立危險因素,當頸部淋巴結結核患者出現上述危險因素時要警惕發生結核性膿腫的可能.
-
腦脊液檢測在結核性腦膜炎早期診斷中的研究進展
結核性腦膜炎(tuberculous meningitis,TBM)是肺外結核中最嚴重的臨床表現類型,具有較高的病死率及致殘率,故早期、快速診斷及鑒別診斷TBM對疾病的治療和預后至關重要.筆者通過綜述近年來腦脊液(cerebrospinal fluid,CSF)檢測在TBM早期診斷及與化膿性腦膜炎、病毒性腦膜炎(viral meningitis,VM)和新型隱球菌性腦膜炎(cryptococcul neoformans meningitis,CNM)的鑒別診斷方法,旨在為TBM的早期診斷與鑒別診斷提供一定的診療思路.
-
結核性腦膜炎臨床治療的研究進展
結核性腦膜炎(tuberculous meningitis,TBM)是致殘、致死率最高的結核病,臨床發病率有逐漸升高趨勢.近年來,對于TBM的治療有較多進展,筆者對TBM的化學治療、輔助治療和并發癥的治療等領域相關研究進行綜述,以期為TBM的臨床治療提供幫助.
-
微創技術在胸腰椎結核前路手術中的應用進展
在胸腰椎結核的手術治療中,前方入路可以完成病灶清除、植骨融合及內固定術.傳統的前路手術顯露充分,病灶清除徹底,手術療效肯定,但手術切口長、創傷大.近年來,微創技術因具有創傷小、恢復快等優勢,在胸腰椎結核前路手術中的應用逐漸增多.作者復習文獻,通過探討改良小切口前路手術、影像學技術實時監控引導下經皮置管引流、內鏡輔助下手術、通道下側方椎間融合術等各種手術的最佳適應證,就微創技術在胸腰椎結核前路手術中的應用特點進行綜述,相信對不同患者采用不同微創手術方式具有重要臨床意義.
-
重視結核性腦膜炎的診斷和治療
結核性腦膜炎是最嚴重的結核病類型.近年來,在診斷方面研究者探索了改良抗酸染色技術、分子生物學方法、頭顱MRI和臨床評分系統用于結核性腦膜炎的診斷;在治療方面著重研究了氟喹諾酮類藥物和高劑量利福平用于改善結核性腦膜炎預后的可行性,并且發現應用糖皮質激素能降低結核性腦膜炎患者的病死率.此外,耐藥結核性腦膜炎也成為日益突出的臨床問題,提示臨床醫生應重視耐藥結核性腦膜炎的診斷與治療.
-
結核性腦膜炎防治現狀與展望
結核性腦膜炎(tuberculous meningitis,TBM)是由MTB引起的腦膜非化膿性炎癥,早在古希臘和古羅馬醫學文獻中就對其臨床表現和發病機制進行過描述.Sina(980-1037年)撰寫的《醫典》介紹了TBM診斷和治療的方法.Willis(1621-1675年)是將腦膜結節與腦膜炎的體征和癥狀聯系起來的第一人[1].但TBM的傳染性在羅伯特·科赫1882年發現MTB以后才確立.TBM作為最嚴重的結核病類型,在肺外結核占5%~10 %[2],在結核病約占1%[3].但由于TEM臨床表現缺乏特異性及實驗室檢測技術的診斷敏感度較差,導致早期診斷困難;同時缺乏有效的疫苗及治療方案,故患者死亡率較高,或可造成不可逆的神經后遺癥[4].TEM死亡率可高達67.2%,在生存患者中約20%~30%會留下永久性的中樞神經系統后遺癥[5-6].筆者就TBM的流行病學特征,以及在診斷和治療中存在的問題和對策進行論述.
關鍵詞: -
全心全意為防癆
“不要人夸顏色好,只留清氣滿乾坤”.今天之所以以這首古詩作為開篇,是因為詩人所要表達的“面對成就時難得的理性、冷靜,不忘初心,矢志不渝”的精神境界能夠恰如其分地體現出《中國防癆雜志》自創刊以來,一直秉承的“低調、務實、堅定、全心全意為防癆”的辦刊理念和工作態度,這也是為什么我刊能夠得到全國廣大防癆工作者的青睞、鼓勵和支持的根本原因所在.
關鍵詞: -
一例多發性骨關節結核并發皮膚結核患者的診治過程分析
多發性骨關節結核并發皮膚結核非常罕見,臨床早期診斷困難.作者通過臨床多學科協作診治1例全身多發性骨關節結核并發皮膚結核患者,對診治過程進行深入的分析討論,希望增強臨床醫生對不典型多發性骨關節結核并發皮膚結核的重視與認識,同時提高診斷與治療能力,以利于早期發現、早期治療.
-
面對新的機遇與挑戰——我們準備好了嗎?
當我們與結核病防治界專家教授滿懷憧憬和信心邁進2019年之際,全體編委與編輯部同事對2018年期刊事業的發展和進步感到由衷的喜悅!在專家教授悉心組織和鼎力支持下,2018年本刊出版的12期雜志中刊出了13期高水平專題學術重點號,集聚了2018年度中國防癆界頂尖的學術論文;召開了5個專題學術會議,幾乎覆蓋了目前學界的熱點和重點問題,并且其成果已經或將要以學術重點號的形式進一步體現出來.
