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ub id="9sr61"></sub>
<progress id="9sr61"><th id="9sr61"><big id="9sr61"></big></th></progress>
  1. 歡迎來到360期刊網!
    學術期刊
    • 學術期刊
    • 文獻
    • 百科
    電話
    您當前的位置:

    首頁 > 學術期刊 > 外科學 > 中華肩肘外科電子雜志

    中華肩肘外科電子
    • 中華肩肘外科電子
    • 中華肩肘外科電子
    • 中華肩肘外科電子
    • 中華肩肘外科電子
    • 中華肩肘外科電子

    中華肩肘外科電子雜志

    Chinese Journal of Shoulder and Elbow(Electronic Edition)

    國家級期刊
    • 主管單位: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衛生和計劃生育委員會
    • 主辦單位: 中華醫學會
    • 影響因子: 0.87
    • 審稿時間: 1-3個月
    • 國際刊號: 2095-5790
    • 國內刊號: 11-9338/R
    • 發行周期: 季刊
    • 郵發:
    • 曾用名:
    • 創刊時間: 2013
    • 語言: 英文
    • 編輯單位: 中華肩肘外科電子雜志編輯委員會
    • 出版地區: 北京
    • 主編:
    • 類 別: 外科學
    期刊榮譽:
    中華肩肘外科電子雜志簡介

                   《中華肩肘外科電子雜志》是由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衛生和計劃生育委員會主管,中華醫學會主辦,中華醫學電子音像出版社有限責任公司出版的專業電子期刊?,F為季刊,本刊以骨科醫師尤其從事肩肘外科和運動損傷專業醫師及研究生為讀者對象,重點報道肩肘外科手術進展和臨床研究成果。本刊將致力于打造肩肘外科醫生交流的學術平臺。在學術上,堅持文章的真實性、客觀性和科學性。在形式上,圖文像并茂,充分體現電子雜志的特點,將臨床手術、學術交流呈現在讀者的電腦上。在語言上,通過采用長英文摘要的方法,將國內作者的論著最大程度呈現給國際同行,讓世界看懂中國的肩肘外科。                

    中華肩肘外科電子雜志投稿

    中華肩肘外科電子雜志社征稿要求

      1.文稿應具科學性、實用性,論點明確,資料可靠,數據準確,層次清楚,文字精練,用字規范,文稿附圖量不限,提倡多附圖像清晰的圖。論著性文章4000字左右,綜述、講座5000字左右,論著摘要、經驗交流、病例報告等一般不超過2000字,疑難病例分析的文章可以圖像為主,并貫穿文字說明和評析,專家視頻講座為30~40min。當報告是以人為研究對象的試驗時,作者應該說明其遵循的程序是否符合負責人體試驗的委員會(單位性的、地區性的或國家性的)所制定的倫理學標準并得到該委員會的批準,是否取得受試對象的知情同意。

      2.文題:力求簡明,且能反映出文章的主題。中文文題一般不超過20個漢字。

      3.作者:作者姓名在文題下依次排列,在投稿后不應再做變更;作者單位按照郵政編碼、所在省市縣、單位全稱、具體科室的順序列于文題頁左下方。作者應是:(1)參與選題和設計,或參與資料的分析和解釋者;(2)起草或修改論文中主要觀點或其他主要內容者;(3)能對編輯部的修改意見進行核修,在學術方面進行答辯,并最終同意該文發表者。以上3條均須具備。作者中如有外籍作者應征得本人同意,并附證明信。

      4.摘要:論著性文章需附中、英文摘要,中文摘要500字(詞)以內。摘要必須包括目的、方法、結果(列出主要數據)、結論4部分,各部分冠以相應的標題。英文摘要應包括文題、文中所有作者姓名(漢語拼音)、單位名稱、所在城市及郵政編碼,其后加列國名;作者不屬同一單位時,在第一作者姓名右上角加“*”,同時在第一作者單位名稱首字母左上角加“*”。英文摘要要求字數在1500字左右,能夠反映文章的主要內容,包括研究背景、研究目的、研究方法、結果和結論。其中對于研究方法和結果要詳細描述。

      5.關鍵詞:論著需分別在中、英文摘要后標引2~5個中、英文關鍵詞。盡量使用美國國立醫學圖書館編輯的最新版《IndexMedicus》中醫學主題詞表(MeSH)內所列的詞。如果無相應的詞,可按下列方法處理:(1)可選用直接相關的幾個主題詞進行組配;(2)可根據樹狀結構表選用最直接的上位主題詞;(3)必要時可采用習用的自由詞并列于最后。關鍵詞中的縮寫詞應按MeSH 表還原為全稱,如“HbsAg”應標引為“乙型肝炎表面抗原”。關鍵詞之間用“;”分隔,每個英文關鍵詞首字母大寫。

      6.醫學名詞和藥物名稱:醫學名詞以1989年及其以后由全國自然科學名詞審定委員會審定并公布、科學出版社出版的《醫學名詞》和相關學科的名詞為準,尚未公布者以人民衛生出版社所編《英漢醫學詞匯》為準。中文藥物名稱應使用化學工業出版社1995年出版的《中華人民共和國藥典》或衛生部藥典委員會編寫的《中國藥品通用名稱》中的名稱,英文藥物名稱則采用國際非專利藥名,不用商品名。

