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華流行病學雜志
Chinese Journal of Epidemiology ????????
- 主管單位: 中國科學技術協會
- 主辦單位: 中華醫學會
- 影響因子: 1.98
- 審稿時間: 1-3個月
- 國際刊號: 0254-6450
- 國內刊號: 11-2338/R
《中華流行病學雜志》創刊于1981年8月,是流行病學及其相關學科的專業學術期刊,以從事預防醫學與公共衛生、基礎醫學、臨床醫學的廣大工作者為讀者對象。報道方向涵蓋流行病學及其各分支學科的科研成果和進展、疾病預防控制、現場調查和監測、臨床流行病學、相關實驗室研究、教學及方法、循證和轉化醫學、大數據分析應用等。被國內外20余種重要數據庫收錄,包括:美國醫學索引/生物醫學檢索(Medline/PubMed)、美國化學文摘(CA)、荷蘭斯高帕斯數據庫(Scopus)、中國科技核心期刊(中國科技論文統計源期刊)、中文核心期刊要目總覽(北大核心目錄)、中國科學引文數據庫(CSCD)、中國科技論文與引文數據庫(CSTPCD)、中國期刊全文數據庫(CJFD)、中國學術期刊綜合評價數據庫(CAJCED)、中文生物醫學期刊文獻數據庫(CMCC)、中國生物醫學文獻數據庫(CBM)、中國生物醫學期刊引文數據庫(CMCI)、萬方數據庫等。連續多年被評為百種中國杰出學術期刊、中國精品科技期刊、中國最具國際影響力學術期刊等。
1-3個月
1. 文稿:應具有創新性、科學性、導向性、實用性,論點明確,資料可靠,文字精練,結構嚴謹,重點突出,數據準確,統計學方法使用恰當。論著類稿件一般不超過6 000字(包括摘要及圖、表和參考文獻),并附相應的中、英文摘要(包括英文題名、工作單位和漢語拼音書寫的作者姓名),英文摘要可略詳,摘要包含主要研究的具體數據或陽性發現;講座、綜述、會議紀要、臨床病理(例)討論類文稿字數可視情況而定。
2. 投稿方式:本刊采用中華醫學會雜志社遠程稿件管理系統在線投、審、修改稿件。請登錄本刊網站(http://chinaepi.icdc.cn),點擊“在線投稿”或“作者登錄”,鏈接至中華醫學會雜志社遠程稿件管理系統(http://cmaes.medline.org.cn)投稿。未注冊者進入中華醫學會雜志社遠程稿件管理系統進行注冊并登錄后投稿,注冊為作者后選擇中華流行病學雜志,下載并填寫《中華醫學會系列雜志論文投送介紹信及授權書》,并簽章寄編輯部。來稿需經作者單位主管學術機構審核。投稿清單:①介紹信及授權書;②醫學倫理知情同意書;③基金資助項目復印件;④作者利益沖突公開聲明。其他要求詳見本刊稿約。
中華流行病學雜志影響因子
中華流行病學雜志發文量
中華流行病學雜志總被引頻次
熱門常見問題
-
中華流行病學雜志官網?
《中華流行病學雜志》的官網網址為:http://chinaepi.icdc.cn,可以直接百度查詢到。
-
中華流行病學雜志如何投稿?
期刊是由中華醫學會舉辦的刊物,采用中華醫學會雜志社遠程稿件管理系統在線投、審、修改稿件。中華醫學會雜志社遠程稿件管理系統為:http://cmaes.medline.org.cn。
-
中華流行病學雜志是c刊嗎?
期刊不是C刊,但是是中文核心刊物,同時被北大核心和CSCD核心收錄,是個雙核心刊物,權威性很高。
-
中華流行病學雜志影響因子?
根據知網搜索,2019年期刊的復合影響因子達到了2.600的分值,綜合影響因子達到了2.226的分值,影響因子還是很高的。
-
中華流行病學雜志投稿難嗎?
由于期刊是雙核心刊物,權威性很高,投稿難度還是很大的,想要投稿的朋友可以找本站在線老師評估文章稿件,提升稿件的錄用率。
-
中華流行病學期刊有外文版嗎?
《中華流行病學雜志》目前并沒有外文版,但是《中華流行病學雜志》這個期刊的權威性也是很高的,晉升副高是可以認可的。
-
中華流行病學雜志投稿要求?
期刊的投稿要求可以登錄期刊的官網從“本刊稿約”中進行查看,從中清楚的接受了期刊對來搞的要求,可以參考稿件要求進行投稿。
-
中華流行病學雜志的審稿流程?
