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華解剖與臨床雜志
Chinese Journal of Anatomy and Clinics ?????
- 主管單位: 中國科學技術協會
- 主辦單位: 中華醫學會
- 影響因子: 0.56
- 審稿時間: 1-3個月
- 國際刊號: 2095-7041
- 國內刊號: 10-1202/R
本刊是由解剖學專家臨床醫學專家共同創辦的跨學科學術期刊,以廣大解剖與臨床工作者為主要讀者對象,以促進解剖與臨床兩大學科間的信息交流為宗旨,堅持基礎與臨床、理論與實踐、普及與提高相結合的工作方針,面向臨床,服務于臨床。
1-3個月
稿件應具有先進性、科學性、導向性和實用性,資料真實、數據可靠、論點明確、結構合理、文字通順。
1 醫學倫理問題及知情同意
當報道以人為研究對象時,作者應該說明其遵循的程序是否符合負責人體試驗的委員會(單位、地區、國家)所制定的倫理學標準并得到該委員會的批準,是否取得受試對象或其親屬的知情同意書。
2 基金項目
論文涉及國家或部、省級基金或攻關項目等課題資助,應以中英文雙語著錄基金項目名稱,分別置于中、英文關鍵詞下,并附基金項目證書復印件。
示例:
基金項目:國家自然科學基金(30271269);國家重點基礎研究發展計劃(973計劃)(2013CB532002)
Fund program: National Natural Science Foundation of China(30271269);National Key Basic Research Program of China(973 Program)(2013CB532002)
3 題名
力求簡明、醒目,準確反映論文的主題。中文題名一般以20個漢字以內為宜,不宜設副標題,一般不用標點符號,盡量不使用縮略語。來稿均附英文題名。英文題名不宜超過10個實詞。中、英文題名含義應一致。
4 作者署名及其單位名稱
作者姓名按序排列于題名下,投稿前確定排序,在編排過程中不應再作改動。作者單位名稱(寫出所在科室)及郵政編碼腳注于稿件首頁左下方,并注明通信作者及其Email地址。作者應同時具備以下4個條件:(1)參與選題和設計,或參與資料的分析與解釋者;(2)起草或修改論文中關鍵性理論或其他主要內容者;(3)能對編輯部的修改意見進行核修,在學術界進行答辯,并最終同意該文發表者;(4)除了負責本人的研究貢獻外,同意對研究工作各方面的誠信問題負責。僅參與獲得資金或收集資料者不能列為作者,僅對科研小組進行一般管理者不宜列為作者。每篇論文均需確定一位通信作者,通信作者的姓名、工作單位、郵政編碼及Email地址腳注于稿件首頁左下方。
5 摘要
論著和綜述類稿件須附中、英文摘要,摘要應包括目的、方法、結果(應給出主要數據)、結論4要素,各部分冠以相應的標題。用第三人稱撰寫,不列圖、表,不引用文獻,不加評論和解釋。中文摘要一般不超過400個漢字,英文摘要約為250個實詞。英文摘要一般與中文摘要內容相對應,但為了對外交流的需要,可以略詳。英文摘要應包括英文題名、全部作者姓名的漢語拼音、第一作者工作單位名稱、所在省市名、郵政編碼及國名。作者不屬同一單位時,在第一作者姓名右上角加“*”,同時,在其單位名稱前加“*”。通信作者在單位名稱后另起一行,以“Corresponding author”字樣開頭,注明通信作者的姓名和Email地址;當第一作者與通信作者不屬同一單位時,在通信作者的姓名和Email地址間加通信作者的工作單位名稱、所在省市名、郵政編碼及國名。例如:
Deng Xuefei*, Tao Wei, Zhu Youyu, Liu Bin, Zhao Hong, Wang Feng, Han Hui. *Department of Human Anatomy,Anhui Medical University, Hefei 230032, China
Corresponding author: Han Hui, Email:knowou@163.com
6 關鍵詞
論著需標引2~5個關鍵詞。請盡量使用美國國立醫學圖書館編輯的最新版Index Medicus中醫學主題詞表(MeSH)內所列的詞。如果最新版MeSH中尚無相應的詞,處理辦法有:(1)可選用直接相關的幾個主題詞進行組配;(2)可根據樹狀結構表選用最直接的上位主題詞;(3)必要時,可采用常用的自由詞并排列于最后。關鍵詞中的縮寫詞應按MeSH還原為全稱,如“MRI”應標引為“磁共振成像”。每個英文關鍵詞第一個字母大寫。各關鍵詞之間用“; ”分隔。
7 研究設計