關鍵詞: -
4個月利福平方案或9個月異煙肼方案治療成年人結核分枝桿菌潛伏感染
背景 據估計,全球1/4的人口為結核分枝桿菌潛伏感染(latent tuberculosis infection,LTBI)者.鑒于這種巨大的潛伏感染基數,治療LTBI是《終結結核病戰略》和《高收入國家消除結核病計劃》的關鍵部分.9個月的異煙肼治療方案可以預防LTBI人群發展為活動性結核病患者.但是LTBI者對這種治療方案的依從性較差,并且該方案會產生不良反應.
關鍵詞: -
學校結核病疫情流行病學調查和現場處置專家共識
學校是人群密集的場所,容易發生結核病聚集性疫情甚至結核病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本專家共識從學校結核病流行病學調查、現場處置及效果評估三方面,對指示病例及密切接觸者調查方法、活動性結核病患者及結核潛伏感染者診斷治療與管理等提出了相關建議.
年 | 期數 |
2019 | 01 |
2018 |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
2017 |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
2016 |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
2015 |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
2014 |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
2013 |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
2012 |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
2011 |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
2010 |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
2009 |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
2008 | 01 02 03 04 05 06 |
2007 | 01 02 03 04 05 06 z1 |
2006 | 01 02 03 04 05 06 |
2005 | 01 02 03 04 05 06 z1 |
2004 | 01 02 03 04 05 06 |
2003 | 01 02 03 04 05 06 z1 |
2002 | 01 02 03 04 05 06 z1 |
2001 | 01 02 03 04 05 06 |
2000 | 01 02 03 04 |
-
未知
-
未知
錄用情況:投稿周期:整體而言文章錄用還是比較順利的,這個期刊對文章的創新性要求高,編輯老師很負責,態度好,專家的意見也是很有建設性的,推薦大家投稿。
-
未知
錄用情況: 已投修改后錄用投稿周期: 2個月內3月11日投的稿件,4月22日返修,審稿專家給出的評價還是比較高的,花了幾天的時間修改,五月底就錄用了,期間反復送審了三次,給出的意見都很有價值,對文章的修改有很大的作用。
-
未知
錄用情況:投稿周期: 1個月內審稿周期還是比較快的,一般是20到30天,只要編輯不拒稿,接受的可能還是很大的,整體感覺審稿專家還是很專業的,提出的問題很中肯,不會刻意刁難,認真修改回復很快就會被錄用,我個人覺得文章數據要比較清晰,有適當地新意,文章更易錄用。
-
未知
錄用情況: 已投被拒投稿周期:個人覺得這個期刊的審稿還是很快的,雖然被拒收了兩次文章,但是編輯還是很負責的,專家也很專業,提到的問題都是一針見血的,對文章分析的很徹底,對我修改文章幫助很大。要是可以按照審稿意見進行修改,內容新穎,文章還是很好錄用的。
-
未知
錄用情況: 已投修改后錄用投稿周期: 3個月內整體而言投稿還是很順利的,花了一個多月外審,之后是編輯對文章進行修改,來回兩次,編輯處理速度很快,每次郵件發送當天就有回復了,投稿到文章錄用近3個月的時間,很贊。
-
未知
錄用情況: 已投修改后錄用投稿周期: 2個月內投稿后一個月審稿結束,兩個專家,一個建議拒稿重投,一個建議小修,修稿后重新投稿,一個月不到就直接接受了,速度上還是很快的。
-
未知
錄用情況:投稿周期:文章已經錄用了一篇了,第二篇正在編輯加工中,現在剛投了第三篇,其中有一個審稿專家直接拒稿了。我個人覺得文章數據圖標比較多,闡述詳細的話,錄用還是很容易的,我的第二篇文章就是如此,兩個審稿專家建議直接發表。編輯還是很負責的,有問必答,會及時的解決疑慮。
-
未知
錄用情況: 已投被拒投稿周期: 3個月內投稿后兩個半月的時間,文章被拒稿了,給出的意見是文章的創意性不高,提出的新的方法也沒有明顯的優勢,很郁悶。
-
未知
錄用情況: 已投修改后錄用投稿周期:審稿有點慢,但是期刊對作者的資歷要求沒有特別高,我在期刊上發表了3篇文章,都是修改后錄用的,但時也有被退稿的經歷,期刊對文章的創新性要求高,投稿前需要對自己的文章進行評估。整體感覺期刊還是很好的,值得推薦。
-
未知
錄用情況: 已投被拒投稿周期:期刊鼓勵作者創新,編輯很認真負責,之前在期刊上投過文章,但是被拒了,提出的意見還是很有建設性的,的確是從文章本身考慮的,值得點贊。
期刊的效率很高,感覺自己還是很幸運的,外審送回,原以為文章被拒了,還是給出了修改意見,兩周后修改返回,一個月左右就錄用了,第一次投稿,整體而言還是很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