期刊實行三審制,即編輯初審、專家外審、編輯委員會終審。
-
免費論文評估服務
專業編輯團隊為您的文章進行評估,是否能達到期刊社的發表要求,并為您提出一系列的修改意見和指導。
-
學術期刊分析推薦服務
專業編輯團隊為您的文章進行評估,是否能達到期刊社的發表要求,并為您提出一系列的修改意見和指導。
-
免費論文評估服務
專業編輯團隊為您的文章進行評估,是否能達到期刊社的發表要求,并為您提出一系列的修改意見和指導。
-
刊物信息可查
推薦刊物均可到國家新聞出版總署網站查詢正刊
-
嚴格保密協議
可簽署保密協議 ,不透露任何用戶信息可跟蹤進程,全程協議
-
售后服務保障
1對1服務,7x24小時在線
-
企業信譽保障
11年經驗沉淀,實體公司運營
-
1990年與2016年中國女性子宮纖維瘤的疾病負擔研究
目的 分析1990年與2016年中國女性子宮纖維瘤的疾病負擔.方法 利用2016年全球疾病負擔分析結果,分析1990年和2016年中國不同年齡、不同地區女性子宮纖維瘤的疾病負擔,主要指標包括患病數、患病率、傷殘調整壽命年(DALY)、DALY率等.標化率的計算使用2010-2035年WHO的世界標準人口進行.結果 1990年和2016年中國≥15歲女性子宮纖維瘤的患病人數分別為13 695 567和27 169 312人,患病率分別為2.48%和4.10%,DALY值分別為146 045.05人年和281 976.67人年,DALY率分別為26.40/10萬和42.50/10萬.1990年和2016年中國女性子宮纖維瘤的患病率和DALY率均隨年齡增加而增加,45~49歲達頂峰,之后隨年齡增加而降低.中國女性子宮纖維瘤40~ 54歲年齡段的患病數占總量的55.60%(1990年)和66.74%(2016年);該年齡段DALY值占總量的48.37%(1990年)和60.65%(2016年).1990年和2016年DALY值較高的3個省份均為山東(1990年:12 574.67人年;2016年:22 728.12人年)、河南(1990年:10 849.29人年;2016年:18 454.32人年)和江蘇(1990年:10 501.55人年;2016年:18 274.10人年),標化DALY率較高的3個省份在1990年和2016年均為黑龍江(1990年:48.20/10萬;2016年:47.00/10萬)、山西(1990年:44.50/10萬;2016年:47.70/10萬)和天津(1990年:43.80/10萬;2016年:46.40/10萬).與1990年相比,2016年中國女性子宮纖維瘤的患病人數增加13 473 745人(變化率:98.38%),標化患病相對上升1.88%、DALY值增加135 931.62人年(變化率:93.08%)、標化DALY率相對上升5.92%.結論 2016年中國女性子宮纖維瘤疾病負擔較1990年明顯增加,尤其困擾絕經期女性.
-
2012-2017年中國丙型肝炎與HIV/AIDS報告病例的時空分布及相關性分析
目的 比較2012-2017年我國丙型肝炎與HIV/AIDS報告病例的時間及空間分布,分析兩種疾病時間與空間的相關性.方法 對2012-2017年我國傳染病疫情信息網絡直報系統中的丙型肝炎與HIV/AIDS報告病例數據,按照審核日期及現住址按年份和省份統計,并通過簡單相關以及線性回歸分析兩種疾病之間在時間與空間的相關性.結果 2012-2017年我國丙型肝炎報告病例數基本維持穩定,分別為201 622、203 155、202 803、207 897、206 832和214 023例;2012-2017年我國HIV/AIDS報告病例數呈平穩增長趨勢,分別為82 434、90 119、103 501、115 465、124 555及134 512例.兩者均居前列的省份為河南、廣東、新疆、廣西、湖南和云南.簡單相關分析提示,2012-2017年,各年份、各省份的丙型肝炎與HIV/AIDS報告病例數之間有正相關關系(r值均>0.5,P值均<0.01);線性回歸分析提示丙型肝炎與HIV/AIDS報告病例數的相關系數rs和年份之間具有較強的相關性(r=0.966),其大小隨著時間變化呈線性上升.結論 我國丙型肝炎與HIV/AIDS報告病例數在不同省份存在時間及空間上的相關性,提示在疫情嚴重地區開展防治工作,特別是血液傳播的防治措施可考慮將兩者有機結合.
-
2008-2017年中國手足口病流行趨勢和病原變化動態數列分析
目的 了解中國手足口病疫情變化趨勢,為制定防控策略提供依據.方法 在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信息報告系統收集2008-2017年中國大陸手足口病報告病例個案和暴發數據,按地理位置將31個省份劃分為西北部、北部、中北部、東部、中南部、南部和西南部7個片區,采用描述流行病學方法進行分析,用動態數列幾何平均法計算平均增長速度.結果 2008-2017年全國手足口病報告發病率為134.59/10萬,平均增長15.92%,報告重癥比例為0.84%,平均增長9.56%,報告死亡率為0.03/10萬,平均下降3.49%,報告病死率為0.02%,平均下降16.86%.累計報告暴發疫情6 000起.除北部發病率下降1.09%,其余片區發病率均上升,以南部增幅最大(25.20%).西南部和中北部死亡率分別上升27.53%和0.60%,其余片區均下降.西南部病死率上升4.15%,其余片區均下降.年齡別發病率前2位為1~歲組(3 184.19/10萬)和2~歲組(2 547.47/10萬),上升幅度前2位為0~歲組(26.08%)和1~歲組(23.35%).死亡率居前2位的是1~歲組(0.86/10萬)和2~歲組(0.54/10萬),分別下降1.21%和10.70%.病死率居前2位為0~歲組(0.039%)和1 ~歲組(0.027%),分別下降19.12%和19.91%.男、女性病死率分別下降16.93%和16.75%.腸道病毒71型(EV71)和柯薩奇病毒A組16型(CoxA16)構成比分別下降4.28%和3.07%,其他腸道病毒構成比上升16.07%.中北部和中南部以EV71占優勢,其余片區以其他腸道病毒占優勢.結論 中國大陸地區手足口病呈現報告發病率、重癥比例上升,死亡率、病死率下降的特點.3歲以下兒童仍是手足口病高危人群,非EV71和非Cox A16流行強度增加,流行特征和病原變化趨勢存在明顯地區間差異.