應告知研究設計的名稱和主要方法。調查設計應介紹是前瞻性、回顧性還是橫斷面調查研究;實驗設計應告知是自身配對設計、成組設計、交叉設計、析因設計、正交設計等類型;臨床試驗設計應告知屬于第幾期臨床試驗,采用了何種盲法措施等。主要做法應圍繞重復、隨機、對照、均衡4個基本原則進行概要說明,尤其要告知如何控制重要非試驗因素的干擾和影響。并說明研究對象的納入標準和剔除標準。
8 統計學方法
(1)統計學分析方法的選擇:對于定量資料,應根據所采用的設計類型、資料所具備的條件和分析目的,選用合適的統計學分析方法,不應盲目套用t檢驗和單因素方差分析;對于定性資料,應根據所采用的設計類型、定性變量的性質和頻數所具備的條件及分析目的,選用合適的統計學分析方法,不應盲目套用χ2檢驗。對于回歸分析,應結合專業知識和散布圖,選用合適的回歸類型,不應盲目套用直線回歸分析;對具有重復實驗數據檢驗回歸分析資料,不應簡單化處理;對于多因素、多指標資料,要在一元分析的基礎上,盡可能運用多元統計分析方法,以便對因素之間的交互作用和多指標之間的內在聯系做出全面、合理的解釋和評價。(2)統計學符號:按GB/T 3358.1—2009《統計學詞匯及符號》的有關規定書寫,一律采用斜體排印。(3)資料的表達與描述:用x-±s表達服從近似正態分布的定量資料,用M(P25,P75)表達呈偏態分布的定量資料;用相對數時,分母不宜小于20,要注意區分百分率與百分比。(4)統計結果的解釋和表達:當P<0.05(或P<0.01)時,應說對比組之間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并寫明所用統計學分析方法的具體名稱(如:成組設計資料的t檢驗,兩因素析因設計資料的方差分析、多個均數之間兩兩比較的SNKq檢驗等)、統計量的具體值(如:t=3.451, χ2=4.687, F=6.795等);P值請選用P>0.05、P<0.05和P<0.01三種方式表達,無需再細分為P<0.001或P<0.0001。當涉及總體參數(如總體均數、總體率等)時,在給出顯著性檢驗結果的同時,再給出95%可信區間。
9 文字
嚴格執行《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通用語言文字法(20001031)》和新聞出版總署2010年12月24日發布的《關于進一步規范出版物文字使用的通知》,以及1992年新聞出版署、國家語言文字工作委員會發布的《出版物漢字使用管理規定》,以1986年10月國家語言文字工作委員會重新發布的《簡化字總表》和1988年3月國家語言文字工作委員會和新聞出版署發布的《現代漢語通用字表》為準。
10 名詞術語
醫學名詞應使用全國科學技術名詞審定委員會公布的名詞。尚未通過審定的學科名詞,可選用最新版《醫學主題詞表(MeSH)》《醫學主題詞注釋字順表》《中醫藥主題詞表》中的主題詞。對沒有通用譯名的名詞術語于文內第一次出現時應注明原詞。中西藥名以最新版本《中華人民共和國藥典》和《中國藥品通用名稱》(均由中國藥典委員會編寫)為準。英文藥物名稱則采用國際非專利藥名。藥名一般不得使用商品名,確需使用商品名時應先注明其通用名稱。
11 圖表
每幅圖表分別按其在正文中出現的先后次序連續編碼,并插在相應位置。每幅圖表應冠有圖/表題。說明性的文字應置于圖表下方注釋中,并在注釋中標明圖表中使用的全部非公知公用的縮寫。本刊采用三線表,如遇有合計和統計學處理行(如t值、P值等),則在此行上面加一條分界橫線;表內數據要求同一指標有效位數一致,一般按標準差的1/3確定有效位數。數據圖及照片圖要求有良好的清晰度和對比度,影像圖應標注左右;若刊用人像,應征得本人的書面同意,或遮蓋其能被辨認出系何人的部分。大體標本照片在圖內應有尺度標記。病理照片要求注明染色方法和放大倍數。圖表如引自他刊,應注明出處并提供該刊同意刊載證明。
12 計量單位
執行GB 3100/3101/3102—1993《國際單位制及其應用/有關量、單位和符號的一般原則/(所有部分)量和單位》的有關規定,具體執行可參照中華醫學會雜志社編寫的《法定計量單位在醫學上的應用》(第3版),人民軍醫出版社2001年出版。
13 數字
執行GB/T 15835—2011《出版物上數字用法》。公歷世紀、年代、年、月、日、時刻和計數、計量均用阿拉伯數字。小數點前或后等于或超過4位數字時,每3位數字1組,組間空1/4 漢字空。序數詞和年份、頁數、部隊番號、儀表型號、標準號不分節。百分數的范圍,前一個數字的百分符號不能省略,如:5%~95%不要寫成5 ~95%。百分數的公差應寫作50.2%±0.6%,不得寫成50.2±0.6%。公差的表示,參量及其公差均需附單位,當參量與其公差的單位相同時,單位可只寫1次,即加圓括號將數值組合,置共同的單位符號于全部數值之后。例如:75.4 ng/L±18.2 ng /L,可以寫作(75.4±18.2)ng/L,不得寫作75.4±18.2 ng/L。附帶長度單位的數值相乘,按下列方式書寫:4 cm× 3 cm× 5 cm,而不寫成4× 3× 5 cm3。