      7.縮略語:文中盡量少用。必須使用時于首次出現處先列出其全稱,然后括號注出中文縮略語或英文全稱及其縮略語,后兩者間用“,”分開。

      8.統計研究設計:應交代統計研究設計的名稱和主要做法,如調查設計(分為前瞻性、回顧性還是橫斷面調查研究),實驗設計(應交代具體的設計類型,如自身配對設計、成組設計、交叉設計、析因設計、正交設計等),臨床試驗設計(應交代屬于第幾期臨床試驗,采用了何種盲法措施等)。主要做法應圍繞四個基本原則(重復、隨機、對照、均衡)概要說明,尤其要交代如何控制重要非試驗因素的干擾和影響。

      9.資料的表達與描述:用x-±s表示近似服從正態分布的定量資料,用M(QR)表達呈偏態分布的定量資料;用統計表時,要合理安排縱橫標目,并將數據的含義及計量單位表達清楚;用統計圖時,所用統計圖的類型應與資料性質匹配,數軸上刻度值的標法符合數學原則,并標明坐標軸名稱和計量單位;用相對數時,分母不宜小于20,要注意區分百分率與百分比。

      10.統計分析方法的選擇:對于定量資料,應根據所采用的設計類型、資料所具備的條件和分析目的,選用合適的統計分析方法,不應盲目套用t檢驗和單因素方差分析;對于定性資料,應根據所采用的設計類型、定性變量的性質和頻數所具備的條件以及分析目的,選用合適的統計分析方法,不應盲目套用χ2 檢驗。對于回歸分析,應結合專業知識和散布圖,選用合適的回歸類型,不應盲目套用簡單直線回歸分析,對具有重復實驗數據的回歸分析資料,不應簡單化處理;對于多因素多指標資料,要在一元分析的基礎上,盡可能運用多元統計分析方法。

      11.統計結果的解釋和表達:當P <0.05或P <0.01時,應說對比組之間差異有統計學意義,而不應說對比組之間具有顯著性的差別;應寫明所用統計分析方法的具體名稱(如成組設計資料的t檢驗、兩因素析因設計資料的方差分析、多個均數之間兩兩比較的q 檢驗等)、統計量的具體值(如t=3.45,χ2=4.68,F =6.79),應盡可能給出具體的P 值(如:P =0.0238);當涉及到總體參數時,在給出顯著性檢驗結果的同時,還應給出95%可信區間。

      12.計量單位:執行國務院1984年2月頒布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法定計量單位》,并以單位符號表示,具體使用參照中華醫學會雜志社編寫的《法定計量單位在醫學上的應用(第3版)》一書。首次出現不常用法定計量單位時在括號內注明與舊制單位的換算關系。

      13.數據與表格:文中有計量意義的數據均使用阿拉伯數字,數據核對應準確無誤,需要時應進行統計學處理,統計學符號均用斜體。表格應出現在相應正文段落之后。表應按統計學制表原則設計,三橫線表力求結構簡潔,數據單位明確。橫、縱標目間應有邏輯上的主謂語關系,主語一般在表的左側,謂語一般在表的右側。

      14.醫學倫理問題及知情同意:當論文的主體是以人為研究對象時,作者應說明其遵循的程序是否符合負責人體試驗的委員會(單位性的、地區性的或國家性的)所制訂的倫理學標準,并提供該委員會的批準文件及受試對象或其親屬的知情同意書。

      15.圖片:每3張圖單獨占1頁,集中附于文后,分別按其在正文中出現的先后次序連續編碼。每張圖片均應有必要的圖題及說明性文字置于圖的下方,并在注釋中標明圖中使用的全部非公知公用的縮寫;圖中箭頭標注應有文字說明。大體標本圖片在圖內應有尺度標記,病理照片要求注明特殊染色方法和高、中、低倍數。圖片要求有良好的清晰度和對比度,采用jpg格式,分辨率不低于300像素/英寸,并應經過剪切后充分顯示關鍵部分。說明文字應簡短,不應超過50個字,所有的圖在文中相應部分應提及。

      16.動態圖像:分別按其在正文中出現的先后次序連續編碼,文中應標記為“動態圖×”。視頻資料要求圖像和聲音清晰穩定,剪接順暢,保持可能獲得的最高清晰度模式,視頻文件采用AVI格式,大小在5M以內。每個文件名均應與文中的名稱相符,如“動態圖×”。

      17.視頻資料:要求圖像清晰穩定,色彩自然,無跳、漏現象,視頻文件采用AVI格式,時長10~40min。每個視頻文件名均應與文中的名稱相符。聲音不失真,無明顯過高、過低,無明顯噪音;可以配有背景音樂,但必須不涉及侵權;解說聲(需采用標準普通話;英語使用標準美式英語配音)與背景音樂效果要相匹配,聲音與畫面要同步。視頻保存格式為DVD。