-
北京市2008-2017年細菌性痢疾病原學監測分析
目的 分析2008-2017年北京市細菌性痢疾(菌痢)病原學監測資料,為菌痢防治提供參考.方法 分析2008-2017年北京市兩個菌痢國家級監測點數據,以標本檢出志賀菌為菌痢診斷的金標準,描述志賀菌的陽性率、菌痢的診斷符合率及耐藥情況,率的比較采用x2檢驗,應用非條件logistic回歸分析志賀菌陽性的相關因素.結果 2008-2017年,北京市菌痢報告發病率和腹瀉患者的志賀菌陽性率均明顯下降,菌痢的臨床診斷符合率為7.80%(111/1 423).北京市菌痢的病原以宋內志賀菌為主,占73.95%(159/215),其他均為福氏志賀菌.采用非條件logistic回歸分析志賀菌陽性的相關因素,便常規陽性(與陰性相比,OR=1.863,95%CI:1.402 ~ 2.475)、7-10月發病(與其他月份比較,OR=7.271,95%CI:4.514~11.709)、體溫≥38℃(與體溫<38℃比較,OR=4.516,95%CI:3.369~ 6.053)和6~ 59歲(與其他年齡比較,OR=1.617,95%CI:1.085 ~2.410)的志賀菌陽性率更高.氨芐西林(97.57%,201/206)和萘啶酸(94.90%,186/196)的耐藥率最高,環丙沙星(16.33%,32/196)、氧氟沙星(9.57%,11/115)及阿莫西林(15.05%,31/206)耐藥率較低;福氏志賀菌的耐藥情況較宋內志賀菌更為嚴重;耐藥≥3種抗菌素的比例為30.00%(21/70).結論 北京市菌痢臨床診斷符合率低,耐藥情況較嚴重,臨床醫生做出診斷時應綜合考慮腹瀉患者的流行病學史、臨床表現以及實驗室檢測結果.
-
廣州市2008-2015年未接受抗病毒治療的注射吸毒人群HIV-1感染者耐藥分析
目的 了解廣州市未接受抗病毒治療的注射吸毒人群(IDU)HIV-1感染者耐藥株流行情況.方法 收集2008-2015年新確證HIV-1抗體陽性、現住址為廣州市、傳播途徑為注射吸毒、確證時未接受抗病毒治療的IDU HIV-1感染者的血清樣本,提取HIV-1RNA,采用巢式PCR法擴增pol區蛋白酶(PR)基因全序列與反轉錄酶(RT)基因部分序列并測序后,提交到美國斯坦福大學HIV耐藥數據庫做耐藥分析.結果 518例HIV感染者中,有407例(78.57%)血清樣本成功獲得pol區基因片段.年齡18~ 64(37.44±8.14)歲,男性占89.68%(365/407),漢族占89.93%(366/407),未婚者占55.28%(225/407),文化程度以初中及以下為主(83.78%,341/407).HIV-1亞型以CRF07 BC為主(47.18%,192/407),CRF01_ AE占23.83%(97/407)和CRF08_BC占22.85%(93/407),其他亞型占6.14%(25/407).總耐藥率為3.44%(14/407),蛋白酶抑制劑耐藥率為1.47%(6/407),核苷類反轉錄酶抑制劑耐藥率為0.25%(1/407),非核苷類反轉錄酶抑制劑耐藥率為1.72%(7/407).突變發生率為12.29%(50/407),蛋白酶區和核苷類反轉錄酶區未檢出主要耐藥突變,非核苷類反轉錄酶區中V179E突變率更高的是其他亞型和CRF07_BC亞型,其他亞型中的CRF55_01B亞型8例全部發生此突變;E138A突變率最高的是CRF08 BC亞型,為3.23%.有2例病例對NNRTIs的4種藥物全都耐藥.結論 2008-2015年廣州市未接受抗病毒治療的IDU HIV-1感染者的耐藥率處于較低水平,大多數IDU HIV-1感染者對現有抗病毒治療藥物敏感.應加強IDU HIV-1感染者的耐藥監測,控制耐藥性毒株多重、交叉耐藥的流行.
-
德宏傣族景頗族自治州2016年HIV/HCV合并感染者HCV分子傳播簇分析
目的 了解HIV/HCV合并感染者中HCV主要亞型的流行分布特征,探討HCV主要亞型分子傳播簇及其影響因素.方法 利用全國艾滋病綜合防治信息系統收集2016年新報告德宏傣族景頗族自治州(德宏州)HIV/AIDS病例共1 112例,篩選出HIV/HCV合并感染且血漿量≥200μ1的318份樣本,采用巢式PCR法擴增HCV的CE1和NS5B基因片段,采用ChromasPr0 1.5和BioEdit 7.0.9.0軟件進行序列比對和基因型分析,采用Mega 7.0軟件建立系統進化樹和分子傳播網絡構建.結果 HIV/HCV合并感染且滿足HCV基因亞型檢測要求的樣本有267份.HCV基因亞型呈多樣化,主要有3b、6n、6u、1a、3a和其他亞型,構成比分別為32.6%(87/267)、18.4%(49/267)、15.7%(42/267)、13.1%(35/267)、11.2%(30/267)和9.0% (24/267).1a、3a、3b、6n和6u亞型分子傳播簇的總成簇率為39.1%(95/243),1a的成簇率最高,為71.4%(25/35).多因素logistic回歸分析結果顯示,除傣族和景頗族外的其他民族(與漢族相比,OR=0.17,95%CI:0.04~ 0.71)、已婚有配偶(與未婚相比,OR=0.42,95%CI:0.18~ 0.94),6n與3a亞型(與3b亞型相比,OR=0.34,95%CI:0.12~0.95;OR=0.22,95%CI:0.05~ 0.93)較難形成傳播簇;6u和1a亞型(與3b亞型相比,OR=3.10,95%CI:1.21~7.94;OR=4.00,95%CI:1.32~12.11)較易形成傳播簇.結論 德宏州HIV/HCV合并感染者的民族、婚姻狀況、HCV基因亞型是HCV分子傳播簇形成的關聯因素.