14 縮略語
題名一般不用縮略語,關鍵詞不用縮略語,文中也盡量少用縮略語。必須使用時于首次出現處先敘述其全稱,然后括號注出中文縮略語或英文全稱及其縮略語。已被公知公認的縮略語或本刊每期公布的常用詞匯可以不加注釋直接使用,例如:DNA、RNA、HBsAg、PCR等。
15 志謝
置于正文后、參考文獻前。用于對參與部分工作、提供技術性幫助、提供工作方便,給予指導但尚達不到作者資格者,以及提供資助的團體或個人表示感謝。文字力求簡練,評價得當,并應征得被志謝者本人同意。
16 參考文獻
執行GB/T 7714—2005《文后參考文獻著錄規則》。采用順序編碼制著錄,依照其在文中出現的先后順序用阿拉伯數字加方括號標出,并于文獻題名項后增加標注文獻類型標志項目,如期刊文獻標注[J]。盡量避免引用摘要作為參考文獻。內部刊物、未發表資料、個人通信等請勿作為文獻引用,確需引用時,可將其在正文相應處注明。引用文獻(包括文字和表達的原意)務請作者與原文核對無誤。同一文獻作者不超過3人全部著錄;超過3人可以只著錄前3人,后依文種加表示“,等”的文字。作者姓名一律姓氏在前,名字在后,外國人的名字采用首字母縮寫形式,縮寫名后不加縮寫點;不同作者姓名之間用“,”隔開。外文期刊名稱用縮寫,以Index Medicus中的格式為準;中文期刊用全名。每條參考文獻均須著錄起止頁碼。對有DOI編碼的參考文獻,須在文獻末尾著錄DOI碼。有關參考文獻的書寫格式請注意參考本刊2018年第1期所引文獻的格式。
中華解剖與臨床雜志影響因子
中華解剖與臨床雜志發文量
中華解剖與臨床雜志總被引頻次
熱門常見問題
-
中華解剖與臨床雜志好投嗎?
雜志目前屬于科技核心期刊,最新影響因子為0.519,如果大家有意向投稿的話可以嘗試,較之中文核心期刊,投稿難度會低一些。
-
中華解剖與臨床雜志被收錄要多久?
雜志目前是雙月刊的形式,所以見刊周期相比旬刊月刊類的會更長。
-
中華解剖與臨床雜志期刊是統計源期刊嗎?
是的
-
中華解剖與臨床雜志期刊級別是什么?
雜志目前是科技核心期刊。
-
中華解剖與臨床雜志文章多長時間給發?
一般科技核心期刊的審稿周期大概3個月左右,如果文章質量高,審稿周期也會短很多,另外這本雜志有快速通道,如果文章具有創新性的科研成果,也可以聯系雜志社加急發表。
-
中華解剖與臨床雜志官網是什么?
http://www.cjac.com.cn/
-
中華解剖與臨床雜志是核心期刊嗎?
雜志是科技核心期刊
-
中華解剖與臨床雜志期刊是統計源期刊嗎?
萬方顯示,該期刊是統計源核心。
-
中華解剖與臨床雜志期刊級別?
這個期刊是一本統計源科技核心刊物。
-
中華解剖與臨床雜志被哪個數據庫收錄?
期刊被知網、萬方等數據庫收錄。
-
免費論文評估服務
專業編輯團隊為您的文章進行評估,是否能達到期刊社的發表要求,并為您提出一系列的修改意見和指導。
-
學術期刊分析推薦服務
專業編輯團隊為您的文章進行評估,是否能達到期刊社的發表要求,并為您提出一系列的修改意見和指導。
-
免費論文評估服務
專業編輯團隊為您的文章進行評估,是否能達到期刊社的發表要求,并為您提出一系列的修改意見和指導。
-
刊物信息可查
推薦刊物均可到國家新聞出版總署網站查詢正刊
-
嚴格保密協議
可簽署保密協議 ,不透露任何用戶信息可跟蹤進程,全程協議
-
售后服務保障
1對1服務,7x24小時在線
-
企業信譽保障
11年經驗沉淀,實體公司運營
-
發生于下肢的成人肌纖維瘤一例臨床病理分析及文獻復習
目的 探討成人肌纖維瘤的臨床病理特征、免疫表型及其診斷與鑒別診斷.方法 回顧性分析2017年2月常州市中醫醫院病理診斷1例下肢腓總神經鞘內成人肌纖維瘤的臨床資料、病理組織學特征及免疫組織化學表達情況.在PubMed、中國知網、萬方數據庫、維普網絡數據庫以"成人"和"肌纖維瘤"為關鍵詞,檢索2018年7月之前有關成人肌纖維瘤的相關文獻,共納入3篇4例發生于下肢的成人肌纖維瘤的英文文獻報道和1篇1例中文文獻報道;結合本例診斷過程,總結該病臨床表現、病理組織學形態、免疫組織化學特征、治療及預后.結果 本文1例手術順利,術后隨訪1.5年,無復發.結合文獻報道5例,共6例發生在下肢的成人肌纖維瘤;男2例、女4例,年齡38~71歲;多以皮下境界清楚、緩慢生長的腫塊為臨床表現,其中1例腫塊位于腓總神經鞘內,1例表面皮膚形成潰瘍;6例病例組織學均呈特征性雙相結構表現;免疫組織化學都陽性表達平滑肌肌動蛋白(SMA),陰性表達結蛋白(Desmin)、S-100蛋白、CD34,ki-67增殖指數低.結論 發生于下肢的成人肌纖維瘤是一種極為少見的良性軟組織腫瘤,病理學具有雙相結構特征,診斷主要依靠組織形態學及免疫組織化學,需與其他間葉源性腫瘤相鑒別.