      18.幻燈片:文字表述要求規范、簡潔、準確無誤,圖表文字數據達到出版規范。

      19.參考文獻:按《文后參考文獻著錄規則》(GB7714-2005)采用順序編碼制著錄,依照其在文中出現的先后順序用阿拉伯數字加方括號于右上角標出。不要引用摘要作為參考文獻。參考文獻中的作者,1~3名全部列出,3名以上只列前3名,后加“,等”或其他與之相應的外文文字。外文期刊名稱用縮寫,以《IndexMedicus》中的格式為準;中文期刊用全名。每條參考文獻均須著錄起止頁。將參考文獻按引用先后順序(用阿拉伯數字標出)排列于文末。


    申請加急綠色通道,投稿周期比同行快2-3個月 現在咨詢
    中華肩肘外科電子雜志數據統計

    中華肩肘外科電子雜志影響因子

    中華肩肘外科電子雜志發文量

    中華肩肘外科電子雜志總被引頻次

    無法辨別期刊質量?專業編輯老師一對一講解,現在咨詢 現在咨詢
    中華肩肘外科電子雜志常見問題

    熱門常見問題

    • 中華肩肘外科電子雜志官網?

      官網:http://journal07.magtechjournal.com。

    • 中華肩肘外科電子雜志影響因子?

      復合影響因子:0.903,綜合影響因子:0.893。

    沒有找到答案?編輯老師一對一在線答疑,及時解決您的問題 現在咨詢
    期刊服務咨詢
    • 免費論文評估服務

      專業編輯團隊為您的文章進行評估,是否能達到期刊社的發表要求,并為您提出一系列的修改意見和指導。

    • 學術期刊分析推薦服務

      專業編輯團隊為您的文章進行評估,是否能達到期刊社的發表要求,并為您提出一系列的修改意見和指導。

    • 免費論文評估服務

      專業編輯團隊為您的文章進行評估,是否能達到期刊社的發表要求,并為您提出一系列的修改意見和指導。

    申請加急綠色通道
    權益保障
    • 刊物信息可查

      推薦刊物均可到國家新聞出版總署網站查詢正刊

    • 嚴格保密協議

      可簽署保密協議 ,不透露任何用戶信息可跟蹤進程,全程協議

    • 售后服務保障

      1對1服務,7x24小時在線

    • 企業信譽保障

      11年經驗沉淀,實體公司運營

    中華肩肘外科電子雜志目錄文獻
    • 改良雙切口聯合入路治療肘關節內翻-后內側旋轉不穩定的臨床應用

      作者:徐辰;孫月華;龔偉華 期刊:《中華肩肘外科電子》2018年03期

      目的探討改良前側入路聯合Kocher入路治療肘關節內翻-后內側旋轉不穩定的臨床療效.方法回顧性分析2012年1月至2015年12月期間治療肘關節內翻-后內側旋轉不穩定的患者19例,其中男13例,女6例,平均年齡(40.47±9.20)歲.左側9例,右側10例.尺骨冠狀突骨折按O'Driscoll分型II1型7例,II2型10例,II3型2例.術中均經改良前側入路固定尺骨冠突,經Kocher入路以錨釘修復外側副韌帶.術后以可調肘關節支具輔助行早期功能鍛煉.結果所有19例患者術后均取得滿意療效,傷口愈合良好.隨訪12~33個月,平均20.4個月,所有患者均獲得骨折臨床愈合.患者肘關節活動度為屈曲120°~140°(130.47°±5.45°),伸直0°~16°(5.79°±4.51°),旋前75°~90°(83.42°±4.60°),旋后80°~90°(85.42°±2.99°).術后Mayo肘關節功能評分優15例(90~100分),良3例(80~85分),中1例(70分).術后X線片采用Broberg和Morrey肘關節退行性關節炎X射線分級評價,18例無退行性改變,1例出現1級創傷性關節炎改變,未出現2級或3級改變.術后隨訪未發現嚴重并發癥.結論改良雙切口聯合治療法通過改良前側切口與Kocher切口聯合治療,既有效固定了內側尺骨冠突的骨折,同時又修復了外側副韌帶復合體,幫助肘關節重建了骨和軟組織的穩定性.

    • 肱骨后側切口、外側肌間隔入路內固定治療肱骨中下段骨折的臨床療效

      作者:唐曉俞;羅維;江顯??;王雨 期刊:《中華肩肘外科電子》2018年03期

      目的探討后側切口、外側肌間隔入路內固定治療肱骨中下段骨折的臨床療效.方法對2013年5月至2015年5月成都第一骨科醫院收治的44例采用切開復位鋼板螺釘內固定術治療的閉合性肱骨中下段骨折患者進行回顧性分析,其中25例患者采用肱骨后側切口、外側肌間隔入路(后側入路組),19例患者采用前外側入路(前外側入路組).44例患者均獲得隨訪,平均隨訪時間12個月.兩組患者圍手術期處理情況相同,對比分析兩組之間的手術時間、術中出血量、橈神經損傷情況、骨折愈合情況及肘關節功能恢復情況.結果后側入路組手術時間為(65.18±3.50)min,前外側入路組手術時間為(85.73±6.16)min,后側入路組術中出血量為(222.95±44.55)ml,前外側入路組為(281.34±34.82)ml,經統計學檢驗兩組間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兩組術后橈神經損傷情況、骨折愈合時間及肘關節Broberg和Morrey評分基本相當,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兩組患者骨折均在1年內愈合,前外側入路組1例橈神經損傷患者在術后3個月內恢復.結論對肱骨中下段骨折采用肱骨后側切口、外側肌間隔入路手術治療,可操作性強,手術時間短,術中出血量較少,手術安全性高,肱骨后側骨骼平坦,利于放置鋼板,無須特別塑形鋼板,不影響肘關節功能,推薦在臨床上使用后側切口、外側肌間隔入路的方式治療肱骨中下段骨折.