-
浙江省嘉興市2017年較大HIV分子傳播簇病例流行病學特征分析
目的 分析2017年浙江省嘉興市新發現的較大HIV分子傳播簇和流行病學特征,篩選疑似高危傳播者,為傳染源管理及干預提供參考依據.方法 對2017年嘉興市較大HIV分子傳播簇所有HIV/AIDS病例采集血樣,通過核酸提取、RT-PCR和巢式PCR法擴增pol基因,構建HIV分子傳播網絡,包括采用Sequencher 5.0軟件拼接整理測序結果、BioEdit 7.2.0軟件進行序列比對、Mega 6.0軟件構建Neighbor-joining系統進化樹、Cytoscape 3.6.0軟件構建HIV分子傳播網絡圖,形成若干個分子傳播簇.對研究對象進行流行病學個案調查.采用EpiData 3.0和SPSS20.0軟件進行統計學分析.結果 2017年1-12月嘉興市新報告HIV/AIDS病例210例,較大HIV分子傳播簇為CRF07 BC亞型,傳播簇共30例病例,個案調查26例,80.8%(21/26)為最近2年感染,30.8%(8/26)為最近1年感染.84.6%(22/26)為本市感染.5例疑似高危傳播者均為同性性傳播感染且≥45歲,其中3例有危險性行為時間較久、確診前臨時性伴數較多、MSM活動場所有危險性行為等高危行為特征.結論 2017年浙江省嘉興市新發現的較大HIV分子傳播簇最近2年在本市傳播較快,傳播和擴散風險較高.3例疑似高危傳播者對該HIV分子傳播簇的形成起到重要作用.
-
社區老年人衰弱狀態的過渡及其惡化影響因素分析的前瞻性研究
目的 探討社區老年人衰弱狀態的過渡情況,以及衰弱狀態惡化的影響因素.方法 在四川省都江堰市平義社區建立≥65歲老年人隊列,分別于2014年1月和2017年1月進行面對面問卷調查,內容包括衰弱狀態、認知功能、營養狀況和功能狀態等.采用二元logistic回歸分析衰弱狀態惡化的影響因素.結果 2014年1月調查了653名老年人,2017年1月進行隨訪,146名失訪,共對507名老年人進行分析.基線調查時衰弱和衰弱前期的患病率分別為11.2%(57人)和26.2%(133人).3年后,205名(40.4%)老年人衰弱狀態惡化,276名(54.5%)老年人保持不變,26名(5.1%)老年人衰弱狀態改善.在校正基線衰弱狀態后,失能(OR=8.27,95%CI:1.62 ~ 42.26)、視力障礙(OR=2.02,95%CI:1.27~3.22)、認知功能障礙(OR=1.94,95%CI:1.08 ~ 3.48)、自評健康狀態差(OR=1.89,95%CI:1.07~3.31)、慢性疼痛(OR=1.57,95%CI:1.03 ~ 2.40)和年齡(OR=1.12,95%CI:1.08~1.17)是衰弱狀態惡化的危險因素;而超重是衰弱狀態惡化的保護因素(OR=0.54,95%CI:0.34 ~ 0.85).結論 衰弱是一種動態綜合征,失能、視力障礙、認知功能障礙、自評健康狀態差、慢性疼痛和年齡是衰弱狀態惡化的獨立危險因素,而超重是其保護因素.
-
孕20周內母體甲狀腺功能與嬰幼兒體格及神經精神發育劑量反應關系的前瞻性隊列研究
目的 通過前瞻性隊列研究,評價孕20周內母體甲狀腺功能相關激素指標水平與新生兒出生體格和嬰幼兒期神經精神發育水平之間的劑量反應關系.方法 在安徽省馬鞍山市建立945名孕婦隊列,留取隊列孕婦血清標本,使用電化學發光免疫法檢測孕婦血清甲狀腺功能相關激素水平;收集孕婦的一般社會人口統計學資料,測量新生兒出生體格和嬰幼兒神經精神的發育情況等.結果 孕期母體血清促甲狀腺激素(TSH)水平處于不同百分段的孕婦所分娩的活產兒出生時身長和頭圍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孕期母體TSH水平<P5和≥P95的新生兒出生身長和頭圍比母體TSH水平位于P25~P75的新生兒偏低,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新生兒出生頭圍與母體TSH-Z分呈倒“U”形分布模式(Y=33.940+ 0.003X-0.109X2,F=4.685,P=0.009).孕期母體TSH水平處于不同百分段的孕婦所分娩后代在出生后18~30個月時的精神發展指數(MDI)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孕期母體TSH水平≥P90的嬰兒MDI評價水平比母體TSH水平P25~P75的嬰兒低6.39分(95%CI:2.29 ~ 10.49;P=0.002).嬰幼兒18~ 30個月時MDI與母體TSH-Z分亦呈倒“U”形分布模式(Y=103.249-1.524X-0.939X2,F=6.616,P=0.001).結論 孕婦血清TSH水平與新生兒出生時身長、頭圍,以及嬰幼兒18~ 30個月時MDI關系密切;孕期母體TSH-Z分與新生兒頭圍和嬰幼兒18~30個月時MDI均呈現倒“U”形的分布模式.
-
社區“5+1”糖尿病分階段達標管理對2型糖尿病患者生存質量干預效果分析
目的 分析社區“5+1”糖尿病分階段達標管理對2型糖尿病患者生存質量的干預效果及其影響因素,為提高患者生存質量提供依據.方法 采用分層整群抽樣的方法在山西省、江蘇省和寧夏回族自治區選擇12個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分別作為干預組(管理方式:社區“5+1”糖尿病分階段達標管理)、對照組[管理方式:依據《國家基本公共衛生服務規范(2011年版)》的相關要求],進行為期2年的隨訪觀察.采用面對面問卷調查的方式,收集患者的人口學信息等基本信息;采用健康調查簡表(SF-36)對患者在干預前后測量生存質量.采用SAS 9.4軟件進行雙重差分法以及多重線性回歸模型分析.結果 基線時共納入2 467名研究對象,終末時共1 924人接受了為期2年完整的隨訪管理.干預后,干預組、對照組患者生理健康維度(PCS)、心理健康維度(MCS)評分變化凈差值分別為13.6分、29.8分.多重線性回歸分析結果顯示,影響患者PCS得分的主要因素有年齡、醫保類型、基線PCS得分以及所在地區,影響患者MCS得分的主要因素有年齡、醫保類型、基線MCS得分、是否合并高血壓以及所在地區.結論 社區“5+1”糖尿病分階段達標管理對2型糖尿病患者生存質量的干預效果較好.