-
單半徑假體對全膝關節置換術后伸膝裝置功能的影響
目的 探討單半徑全膝關節假體全膝關節置換術(TKA)對患者伸膝裝置功能改善的影響以及臨床療效.方法 采用回顧性隊列研究方法.納入同濟大學附屬東方醫院關節外科2012年6月—2015年1月收治的60例中、重膝骨關節炎患者的臨床資料,其中女50例、男10例,年齡53~79歲.60例患者均行TKA治療,其中使用單半徑假體(Triathlon假體)30例(30膝)為觀察組,使用多半徑假體(Nexgen假體)30例為對照組.通過比較兩組患者術前與術后3個月通髁線至髕骨中心距離的增加值,評估伸膝裝置功能;在術后6周、3個月、6個月、1年、2年,通過比較兩組患者美國膝關節協會評分(AKSS)和膝關節伸直后段(屈曲前段)疼痛發生率,評價手術療效.結果 兩組患者手術均順利完成;術后隨訪3~5(4.2±1.2)年,均無感染、深靜脈血栓、假體松動及假體周圍骨折等并發癥發生.觀察組術后3個月通髁線至髕骨中心距離較術前增加(3.30±4.08)mm、對照組增加(1.58±2.64)mm,術后6周、3個月、6個月、1年、2年各時間點觀察組AKSS評分均高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值均<0.05),膝關節伸直后段(屈曲前段)膝前痛發生率均較對照組有下降趨勢,但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值均>0.05).結論 單半徑膝關節假體TKA治療中、重度骨關節炎近期臨床療效可靠,術后伸膝裝置功能改善,建議臨床推廣應用.
-
惡性腹水源性腹腔間隔室綜合征行早期腹腔減壓治療中患者心率、血壓和呼吸變化規律的臨床觀察
目的 探討惡性腹水源性腹腔間隔室綜合征(MAACS)行早期置管減壓治療過程中,腹水引流量與心率、血壓、呼吸變化的關系.方法 采用回顧性橫斷面調查,分析2012年6月—2017年6月山西大同大學附屬醫院腫瘤外科22例MAACS患者的臨床資料.其中男13例、女9例,年齡45~74(56.44±4.46)歲.肝癌6例,胃癌2例,結腸癌1例,直腸癌2例,胰腺癌1例,膽管癌1例,卵巢癌6例,宮頸癌2例,癌性腹水未找到原發灶1例;其中合并腹腔內轉移癌6例.患者均行早期腹腔減壓治療,在腹腔引流減壓過程中,測量記錄腹水引流前、每引流500 mL及引流完畢時腹腔壓力,并同步監測患者心率、血壓、呼吸的變化情況,采用簡單線性回歸分析腹腔引流量與心率、血壓、呼吸的相關性.結果 22例患者均順利完成腹腔置管減壓治療,腹水減壓引流時間3~6(4.32±0.54)h.引流腹水量4000~6900(5260±610)mL.在腹腔引流減壓過程中,與腹水引流前比較:引流量≥1500 mL時,腹腔壓力下降、呼吸次數減少,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值均<0.05);從流量≥1000 mL時,各觀察點心率下降,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值均<0.05).簡單線性回歸分析顯示,隨著腹腔引流量的逐漸增加,腹腔引流量與心率、呼吸有相關性(r=0.952、0.888,P值均<0.05).線性回歸分析得回歸方程為:^Y心率=-0.00457 X腹腔引流量(mL)+119.0,^Y呼吸=-0.00343 X腹腔引流量(mL)+35.8.減壓治療后24 h內,19例心率、血壓、呼吸平穩;3例出現血壓下降,心率再次增加,其中2例經補液升壓治療血壓、心率恢復正常,1例放棄治療死亡.結論 早期置管減壓治療MAACS是安全的,隨著腹腔引流量的增加,心率、呼吸逐漸下降,血壓維持平穩,在減壓后24 h內仍需密切觀察心率、呼吸、血壓變化情況.