    • 加壓冷療裝置和一次性冰袋對肩關節鏡檢術后患者鎮痛效果對比分析

      作者:孫麗冰;劉洋;劉中砥;張艷;孔祥燕 期刊:《中華肩肘外科電子》2018年03期

      目的探討加壓冷療裝置在肩關節鏡檢術后的鎮痛效果,并與一次性冰袋的鎮痛效果進行對比分析.方法回顧性分析2016年1月至2017年4月期間在我院創傷骨科因肩關節疾病行關節鏡檢手術治療的患者60例,疾病種類包括非復雜性肩袖損傷、凍結肩等.記錄所有患者的手術時間,根據患者術后鎮痛方式的情況,分為干預組(采用加壓冷療裝置)和對照組(采用一次性冰袋)各30例,鎮痛治療的方法均為患肩周圍的間斷冰敷,每日3次,每次20 min,持續3 d,采用視覺模擬評分法(VAS)評估患者術后鎮痛治療期間的疼痛程度.結果60例患者的平均手術時間為(65.5±18.47)min,干預組和對照組患者的平均手術時間分別為(62.17±15.96)min和(68.83±20.41)min,術后24、48、72 h干預組與對照組靜息疼痛指數的比較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24h=0.005,P48h=0.002,P72h=0.000);術后24 h干預組與對照組相比,活動疼痛指數差異沒有統計學意義(P24h=0.057),術后48 h、72 h兩組患者活動疼痛指數差異有顯著統計學意義(P48h=0.015,P72h=0.000).結論加壓冷療裝置可有效緩解患肢術后疼痛,操作簡便,有利于患者術后早期功能鍛煉,促進肩關節功能康復,且便于護理操作,具有很大的臨床應用價值,可作為肩關節鏡檢術后的有效鎮痛方案.

    • 尼斯結聯合解剖鎖定鋼板治療成人鎖骨中段粉碎骨折療效分析

      目的探討尼斯結聯合解剖鎖定鋼板治療成人粉碎鎖骨中段骨折的臨床療效.方法回顧性分析我科于2014年1月至2017年2月采用尼斯結聯合解剖鎖定鋼板治療28例成人鎖骨中段粉碎骨折臨床資料,末次隨訪采用Constant-Murley評分及Lazzcano評定標準進行肩關節功能評價.結果28例患者術后獲6~16個月隨訪,平均(10.27±3.22)個月,手術時間55~90 min,平均(63.33±21.27)min,術中出血量40~100 ml,平均(62.67±19.07)ml.手術切口均一期愈合,無傷口感染、內固定相關的松動或斷裂并發癥發生,2例消瘦患者出現鋼板刺激皮膚不適而行內固定取出.末次隨訪時肩關節Constant-Murley評分為80~100分,平均(90.00±5.98)分,Lazzcano評定標準進行療效評價,其中優20例,良6例,中2例,優良率為92.86%.結論尼斯結聯合解剖鎖定鋼板治療粉碎鎖骨中段骨折可達到良好解剖復位、內固定穩定、愈合率高、并發癥少,是治療鎖骨中段粉碎骨折的一種新選擇.

    • 肱骨尺側結合前側MIPPO入路雙鋼板內固定治療肱骨干下1/3骨折

      作者:林焱斌;葉友友;王海洋;莊研;李仁斌;熊國勝;李杰輝 期刊:《中華肩肘外科電子》2018年03期

      目的觀察肱骨尺側結合前側微創經皮鋼板內固定(MIPPO)入路雙鋼板內固定治療肱骨干下1/3骨折的臨床療效.方法回顧性分析自2012年1月至2015年5月入住本科,診斷為"肱骨干下1/3骨折"的20例患者.全部采用肱骨尺側結合前側MIPPO入路雙鋼板內固定治療.統計手術時間,術中出血量,術后觀察橈神經、尺神經、肌皮神經功能,骨折愈合時間,采用Neer肩關節功能評分及Mayo肘關節功能評分評估肩、肘關節功能.結果本組20例患者手術時間60~110 min,平均(85.0±6.5)min;出血量30~60 ml,平均(53.0±7.2)ml;術后切口均一期愈合;無醫源性橈神經、尺神經、肌皮神經及重要血管損傷,無內固定失敗的病例;骨折愈合時間10~15周,平均(13.0±2.1)周;肘關節最大屈曲范圍131°~146°(137.60°±3.51°);肘關節最大伸直范圍0°~5°(2.70°±0.91°);Mayo肘關節功能評分80~100(92.04±5.72)分;Neer肩關節功能評分85~100(93.63±4.11)分.結論尺側入路與常用的前外側、后側、外側入路相比,無需暴露橈神經,避免其帶來的醫源性損傷;暴露范圍大(特別針對內側蝶形骨塊能達到解剖復位),手術時間短;出血少;內側切口隱蔽、美觀;同時結合前側MIPPO呈90°雙鋼板固定肱骨干下1/3骨折,防止單鋼板固定失效,在提供堅強的骨折穩定的同時帶來更快的骨折愈合.目前隨訪病例無鋼板失效、骨不連及血管、神經損傷.肱骨尺側結合前側MIPPO入路雙鋼板內固定治療肱骨干下1/3骨折療效確切,值得臨床推廣.