-
2016年“農村義務教育學生營養改善計劃”學生早餐飲奶與營狀況的關系
目的 探索2016年“農村義務教育學生營養改善計劃”(“營養改善計劃”)試點地區學生早餐飲奶與營養狀況的關系,為改善貧困農村學生營養狀況提供基礎數據.方法 采用多階段分層隨機整群抽樣的方法,在“營養改善計劃”試點地區22個省50個重點監測縣中,按照3種供餐模式隨機抽取22 315名三至九年級中小學生進行早餐飲奶等問卷調查,男、女學生各半.由調查員測量學生晨起空腹身高和體重,學生營養狀況采用年齡別身高和BMI判斷營養不良、正常和超重肥胖情況.采用多元線性回歸和多項logistic回歸法分析學生早餐飲奶與身高、體重和營養狀況的關系.結果 監測學生中有31.4%早餐飲奶;西部地區、女生和低年級學生早餐飲奶比例較高(P<0.05).監測學生營養不良和超重肥胖的比例分別為11.0%和10.0%.控制性別、年齡、民族、地區、父母外出打工情況因素后,早餐飲奶的學生比不飲奶的學生平均身高多0.4 cm(P=0.001);早餐是否飲奶與學生體重、營養不良和超重肥胖沒有顯著關聯.結論 早餐飲奶與兒童身高有關聯,養成早餐飲奶的習慣對促進貧困農村地區兒童身高增長可能有一定作用.
-
大氣污染對2型糖尿病相關指標影響的研究進展
近年來,我國空氣污染情況日漸嚴重,了解大氣污染與糖尿病關系的相關研究勢在必行.通過分析國內外相關文獻,對大氣污染和2型糖尿病血糖和血脂相關指標的關系進行綜述,歸納兩者間關系規律,并在此基礎上對此領域的研究方向進行展望,旨在為我國制定控制大氣污染和防治2型糖尿病的相關政策提供參考性依據.
-
我國職業場所高血壓綜合干預效果評價
目的 評價在職業場所開展高血壓綜合干預的效果.方法 采用整群隨機對照設計,在全國選取20個分中心,每個分中心選取條件相匹配的2~4家職業場所,隨機分為管理組和常規組.管理組采取職業場所心血管病一級預防和高血壓患者規范化管理的綜合干預策略,每位患者至少管理2年;常規組沿用現行管理辦法,收集基線及2年時的資料.本研究對職業場所中入選的30家國企單位(管理組20家,常規組10家)高血壓患者資料進行分析.主要指標為高血壓控制率,干預效果為管理組差值(率/均值)-常規組差值(率/均值).結果 共有2 622名患者完成2年隨訪,其中,管理組2 055人,常規組567人.實施綜合干預后,與常規組相比,管理組患者SBP和DBP的干預效果分別為-7.5 mmHg和-3.9 mmHg(P<0.05),BMI為-0.4 kg/m2(P<0.05),規律運動率和飲酒率分別為36.4%和-14.0%(P<0.05),而吸煙率為-6.1%(P>0.05),血壓控制率的干預效果為25.0%(P<0.05).亞組分析顯示高中文化程度(27.6%)、白領(41.9%)、屬于醫療機構已分離企業(41.9%)的患者控制率干預效果更好(P<0.05).結論 在職業場所開展高血壓綜合干預可顯著改善高血壓控制狀況.
-
成年人尿鎘水平與糖尿病關系的研究
目的 探討成年人尿鎘水平及其他環境因素與糖尿病的關系.方法 采用病例對照研究設計,納入166例糖尿病病例和427例非糖尿病對照.采用結構式問卷調查研究對象的一般情況.采集研究對象外周血進行血糖及血生化指標的檢測,采集尿液進行尿鎘的檢測,尿液指標以肌酐校正.非條件logistic回歸模型分析糖尿病的影響因素,揭示其與尿鎘之間的關系.結果 文化程度為小學及以下(P=0.016)、女性(P=0.013)、不吸煙者(P=0.014)、不飲酒者(P=0.025)、以及BMI>25.00 kg/m2的糖尿病者(P=0.040,P=0.025)尿鎘水平高于同組的非糖尿病者;60~69歲糖尿病組的尿鎘水平高于非糖尿病組(P=0.024).多因素分析結果顯示,糖尿病家族史(OR=3.19,95%CI:1.45~ 7.03)、文化程度(OR=1.50,95%CI:1.08 ~ 2.08)、尿鎘水平(OR=1.61,95%CI:1.08 ~ 2.41)為糖尿病的影響因素.結論 環境鎘暴露和糖尿病有密切關系,減少鎘暴露對糖尿病防控有一定意義.
-
空間統計學在食品污染物分布研究中的應用
目的 以2017年某省食品安全監測大米中砷含量數據為例,探討空間統計學方法在食品污染物分析中的應用價值.方法 采用空間點模式估計、核密度分析,全局以及局部自相關性分析等空間統計學方法,在縣級空間尺度下,對某省大米中砷含量進行探索性空間數據分析.結果 空間點模式分布圖顯示,該省大米砷污染的空間分布比較分散,核密度分析結果顯示污染熱點區域主要在該省中東部地區.全局自相關Moran'sI指數值為0.11,有統計學意義,大米樣品中砷污染呈現出低度空間聚集性.有1個“高-高”聚集區,2個典型的“低-低”聚集區.結論 空間統計學運用于食物污染物分布研究上,可以很好地可視化展示、識別污染分布規律、熱點地區和聚集區,為基于問題的監測工作的開展提供技術支持.