-
自體半腱肌肌腱雙束重建內側髕股韌帶治療不伴有骨性畸形的復發性髕骨脫位
目的 探討自體半腱肌肌腱雙束重建內側髕股韌帶(MPFL)治療不伴有骨性畸形的復發性髕骨脫位的臨床療效.方法 回顧性分析2015年6月—2017年12月蕪湖市中醫院采用自體半腱肌肌腱雙束解剖重建MPFL的12例不伴有骨性畸形的復發性髕骨脫位患者的臨床資料,其中男2例、女10例,年齡14~46(27.75±10.14)歲.所有患者術中髕骨側采用2枚帶線錨釘固定移植物,關節鏡下調節張力后股骨側采用界面擠壓螺釘固定移植物.術后定期進行隨訪,主觀評價髕股關節摩擦感、髕骨異?;顒?、髕骨外推試驗及外推恐懼試驗、膝關節活動度、肌力檢測,影像學(X線片及CT)評估測量骨道位置,采用Lysholm、Tegner和Kujala主觀評分評價手術前后膝關節功能.結果 12例患者手術均順利,術后隨訪12~24個月,平均13.5個月.術后均無髕骨再脫位、髕骨錯動,0°位和屈膝30°位髕骨外推試驗和外推恐懼試驗均為陰性.Lysholm評分術前為(66.00±4.71)分、末次隨訪為(92.67±3.23)分,Tegner評分術前為(3.33±0.89)分、末次隨訪為(5.33±0.78)分,Kujala主觀評分術前為(53.67±3.23)分、末次隨訪為(91.50±2.68)分,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t=16.248、32.176、89.350,P值均<0.01).結論 對于不伴有骨性畸形的復發性髕骨脫位的患者,自體半腱肌肌腱雙束解剖重建MPFL,是一種安全、有效、可靠的治療方法,能夠獲得滿意的臨床效果.
-
小兒復雜性先天性脊柱側凸二例分期手術的療效分析
目的 探討分期手術治療小兒復雜性先天性脊柱側凸的可行性及臨床療效.方法 回顧性分析2006年7月和2013年1月山西醫科大學第二醫院骨科手術治療的2例小兒復雜性先天性脊柱側凸患者的臨床資料,其中男、女性各1例,年齡分別為6歲和9歲.均采用分階段手術治療,術后在脊柱X線正、側位片上,通過觀察患兒軀干冠狀面和矢狀面的平衡改善情況、冠狀面Cobb角的改善情況、肩部平衡的改善情況等,來評定治療效果.結果 患兒男一期手術后Cobb角從術前78°改善到術后40°,肩胛骨高度差縮小到6 cm;二期手術后Cobb角改善到16°,肩胛骨高度差縮小到5 cm,術后6年Cobb角改善到10°;三期肩胛骨下移術后雙側肩胛骨高度差縮小到2 cm;術后8年Cobb角改善到10°,雙側肩胛骨高度差縮小到1 cm.患兒女一期手術主胸彎Cobb角從術前53°改善到術后11°、腰彎Cobb角改善到21°,冠狀面和矢狀面均平衡,術后1年腰彎Cobb角增大到30°、冠狀面出現失衡、C7鉛垂線(C7 PL)至骶骨中垂線(CSVL)距離為8 cm;二期術后半年腰彎Cobb角改善到3°、C7 PL至CSVL距離改善為4 cm,術后1年腰彎Cobb角進一步改善到1°、C7 PL至CSVL距離改善到3 cm.2例均無手術并發癥發生.結論 分期手術治療復雜性小兒先天性脊柱側凸可操作性強、風險小、臨床療效好.
-
鼻內鏡下應用鼻內自體材料治療腦脊液鼻漏的臨床效果觀察
目的 探討鼻內鏡下應用鼻內自體材料治療腦脊液鼻漏的效果和安全性.方法 回顧性研究.納入蚌埠醫學院第一附屬醫院耳鼻咽喉頭頸外科2014年1月—2017年12月收治的10例腦脊液鼻漏患者,其中男7例、女3例,年齡23~52(41.6±12.5)歲.缺損部位位于篩竇頂壁4例、篩板3例,位于額竇頂、蝶竇頂、額隱窩各1例.顱底骨質缺損周徑小于10 mm者6例、10~20 mm者4例.通過詳細的術前檢查初步判斷顱底缺損部位,按照不同部位顱底缺損的大小及腦脊液鼻漏的嚴重程度,采用鼻內鏡下不同的鼻內自體材料重建鼻顱底缺損,其中6例應用自體鼻中隔黏軟骨膜-軟骨瓣,4例應用自體中鼻甲黏膜瓣.術后定期行神經系統檢查,腦脊液生化檢查糖定量,隨訪觀察有無復發.結果 本組10例患者手術時間1~2.5 h,術中出血20~50 mL,住院時間7~14 d.術后患者生命體征平穩,神經系統病理征均陰性,腦脊液生化檢查糖定量均低于1.7 mmol/L,術前頭痛癥狀消失.出院前鼻內鏡檢查術區,無一例修補材料壞死、脫落.出院后6個月隨訪,均無腦脊液鼻漏復發.結論 鼻內鏡下利用鼻內自體材料重建鼻顱底缺損治療腦脊液鼻漏安全、可行,術中取材方便、創傷小、手術成功率高、術后復發率低,值得臨床推廣應用.