    • MIPPO技術聯合PHILOS治療Neer 2部分肱骨近端骨折的療效分析

      作者:李一平;向明;陳杭;胡曉川 期刊:《中華肩肘外科電子》2018年03期

      目的探討微創經皮鋼板內固定(minimally invasive percutaneous plate osteosynthesis,MIPPO)技術聯合肱骨近端鎖定鋼板內固定(proximal humerus internal lockingrn osteosynthesis system,PHILOS)治療Neer 2部分肱骨近端骨折的療效.方法納入自2014年1月至2016年3月,使用PHILOS治療并獲得1年及以上隨訪的20例患者研究.2部分外科頸骨折10例,男5例,女5例,平均年齡(42.10±13.79)歲;2部分大結節骨折10例,其中男7例,女3例,平均年齡(49.80±8.13)歲.所有骨折均為閉合性骨折.術后定期復查并記錄患者肩關節功能,影像學檢查復位效果及愈合情況.用美國肩肘外科協會評分(rating scale of the American shoulder and elbow surgeons,ASES)、Constant-Murley評分及視覺模擬評分法(visual analogue scale,VAS)等指標評價肩關節功能.采用SPSS 22.0軟件對數據進行分析,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結果20例患者獲得12~24個月的隨訪,平均(15.50±9.66)(12~24)個月,其中外科頸骨折患者隨訪平均時間為(14.40±10.88)(12~24)個月,大結節骨折患者隨訪時間平均為(16.05±7.92)(12~24)個月.2部分外科頸骨折與2部分大結節骨折患者手術時間分別為(120.50±27.43)(90~160)min和(133.90±46.41)(60~200)min(P=0.442);骨折愈合時間分別為(2.25±0.54)(1.5~3.0)個月和(2.60±0.81)(1.5~4.0)個月(P=0.270);VAS評分分別為(0.40±0.52)(0~1)分和(0.50±0.53)(0~1)分(P=0.673);ASES評分分別為(94.64±3.31)(90.0~98.3)分和(91.65±5.76)(85.0~98.3)分(P=0.172);Constant-Murley評分分別為(95.10±3.12)(91~99)分和(92.60±5.62)(83.5~99.0)分(P=0.235);術后前屈上舉角度平均為(174.00°±5.16°)(170°~180°)和(167.00°±9.49°)(150°~180°)(P=0.055),外旋角度分別為(43.00°±8.23°)(30°~50°)和(34.00±10.75)(20°~50°)(P=0.050),外展角度平均為(158.00°±13.98°)(130°~180°)和(149.00°±19.69°)(110°~170°)(P=0.254).結論2部分肱骨近端骨折采用MIPPO技術聯合PHILOS治療收到了良好的效果,在2部分外科頸與2部分大結節骨折病例中,在術后外旋角度恢復方面前者與后者差異有明顯的統計學意義,但在手術時間、性別、年齡及其他術后恢復情況,差異無統計學意義.

    • 橈骨遠端骨折合并同側肘關節損傷的手術治療體會

      作者:莊云強;張軍;李東貞;張亞弟;姜剛強;周龍 期刊:《中華肩肘外科電子》2018年03期

      目的探討橈骨遠端骨折合并同側肘關節周圍骨折或脫位的治療方法,提高臨床治療效果.方法回顧性分析本院自2012年1月至2016年10月收治的橈骨遠端骨折合并同側肘關節脫位或骨折病例22例.22例橈骨遠端骨折中13例伴尺骨莖突骨折,3例伴尺骨遠端骨折,2例伴舟狀骨骨折.22例肘關節周圍損傷中5例為尺橈骨近端骨折,3例為肱骨遠端骨折,14例發生肘關節后脫位.結果所有患者均獲得隨訪,術后平均隨訪時間為13.6個月(11~26個月),所有骨折均愈合,未發生感染.Cooney腕關節評分平均為92.5分(55~100分),其中優13例、良7例、中1例、差1例.Mayo肘關節功能評分平均為87.5分(50~100分),其中優10例、良8例、中3例,差1例.其中1例就診時已出現骨筋膜室綜合征,尺神經、正中神經、橈神經均損傷,肌肉部分壞死切除,功能恢復較差.結論橈骨遠端骨折合并同側肘關節損傷多為高能量損傷,早期積極而恰當的處理能為患者二次手術提供良好的條件,結合積極的康復鍛煉,能取得良好的治療效果.