-
2014年中國慢性非傳染性疾病預防控制能力評估
目的 了解我國慢性非傳染性疾病(慢性病)預防控制能力現狀.方法 2014年9月至2015年3月通過網絡問卷調查全國省、地(市)和縣(區)級3 395個CDC和3 000個基層醫療衛生機構,了解慢性病預防控制相關的政策能力、基礎配置能力、培訓指導能力、合作與參與能力、監測能力、干預與管理能力、評估能力和科研能力.結果 (1)政策能力:23個(71.9%)省級、139個(40.6%)地市級和919個(31.2%)縣(區)級政府或衛生行政部門有現行慢性病防控相關規劃.(2)基礎配置能力:25個(78.1%)省級、136個(39.8%)地市級和529個(18.0%)縣(區)級CDC設置了專門承擔慢性病防控工作的部門.各級CDC有9 787人從事慢性病防控工作,占CDC總在崗人員的5.0%.68.1%的CDC配置了慢性病防控工作經費.(3)培訓指導能力:2 485個(74.9%)CDC舉辦過慢性病防控相關培訓班.2 571個(87.3%)縣(區)級CDC對基層醫療衛生機構開展過指導.(4)合作與參與能力:CDC與媒體開展合作的比例最高(42.0%).(5)監測能力:各級CDC開展死因監測的比例為73.8%;開展各類慢性病及危險因素監測的比例均不到50.0%.基層醫療衛生機構開展新發腦卒中和急性心肌梗死病例報告的比例分別為32.4%和29.9%.(6)干預與管理能力:各級CDC開展高血壓和糖尿病患者個體化干預的比例分別為69.1%和68.2%,開展其他各類慢性病及危險因素干預的比例均不到40.0%.超過90.0%的基層醫療衛生機構開展了高血壓或糖尿病患者隨訪管理工作,但高血壓和糖尿病患者管理率分別僅為17.4%和13.7%,規范管理率分別為83.7%和80.4%,控制率分別為59.2%和55.2%.(7)評估能力:32.4%的衛生行政部門或CDC對本轄區慢性病應對情況開展了定期評估.(8)科研能力:省級CDC科研能力明顯高于地(市)和縣(區).結論 與前兩次調查結果相比,各級慢性病防控政策能力呈穩步提高趨勢,但總體仍較為薄弱;縣(區)級CDC慢性病防控能力與省和地(市)級仍有較大差距,亟待提高;開展慢性病管理工作的基層醫療衛生機構比例較高,但管理效果不佳,與2010年和2012年的調查結果一致.
-
健康管理大數據構建與實踐
全人群全生命周期健康服務需要依靠健康管理實踐,大數據收集、管理與分析契合中國人口基數龐大的實際情況.大數據和健康管理在研究方法、安全性和倫理性方面的深度碰撞與聚焦,為研究者指明了實踐和發展的方向,并且已經取得了大量有指導意義的成果.宜昌市模式更是在國內開啟了健康管理大數據構建與實踐的先河.
-
中國居民傳染病健康素養測評量表的結構方程模型分析
目的 了解中國居民傳染病健康素養測評量表不同維度之間的關系.方法 采用結構方程模型,使用2015年3-5月在我國3個省份隨機抽取的4499名城鄉居民傳染病健康素養數據庫,運用AMOS 21.0軟件構建結構方程模型進行分析.結果 結構方程模型適配度指標:適配度指數為0.969,調整后適配度指數為0.962,殘差均方和平方根為0.038,漸進殘差均方和平方根為0.038,標準化殘差均方和平方根為0.032,非規準適配指數為0.926,比較適配指數為0.934,規準適配指數為0.925,相對適配指數為0.915,增量擬合指數為0.934,簡約調整適配度指數為0.782,簡約調整規準適配指數為0.817,簡約調整比較適配指數為0.825,臨界樣本數為702,模型擬合效果良好.結構方程模型顯示,傳染病的基本知識與觀念對傳染病的預防、管理與治療、辨認的總效應為0.771、0.744、0.843;傳染病的辨認、預防對傳染病管理與治療的總效應分別為0.164、0.535.對傳染病的管理與治療影響強度最大的為傳染病的基本知識與觀念(55.4%);其次為傳染病的預防(28.6%);而傳染病的辨認影響較小(2.7%).結論 提高我國居民傳染病健康素養,重點是改善個體的傳染病基本知識與觀念、傳染病預防技能.
關鍵詞: 傳染病健康素養測評量表 結構方程模型 -
限制平均生存時間在臨床隨訪研究中的應用
在臨床隨訪研究中,風險比(HR)是衡量組間差異最常用的指標,但由于HR是兩組間的風險率之比,含義較抽象,無法對患者的生存情況做出直觀的解釋,并且在使用過程中需滿足比例風險假定.而此時,限制平均生存時間(RMST)可以作為一種相對有效的指標或統計量,本文介紹基于RMST的統計分析方法,包括RMST及其差值的估計、假設檢驗以及回歸分析,并通過兩個實例說明了RMST在數據分析中的應用.結果 顯示RMST可作為有效的分析工具,其結果易于解釋,并且當比例風險假定失效時,在組間差異的比較上相對于HR更有效.因此,在疾病療效評價和預后分析的過程中,建議RMST應隨HR同時給出,兩者相互配合、相互補充,共同反映數據的特征.