-
鞍區病變3D打印模型的臨床應用觀察
目的 探討根據薄層增強掃描數據制作的鞍區占位性病變3D打印模型在術前制訂手術計劃和術中指導手術操作中的應用價值.方法 采用前瞻性研究方法,納入2015年3月—2017年6月解放軍福州總醫院神經外科15例鞍區病變患者,其中男6例、女9例,年齡40~75歲;垂體腺瘤13例,鞍結節腦膜瘤和頸內動脈床突上段動脈瘤各1例.將CTA、MRI薄層掃描數據輸入Mimic軟件,建立數字模型,通過3D打印機制作模型.在3D打印模型上分析病變與周圍結構的解剖關系、模擬建立手術入路并進行模擬手術操作,確定手術方案.臨床采用經單側鼻孔-蝶竇入路顯微手術切除垂體腺瘤13例、開顱手術切除鞍結節腦膜瘤1例、開顱手術夾閉左側頸內動脈床突上段大型動脈瘤1例,并在手術中進一步參考和驗證模型的模擬結果.結果 3D打印模型上,13例垂體腺瘤在經鼻蝶入路視角下,可清晰顯示鞍底隆突的形態、蝶竇的大小、氣化分型、蝶竇分隔情況和蝶竇后壁形態,還可觀察側壁的骨性隆突;根據影像和3D模型觀察結果進行適當地鞍底開窗,外側緣不累及頸內動脈,上緣達到前海綿間竇,下方顯露充分.1例鞍結節腦膜瘤及1例動脈瘤患者病變均與前床突關系密切,術中所見與3D打印模型所見一致.15例患者臨床手術均順利完成,術中、術后無血管及重要腦組織結構損傷、腦脊液漏、感染等并發癥發生.結論 3D打印模型可清晰顯示鞍區病變與周圍骨質、血管的關系,為術前手術方案設計提供了良好、直觀的立體解剖結構觀察,并可用于模擬手術操作,進而提高手術安全性和成功率.
-
腹腔鏡肝切除術在復發性肝癌治療中的應用
目的 探討腹腔鏡肝切除術應用于復發性肝癌治療的安全性及臨床效果.方法 回顧性分析2015年1月—2017年12月在海南省人民醫院肝膽胰外科行腹腔鏡肝切除術治療的17例復發性肝癌患者的臨床資料.其中男13例、女4例,年齡37~79(51.3±7.6)歲,復發時間3~39(15.3±6.8)個月,既往均明確診斷肝癌,復發病灶直徑1.3~3.5(2.5±0.6)cm,位于原發灶Cantile線對側12例、同側3例、雙側2例.觀察并詳細記錄每例患者的手術時間、術中出血、術后引流量、術后拔除引流管時間、術后肛門排氣時間、住院時間等手術相關指標,以及術后并發癥、腫瘤復發情況.結果 17例患者手術均順利完成,手術時間40~360(130±40)min,術中出血50~800(165±45)mL,術后引流量為35~160(70±20)mL/d,術后拔除引流管時間2~5 d,術后肛門排氣時間2~4(2.4±0.6)d,住院時間3~14(7.5±1.7)d,術后均未發生大出血、膽漏、氣體栓塞等嚴重并發癥.所有病例隨訪6~24個月,肝內復發4例,其中術后3個月復發l例、術后8個月復發2例、術后14個月復發1例,其余均未見局部復發及腹壁穿刺孔種植性轉移等.全組無死亡病例.結論 腹腔鏡肝切除術創傷小、恢復快、短期隨訪效果良好,用于復發性肝癌的治療是可行的;但應謹慎選擇,嚴格把握適應證.