    • 人工軟骨支架材料研究進展

      作者:于斐;張培訓;寇玉輝 期刊:《中華肩肘外科電子》2018年03期

      關節軟骨缺損是由創傷、炎癥、腫瘤等疾病引起,是臨床上比較常見的一種病變.由于軟骨中血液供應有限,使得軟骨組織的自我修復能力較差,大面積的軟骨缺損(>4 mm)無法自我修復,因而軟骨缺損成為醫療領域備受關注的問題之一[1].對于軟骨組織的修復,目前主要通過軟骨移植、軟骨細胞移植或骨膜移植等方法進行,雖然取得了一定的療效,但限于臨床修復過程中無法做到移植物與自身軟骨組織很好的整合,移植物在修復過程中無法與受損軟骨及軟骨下骨形成一個整體,使得治療效果不佳[2].近年來,人工軟骨支架材料修復軟骨缺損在骨科中的應用越來越廣,并因其良好的性能備受關注.

      關鍵詞:
    • 肱骨干下1/3段骨折的治療策略

      作者:王海洋;林焱斌 期刊:《中華肩肘外科電子》2018年03期

      肱骨干骨折是臨床常見骨折之一,是指胸大肌止點上緣至肱骨髁上脊以上區域的骨折,占全身骨折的1%~3%[1-2].最新流行病學顯示,成人肱骨干骨折的發生率為平均每年10/10萬人,大部分骨折見于30歲左右的青年男性,多由交通事故等高能量損傷所致;其中肱骨干下1/3段骨折較為常見,且骨折類型以簡單螺旋骨折(A1型)、簡單橫形骨折(A3型)、螺旋楔形骨折(B1型)居多[1].目前,針對肱骨干下1/3段骨折的治療方式主要包括保守治療和手術治療,大多數患者采用保守治療后可以獲得較為滿意的臨床效果,但是也存在復位不良、畸形愈合等缺點[3];手術治療可以糾正患肢的短縮、成角和旋轉畸形,使患者能夠早期進行功能鍛煉,但是也存在感染、橈神經損傷等術后并發癥的風險[4].近年來隨著內固定器械的發展和手術技術的進步,雖然肱骨干下1/3段骨折的手術治療效果得到了很大的提高,但是對于遠端骨折塊如何進行牢固且恰當的固定,目前尚缺乏最恰當的解決方案.本文回顧了近年來國內外學者對于肱骨干下1/3段骨折的治療策略作一綜述.

      關鍵詞:
    • 如何走好肱骨近端骨折的"保肩"之路

      作者:陳云豐;汪秋柯 期刊:《中華肩肘外科電子》2018年03期

      肱骨近端骨折是臨床上最常見的骨折類型之一,國外的流行病學資料顯示其約占全身所有骨折的5%[1],而在我國住院的關節周圍骨折患者中占13.5%[2].其中約20%的肱骨近端骨折為移位型骨折,需要進行手術治療[3].由于部分復雜的骨折類型在創傷發生時嚴重破壞了肱骨頭的血運,切開復位內固定術后具有較高的肱骨頭壞死率.目前文獻報道的肱骨近端骨折內固定術后肱骨頭壞死率最高可達68%[4-5].肱骨頭壞死是肱骨近端骨折內固定術后最嚴重的并發癥,其造成的長期慢性疼痛及肩關節功能不佳常常迫使患者進行二期肩關節置換手術.因此,一些學者建議對這些肱骨頭缺血型骨折一期進行肩關節置換手術[6-7].但長期隨訪的臨床資料表明,不管是半肩、全肩還是反肩都伴有較高的并發癥發生率及再手術率,而各類翻修手術大部分僅只能緩解疼痛而不能明顯改善肩關節功能[8-12].因此,如果能夠通過一期內固定手術對這些缺血的肱骨頭進行血運重建是實現"保肩"的最佳策略,尤其對年輕的患者意義重大.

      關鍵詞:
    • 促進肩袖愈合的生物學研究進展

      肩袖撕裂是肩關節疼痛和功能障礙的常見原因.隨著對該疾病的認識和肩關節鏡技術方法、縫合材料、關節鏡手術設備和器械的不斷提高,尤其是雙排縫合和縫線橋技術使肩袖修復的強度、穩定性和將肌腱壓緊到大結節足印區已趨于最佳狀態,關節鏡下肩袖修復術已成為肩袖損傷修復的"金標準"[1].而肩袖的愈合是受到生物力學和生物學共同影響的一個復雜過程,修復術后的愈合仍然是臨床上的難題.據報道,對于大型和巨大型肩袖撕裂,術后超聲檢查發現修復失敗率可高達94%[2].影響愈合的因素主要包括:患者的年齡、撕裂的大小、急性/慢性撕裂、肌腱的質量、肌肉萎縮/脂肪浸潤、修復技術及術后康復[3-4].