-
全球肺癌篩查衛生經濟學研究的系統評價
目的 了解全球肺癌篩查的衛生經濟學評價研究進展,為我國相關研究和篩查工作開展提供參考.方法 系統檢索PubMed、EMbase、The Cochrane Library、中國知網及萬方數據知識服務平臺自建庫至2018年6月30日間肺癌篩查衛生經濟學研究相關文獻,摘錄其經濟學評價方法及結果等信息,并進行質量評價.成本統一貨幣單位后計算增量成本效果比(ICER)后計算與當年當地人均GDP比值.結果 共納入23項研究(1項基于人群隨機對照試驗,20項完全基于模型評價),整體質量較好;22項來自發達國家,11項篩查起始年齡為55歲,18項目標人群考慮了吸煙史;評價的篩查技術全部涉及低劑量螺旋CT(LDCT),篩查頻率以每年1次(17項)和終生1次(7項)居多.22項研究可獲得與未篩查相比的ICER,其中17項研究報道的ICER低于3倍當年當地人均GDP.各有15項和7項研究可獲得每年1次和終生1次的ICER,其中各有12項和7項支持其經濟有效,且終生1次略優于每年1次;不同篩查起始年齡和吸煙包年的經濟有效性優劣差異不明顯.結論 發達國家多開展基于模型LDCT肺癌篩查衛生經濟學評價,并結合年齡和吸煙史進行高危人群選擇,初步提示該方案經濟有效;可為證據有限的欠發達地區提供參考,但實施需結合當地衛生資源現狀;預算有限時低頻次LDCT篩查更佳,而篩查起始年齡和吸煙史等細節確定需結合人群特征進行精準評價.
-
腦膜炎球菌疫苗的有效性、安全性和成本效益研究進展
流行性腦脊髓膜炎(流腦)是由腦膜炎奈瑟菌感染所致的一種嚴重急性呼吸道傳染病.接種腦膜炎球菌疫苗是控制和預防流腦傳播最有效的措施.中國上市使用的腦膜炎球菌疫苗包括腦膜炎球菌多糖疫苗、腦膜炎球菌多糖結合疫苗和含腦膜炎球菌多糖結合疫苗的聯合疫苗.本文重點對中國上市使用的腦膜炎球菌疫苗的有效性、安全性和成本效益研究進展進行綜述,為合理使用不同類型的腦膜炎球菌疫苗預防流腦提供依據.
-
中國腦膜炎球菌疫苗預防接種專家共識
中國上市的腦膜炎球菌疫苗包括腦膜炎球菌多糖疫苗、腦膜炎球菌多糖結合疫苗和聯合疫苗,不同生產企業的腦膜炎球菌多糖結合疫苗的免疫程序有所不同,給實際接種工作帶來困擾.本共識結合國內外研究最新進展,基于流行性腦脊髓膜炎流行特征、腦膜炎奈瑟菌菌群分布以及中國腦膜炎球菌疫苗免疫原性和安全性等研究證據,提出腦膜炎球菌疫苗預防接種建議,供預防接種人員和疾病預防控制機構人員參考使用.
-
中國成年人健康生活方式狀況分析
目的 描述中國慢性病前瞻性研究(CKB)隊列人群的健康生活方式狀況及其三間分布.方法 CKB項目于2004-2008年在全國10個地區募集30 ~79歲隊列成員并完成基線調查,于2013-2014年隨機抽取5%的隊列成員進行了第2次重復調查.本研究剔除調查當時自報患有冠心病、腦卒中和惡性腫瘤的個體,分別納入參加基線和重復調查的487 198名和22 604名研究對象.健康的生活方式定義為當前不吸煙、不過量飲酒、健康的飲食習慣、積極體力活動、BMI18.5 ~ 23.9 kg/m2、腰圍男性< 85 cm/女性<80 cm;每符合一項計1分,合計即為健康生活方式得分,分值范圍為0~6分.結果 基線調查時,上述健康生活方式因素(除積極體力活動外)的比例依次為70.6%、92.6%、8.7%、52.6%和59.0%.全部研究對象的健康生活方式得分均值為(3.1±1.2)分,81.4%的研究對象同時具有2~4項健康的生活方式因素,6種生活方式因素均健康的比例為0.7%.女性、較年輕者、農村人群和高文化程度者的生活方式相對更健康;相比于城鄉差異,項目地區間的差異更加明顯.利用重復調查數據發現,隨著年齡增長,人群總體的健康生活方式水平略有下降.結論 成年人群中多種慢性病相關生活方式均健康的比例極低,健康生活方式水平存在人群和地區差異.
-
月經初潮年齡對女性成年后近期和遠期肥胖的影響
目的 探討月經初潮年齡與女性成年后近、遠期肥胖的關系.方法 以中國慢性病前瞻性研究項目蘇州點2004-2008年調查的具有完整初潮與身體測量數據信息的30 895名女性為研究對象,將初潮年齡分為3組:≤12、13~ 16、≥17歲,其中≤12歲初潮年齡為過早.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歸分析月經初潮年齡對女性成年后近、遠期肥胖的影響.結果 調查對象月經初潮年齡為(15.64±1.92)歲,1 421人(4.6%)月經初潮過早.隨著出生年代的推遲,女性月經初潮年齡有不斷提前的趨勢.調查對象成年后近期肥胖803人(2.6%),遠期肥胖3 738人(12.1%).調整年齡、生活方式、高血壓、糖尿病、絕經狀態等因素后,月經初潮年齡過早是女性成年后發生近、遠期肥胖的危險因素,OR值(95%CI)分別為2.45(1.74~ 3.45)和1.99(1.69 ~ 2.34).月經初潮年齡與絕經狀態對遠期肥胖無相乘交互作用(P=0.324).結論 月經初潮過早是女性成年后發生近期肥胖和遠期肥胖的危險因素.