-
三維可視化評估技術在肝臟尾狀葉腫瘤手術治療中的應用
目的 探討肝臟三維可視化評估技術在精準肝切除手術術前規劃中的應用價值.方法 回顧性分析2015年4月—2016年12月東方肝膽外科醫院肝外三科采用精準肝切除手術治療的75例尾狀葉肝腫瘤患者的臨床資料,其中男55例、女20例,年齡30~66歲,均采用肝臟三維可視化技術進行術前規劃,并應用術前三維重建模型模擬肝臟尾狀葉腫瘤切除手術.對比術前規劃與術中操作,計算全肝體積、模擬切除肝體積、剩余功能性肝體積,統計全組患者手術方式、手術時間、肝血流阻斷時間、術中出血量、術中輸血量等,并統計術后并發癥.結果 模擬切除肝體積263.89 mL(33.76,1650.85),剩余功能性肝體積1189.67 mL(529.79,1859.72).行單獨尾狀葉腫瘤切除27例,左半肝+尾狀葉切除6例,部分右肝(Ⅵ、Ⅶ段)+尾狀葉切除14例,右半肝+尾狀葉切除20例,中肝葉(Ⅳ、Ⅴ、Ⅷ段)+尾狀葉切除8例.75例患者均完整切除腫瘤,第一肝門阻斷時間數25(0,62)min,出血量300(100,3600)mL,手術時間198(116,388)min,輸血11例,輸血量600(200,3000)mL.患者術中均未發生大出血、空氣栓塞.術后發生并發癥29例,其中Ⅰ類并發癥1例,經剖腹探查止血后順利恢復,余患者均順利出院.術后隨訪有1例患者因消化道出血死亡.結論 采用肝臟三維可視化評估技術進行術前精準規劃,可使術者更準確地掌握切除范圍,規避主要血管,控制術中出血,以及維持術后肝功能.
-
經骶2骶髂螺釘與髂骨螺釘在成人脊柱骨盆固定中應用價值的Meta分析
目的 采用Meta分析比較經骶2骶髂螺釘(S2AI)固定技術與髂骨螺釘(IS)固定技術在成人脊柱骨盆固定中的臨床療效,為臨床固定方式的選擇提供依據.方法 在中國知網數據庫、萬方數據庫、PuMmed數據庫、Cochrane數據庫及OVID數據庫,以"脊柱骨盆""髂骨(螺)釘""骶髂(螺)釘"和"spinal pelvis""iliac screw(s)""sacroiliac screw(s)"為關鍵詞檢索建庫至2017年12月有關IS固定技術、S2AI固定技術用于后路脊柱骨盆固定臨床效果對比研究的中英文文獻,按照Jadad質量評分評價文獻質量,并提取相關數據,應用Revman 5.3統計學軟件對術中出血量、手術時間、術后VAS、住院時間、術后感染率等進行Meta分析.結果 納入5項研究310例患者,其中高質量文獻3篇,中等質量文獻2篇.Meta分析顯示:對于成人脊柱骨盆固定,S2AI固定技術手術時間(SMD=0.40,95%CI 0.08~0.73,P=0.02)、術后感染率(RR=6.15,95%CI 2.83~13.35,P<0.01)及內固定失敗率(RR=4.09,95%CI 1.72~9.73,P=0.001)均低于IS固定技術,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而住院時間(WMD=1.07,95%CI-0.60~2.75,P=0.21)、術中出血量(SMD=0.29,95%CI-0.03~0.62,P=0.08)及術后VAS(WMD=0.13,95%CI,-0.62~0.88;P=0.73)兩種固定技術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結論 S2AI固定技術與IS固定技術應用于成人脊柱骨盆固定,均能夠取得滿意的臨床效果,但S2AI固定技術手術時間、術后感染率及內固定失敗率更低,有更大的優勢.
-
長鏈非編碼RNA及其在下咽鱗狀細胞癌發生發展中的作用機制
目的 總結長鏈非編碼RNA(LncRNA)在腫瘤發生、發展中的調控機制,以及LncRNA在下咽鱗狀細胞癌(HSCC)發生、發展中的作用.方法 在中國知網、萬方數據、PubMed、谷歌學術、EMBASE等數據庫上,以"長鏈非編碼RNA,下咽癌/下咽鱗狀細胞癌""β-連環蛋白,下咽癌/下咽鱗狀細胞癌""LncRNA,tumor""LncRNA,Hypopharyngeal carcinoma/HSCC""Wnt/β-catenin,EMT""Wnt/β-catenin or/and EMT,Hypopharyngeal carcinoma/HSCC"等為關鍵詞,檢索2000年1月—2018年5月國內外針對LncRNA及其在HSCC發生發展中作用機制進行研究的有關文獻資料,共檢索到文獻3297篇,最終納入44篇文獻,其中中文文獻2篇、英文文獻42篇.總結LncRNA對腫瘤調控機制的研究進展,并對LncRNA和Wnt通路在HSCC發生發展中的作用機制進行重點分析.結果 LncRNA廣泛參與DNA損傷修復和細胞凋亡等生理或病理過程,在生物調節過程中扮演著重要角色;Wnt信號通路是重要的細胞信號轉導通路,在細胞的增殖、分化中發揮重要的作用.LncRNAs與mRNA結合促進了HSCC的發生發展,LncRNA通過Wnt信號通路促進HSCC的轉移及復發.結論 LncRNA與許多腫瘤等多種疾病的發生密切相關;HSCC的發生發展受LncRNA的調控,LncRNA通過Wnt信號通路在HSCC腫瘤細胞的生長、遷移、侵襲中發揮重要作用.