      關鍵詞:
    • 肱骨近端骨折半肩置換的遠期效果評價

      半肩置換是治療復雜肱骨近端骨折的有效方法之一.為了解肱骨近端半肩關節置換的遠期效果,對2006年1月至2012年12月在我院進行半肩關節置換的142例患者進行隨訪,其中女108例,男34例.完成隨訪共83例(隨訪率58.5%),平均年齡65歲(44~95歲),平均隨訪時間8.2年(5~11年).記錄83例患者肩關節Constant評分(疼痛、日?;顒?、主動活動和肌力),肩關節活動度(主動前舉、主動外展、主動外旋和主動內旋)和Neer評分(疼痛、功能、運動范圍和解剖).對比術前與末次隨訪數據,差異均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末次隨訪Neer評分優良率達83%、疼痛評分優良率94%.影像學隨訪分別統計假體肱骨部、肱骨干連接部、關節部的回影、傾斜、下沉和返修情況,末次隨訪顯示假體肱骨部的影像學情況為回影18例(21.7%)、傾斜3例(3.6%)、下沉0例和返修0例;假體肱骨干連接部回影29例(34.9%)、傾斜9例(10.8%)、下沉0例和返修0例;假體關節部回影42例(50.6%)、傾斜2例(2.4%)、下沉3例(3.6%)和返修1例(1.2%).83例患者遠期效果總體良好,末次隨訪患者滿意度90.4%,并發癥發生率為13.2%,共12例(5例肩袖損傷、1例關節面損傷、2例僵硬、2例假體周圍感染、1例后脫位、1例關節松動),返修率7.2%,共6例.對于半肩關節置換患者,軟組織的正確處理和術后全程康復鍛煉是關鍵,并應關注并發癥的預防.

    • 關注肱骨近端骨折整體治療

      近年來,肱骨近端骨折手術比例上升,這與手術器材進步和影學檢查更加敏感密切相關.隨著手術增多,肱骨近端骨折手術并發癥和再次手術率明顯增加.醫師的手術技術對鎖定鋼板治療肱骨近端骨折取得滿意的術后功能至關重要,很多術后并發癥和醫源性損傷是由不正確的手術操作導致.在制定治療方案時,僅僅關注骨折是不夠的,應對骨質疏松情況(通過骨骼皮質厚度和BMD定量分析獲得)、肱骨頭血供、肩袖損傷等作出全面正確診斷.Gallo等發現在76例肱骨近端骨折患者中,40%的患者伴有部分或全層的肩袖損傷,且2部分骨折脫位和高齡患者容易合并肩袖損傷.根據Mutch等肱骨近端大結節骨折形態學分型,肱骨近端大結節骨折中I型(撕脫型骨折)、III型(壓縮性骨折)合并肩袖損傷可能性大.Kim等發現,23例微小移位的大結節骨折患者,經保守治療6個月后仍感疼痛,肩關節檢查所有患者均存在部分-全層的肩袖撕裂,且修補后結果滿意.Maman等關節鏡探查移位大結節骨折發現,68%合并肩袖損傷,12%合并肱二頭肌長頭腱損傷,12%合并Bankart損傷.因此,對于肱骨近端骨折,應特別注意包括肩袖、盂唇等軟組織損傷并給予修復,否則將會明顯影響術后效果.整體治療包括正確的手術方案、骨質疏松治療、充分復位、恢復內側支撐和外側鉸鏈活動對于避免常見技術問題有重要意義.

    • 關節鏡下自體髂骨植骨治療伴骨缺損的創傷性復發性肩關節前向不穩

      肩關節肱骨頭較大而肩胛盂較小,在擁有較大活動度的同時也容易出現不穩.在創傷性肩關節前向不穩中,Bankart損傷是其最常見的病理改變,主要表現為肩關節前下盂肱韌帶復合體損傷,通??刹捎藐P節鏡下Bankart損傷修復術進行治療.Karlsson等應用傳統關節鏡技術治療肩關節前向不穩的術后復發率為15%,而Kim等采用現代關節鏡手術(縫合錨釘技術)治療肩關節前向不穩的術后復發率為5%.Tauber、Burkhart、Boileau等認為Bankart損傷修復失敗的主要原因為肩關節存在較大的骨性缺損.Itoi等提出當肩胛盂骨缺損超過其寬度的21%時,單純修復Bankart損傷可能會引起術后肩關節不穩復發及活動度受限.Yamamoto等提出肩胛盂軌跡(Glenoid Track)的概念,強調除Bankart損傷外,對肩胛盂骨缺損和Hill-Sachs損傷等骨性缺損也應給予處理,否則術后復發率高.可分析肩胛盂、Hill-Sachs損傷的骨缺損程度,結合ISIS評分選擇合理的治療方案.根據移植物和固定方式的不同,有鏡下髂骨植骨、鏡下喙突轉位等多種成熟的手術方式.我們運用的關節鏡下自體髂骨植骨術適用于單純肩胛盂骨缺損程度>20%,或肩胛盂骨缺損程度在10%~20%,但伴有明顯的Hill-Sachs損傷及術后存在較高再復發風險的患者,也可應用于單純Bankart修復術后肩關節不穩復發的患者.2013年3月至2017年1月,共入組采用該術式的患者24例,其中男18例,女6例,平均年齡24.9歲,平均隨訪時間28.6(12~48)個月.臨床結果顯示,術前ASES、Constant和Rowe評分分別為(78.8±7.6)、(74.2±11.7)和(39.9±8.20)分;末次隨訪時以上評分分別為(90.3±3.1)、(94.0±5.5)和(87.2±6.9)分.術前與術后評分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1),且骨塊愈合率為100%,無脫位和不穩復發的患者.但文獻報道關節鏡下手術可能存在骨塊固定位置不理想、骨塊骨折、神經損傷、感染、骨不連和骨溶解等問題.