年 | 期數 |
2019 | 01 02 |
2018 |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
2017 |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
2016 |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
2015 |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
2014 |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
2013 |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
2012 |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
2011 |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
2010 |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
2009 |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
2008 |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
2007 |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
2006 |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
2005 |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
2004 |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
2003 |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
2002 | 01 02 03 04 05 06 z1 |
2001 | 01 02 03 04 05 06 |
2000 | 01 02 03 04 05 06 |
1999 | 01 02 03 04 05 06 |
1998 | 01 02 03 04 05 06 |
-
未知
-
未知
錄用情況:投稿周期:三個外審專家,6次退修,歷經3個月終于錄用。編輯老師和評審專家都很認真負責,原以為我沒有帶基金,導師也不是很優異,文章不會被錄音,但是經過幾次退修后還是順利錄用了,說明這本期刊主要是看文章的質量。
-
未知
錄用情況:投稿周期:期刊級別很高,是核心期刊,工作效率很高,從投稿到修改到出刊都很快。很感謝雜志社的編輯老師,文章中的很多細小的問題都指了出來,對我幫助很大。
-
未知
錄用情況:投稿周期:這次投稿還是很順利的,編輯很負責,一有情況就會發郵件告訴我,審稿專家審稿很仔細,很敬業。文章原創性高,可以踴躍的投稿,第一次寫文章就發表在這個期刊上,還順利錄用了,很開心。
-
未知
錄用情況:投稿周期:審稿周期很短,審稿人提出的意見很專業。17年2月底投的文章,修改了兩次,4月底接受。我的經驗是,投稿一定要按照雜志社給的模板修改格式,分析要嚴謹。
-
未知
錄用情況:投稿周期:第一次投稿,文章順利錄用了,很開心。審稿速度很快,急于畢業的同學推薦發這本期刊。審稿人的意見是很重要的,一定要結合意見修改文章,想辦法解決問題,這樣錄用率是很高的。
-
未知
錄用情況:投稿周期:文章方向合適,內容創意性高,錄用率還是很高的。編輯老師很熱心,有問必答,外審專家提出的問題也很專業,直擊問題所在,對文章修改很有參考價值。
-
未知
錄用情況:投稿周期:編輯和審稿專家都很好,初審花了兩個月的時間,給出的審稿意見很中肯,文章看的很仔細,分析得很透徹。針對老師的建議,認真修改編輯很快就會錄用。這本期刊是本很好的期刊,推薦大家投稿。
-
未知
錄用情況:投稿周期:投了一篇臨床流行病學的文章,被錄用了,很開心。我覺得這本期刊質量還是很高的,不論是內容還是格式,修改時都要按照評審專家的意見來,需要針對每條意見進行修改回復,編輯很注重細節問題。個人經驗供大家參考,希望投稿順利。
-
未知
錄用情況:投稿周期:審稿速度很快,專家提出的意見很細致,一些語法文筆錯誤都指出來了,審稿很嚴謹,編輯老師也很友好,特地打電話和我討論審稿專家提出的問題,需要修改的側重點,對我文章的修改有很大的幫助。
-
未知
錄用情況:投稿周期:期刊編輯老師態度友好,工作負責,及時回復我的問題,回答的很詳細。期刊對文章的質量要求很高,投稿前要按期刊的要求進行準備。希望可以幫助大家投稿。
-
未知
錄用情況:投稿周期:中華流行病學這本期刊審稿速度很快,編輯和審稿老師認真負責,提出的意見對我的幫助很大,可以及時回復我的問題。解決我的疑慮。文章寫得有創意,水平高,錄用率還是很高的。
-
未知
錄用情況:投稿周期:文章中一些細小的問題,編輯老師直接幫我修改了,老師人很好,每次發郵件都可以耐心的回答。聽了同學的建議投了這本期刊,期刊真的很好,很感謝這本期刊,下次考慮再投。
-
未知
錄用情況: 已投被拒投稿周期:三個審稿專家,兩個審稿專家覺得可以直接錄用,一個審稿人拒稿了,最后綜合意見還是拒稿了。這本期刊對文章要求特別嚴格,文章創新性沒有特別突出的話,建議投這本期刊是慎重考慮。投稿前,認真閱讀投稿要求,嚴格按照期刊的格式要求改文章格式,這樣,后期會省下很多時間精力。
-
未知
錄用情況: 已投修改后錄用投稿周期: 2個月內11月初投稿,審稿2個月,1月初小修后接受。本來對這本期刊的沒有抱很大的希望,沒想到審稿速度出乎意料的快,編輯很專業負責,贊。
-
未知
錄用情況:投稿周期:編輯效率不是很高,很多時間浪費在了編輯這塊上,初審修改提交后,在編輯部呆了半個月的時間,復審專家7月下旬給出回復,編輯現在還沒有給我消息,投稿到現在已經三個月了,還沒有得知確切的消息。
-
未知
錄用情況: 已投結果未知投稿周期: 6個月內投稿近6個月了,有三個外審專家,一個專家不到一個月就回復了,另一個專家始終沒有回復,又找了第三個專家,也沒有回復。我打電話咨詢編輯老師,回復說在送終審,希望能早點得知結果。我個人覺得像投這本期刊的要認真撰寫文章,根據審稿意見認真修改,早點投稿,接受就能快點。
-
未知
錄用情況:投稿周期:這本期刊投稿不是很難,我投了兩篇文章,都被錄用了,兩個外審專家,一個專家提出了很中肯的意見,一個專家專業性不是很強。一般退修后,認真回復專家的審稿意見,都是會被錄用的,見刊周期還是比較長的,一般要一年左右。版面費發票還是很快的,月底就可以收到。
-
未知
錄用情況: 已投被拒投稿周期:投稿后3個月被拒稿了,說我的內容不符合我期刊的方向,并沒有提出建設性的建議,雜志社電話也沒有打通,在嘗試投其他期刊。
-
未知
錄用情況:投稿周期:投稿一個月返修,改了兩次,是個月左右錄用,六個月見刊,分子流行病期刊中影響因子比較高的專業性雜志,業內有著很高的評價,著重于流行病學設計和樣本量,也有專門收陰性文章的板塊。信譽有所保證,刊物質量很高。
之前投了兩篇文章都被退了,現在投的是第三篇文章,初審過了,修改后提交,昨天順利錄用了。感覺這本期刊對文章的要求不低,但是這保證了期刊的質量,想要挑戰的學者可以試著投這本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