    • 鎖骨骨折合并鎖骨下動脈及臂叢神經損傷一例

      作者:張鵬;周志強;楊杰;錢愛明;周曉中 期刊:《中華肩肘外科電子》2018年03期

      患者,男,45歲,因"騎電動車摔傷致右肩疼痛伴右上肢運動及感覺進行性減退12 h",于2013年3月9日10時30分急診入院.患者于2013年3月8日16時受傷后即被送往當地醫院就診,該院急診拍攝X線片,提示右鎖骨中外1/3處粉碎性骨折伴一骨折塊向下移位(圖1).該院急診收入骨科,鎖骨帶固定,同時給予止血、消腫、鎮痛等對癥治療,擬擇期手術.患者訴自受傷當時起即感右上肢感覺及運動輕度減退,傷后4 h開始出現右上肢麻木、無力且進行性加重,次日凌晨右上肢感覺、運動完全消失,遂于早晨6時許轉我院.入院查體:右肩部、胸部、頸部明顯腫脹,皮下淤血、瘀斑,局部壓痛(+),可觸及骨擦感,未捫及明顯腫塊.右肩關節活動明顯受限,右上肢皮膚感覺消失,右上肢肌力0級,右側橈動脈搏動未觸及,右上肢皮溫較左側降低.其余肢體及關節未見明顯異常.輔助檢查:X線片示右鎖骨中外1/3處粉碎性骨折.

      關鍵詞:
    • 肩肘外科新進展

      作者:張曉萌;陳建海 期刊:《中華肩肘外科電子》2018年03期

      本調查在密蘇里州圣路易斯市的華盛頓大學內進行.本次更新回顧了2016年4月至2017年3月期間對肩肘外科影響最大的研究.其中包括臨床和基礎科學研究,主要來源于《骨與關節外科雜志》《肩肘外科雜志》和《美國運動醫學雜志》.重點是高質量的研究(I級和II級研究)及與其特別相關的III級和IV級研究,也包括有影響力的基礎科學研究.

      關鍵詞:
    中華肩肘外科電子雜志分期目錄
    期數
    2018 01 02 03
    2017 01 02 03 04
    2016 01 02 03 04
    2015 01 02 03 04
    2014 01 02 03 04
    2013 01
    中華肩肘外科電子雜志網友評論
    • 未知
      錄用情況: 已投修改后錄用
      投稿周期: 1個月內

      去年12月份投的稿件,21號返回審稿意見,經修該后于近期被收錄,前后歷時一個月的時間,效率很高。

    • 未知
      錄用情況: 已投修改后錄用
      投稿周期: 1個月內

      8月15號投的稿件,一直到9月8號才被收錄,期間催過幾次稿件,編輯的態度很好,很有耐心的回答我的問題,還是很感謝的。

    • 未知
      錄用情況: 已投修改后錄用
      投稿周期: 1個月內

      8月份在期刊上投的稿件,9月被收錄,歷經一次的修改,審稿速度還是很快的,期間和編輯進行溝通時,編輯態度很好,有問必回,值得稱贊。

    • 未知
      錄用情況: 已投修改后錄用
      投稿周期: 1個月內

      11月投稿,5天后返修格式,之后送外審,27號提交修改稿件,12月被收錄,整個投稿流程還是很順利的。

    • 未知
      錄用情況: 已投修改后錄用
      投稿周期: 1個月內

      投稿到錄用歷時一個月的時間,外審花了兩周的時間,修改返回后送復審,一周后被收錄,效率很高。

    • 未知
      錄用情況: 已投修改后錄用
      投稿周期: 1個月內

      審稿速度很快,投稿后半個月左右返回審稿意見,針對專家提出的修改意見進行修改,之后送外審,10天后被收錄,歷時一個月的時間,很快。

    • 未知
      錄用情況: 已投修改后錄用
      投稿周期: 1個月內

      審稿周期很快,投稿后二十幾天返回了審稿意見,經小修后被接受,編輯校稿很認真仔細,會打電話確認文章的細節問題,十分敬業,推薦大家投稿。

    相關文章

    360期刊網

    專注醫學期刊服務11年

    客服正在輸入...

    • 您好!這里是醫學期刊發表服務平臺,請問您想要咨詢什么 問題?我們提供以下服務:

    • 期刊發表服務
      發表加急服務
      SCI發表全程服務
      先見刊后付款服務

    • 1000平自有實驗室,數據來源真實有效

    立即搶
    0.040586s
    里番ACG本子※里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