-
健康體檢成人基底動脈彎曲的磁共振血管成像影像解剖學特征
目的 探討健康成人基底動脈彎曲的MR血管成像(MRA)表現及其解剖因素.方法 回顧性研究.2015年3月—2016年5月,北京豐臺醫院健康體檢成人MRA檢出基底動脈彎曲160例,其中男99例、女61例,年齡30~65歲.在基于MRA重建的最大密度投影(MIP)圖像上觀察基底動脈及椎動脈顱內段的形態、走行.應用SPSS 16.0軟件,采用x2檢驗比較健康人群基底動脈彎曲在椎動脈優勢、椎動脈走行及匯合點變異間的分布差異性.結果 MRA檢出基底動脈彎曲160例中,104例(65.0%)基底動脈右側凸彎,56例(35.0%)基底動脈左側凸彎,基底動脈右側凸彎型占比多于左側凸彎型.104例基底動脈右側凸彎中84例(80.8%)為左優型椎動脈,56例基底動脈左側凸彎中23例(41.1%)為右優型椎動脈,不同基底動脈彎曲類型間左優型與右優型椎動脈占比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17).基底動脈右側凸彎不伴左側椎動脈優勢型20例中,雙側椎動脈匯合前走行不對稱者13例(65.0%)、對稱者7例(35.0%),雙側椎動脈匯合點偏左側8例(40.0%)、偏右2例(10.0%)、居中10例(50.0%);基底動脈左側凸彎不伴右側椎動脈優勢型33例中,椎動脈匯合前走行不對稱者23例(69.7%)、對稱者10例(30.3%),雙側椎動脈匯合點偏左側13例(39.4%)、偏右6例(18.2%)、居中14例(42.4%),兩組間雙側椎動脈走行及匯合點位置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值均>0.05).結論 基底動脈彎曲的健康成人多伴發椎動脈優勢變異;因其特殊的血流動力學特點,椎動脈優勢可能是引發基底動脈彎曲的解剖學因素之一.
-
腎嗜酸細胞腺瘤CT及MRI特征分析
目的 探討腎嗜酸細胞腺瘤(RO)CT及MRI的表現特點,為RO的臨床診斷提供參考.方法 回顧性分析2011年2月—2017年7月解放軍福州總醫院經術后病理檢查確診為RO的24例患者的臨床資料,其中男12例、女12例,年齡36~71(55.2±10.4)歲.患者術前行CT平掃及增強三期掃描,或行MRI平掃及增強掃描,觀察病灶的部位、大小、形態、邊界,壞死、囊變及星狀瘢痕,平掃及多期增強掃描病灶強化情況,以及有無腎周組織侵犯及淋巴結轉移.結果 24例患者中22例行CT檢查,5例行MRI檢查.共發現25個病灶,23例為單側單發,1例為雙側單發;9例位于右腎,16例位于左腎;病灶最大徑(3.4±1.2)cm.CT檢查22例23個病灶,平掃13例病灶呈等密度,2例可見鈣化,3例見囊狀低密度影,12例見星狀瘢痕;增強掃描均強化明顯,動態增強曲線呈"速升緩降"型.MRI檢查5例5個病灶,平掃5例T1 WI呈等、低信號,T2 WI呈混雜稍高信號,DWI呈混雜高信號;增強掃描1例見囊狀低密度影,1例見星狀瘢痕.所有病例腎周脂肪間隙清晰,腎靜脈及下腔靜脈內均未見瘤栓,腎門及腹主動脈旁均未見腫大淋巴結.結論 RO的CT及MRI表現具有一定的特征性,術前提高對RO的認識,可減少不必要的根治性腎切除術,具有重要的臨床應用價值.
-
子宮交叉捆綁術在剖宮產術難治性產后出血中的臨床應用
目的 探討子宮交叉捆綁術(CBS)治療剖宮產術難治性產后出血(iPPH)的療效和并發癥.方法 回顧性分析2013年1月—2017年12月湖北省中西醫結合醫院婦產科105例剖宮產術后iPPH患者的臨床資料.根據治療方法不同將其分為3組,其中28例行子宮交叉捆綁術治療(CBS組),47例行子宮前后壁縫線加壓B-lynch縫合術(BLS組),30例行子宮宮腔內Bakri球囊壓迫術(BBC組).觀察三組產婦產后出血量、輸血量、療效和并發癥等情況.結果 CBS、BLS和BBC三組術中出血量為(1571.8±197)mL、(1764.6±346)mL和(1952.4±207)mL,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F=21.028,P<0.01);CBS組產后出血量占總血容量比值高于BLS、BBC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F=116.520,P<0.01);CBS組的術后2 h和24 h出血量,以及輸血量均低于BLS、BBC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值均<0.01).CBS、BLS、BBC組治療方式產后止血有效率分別為100.0%(28/28)、95.7%(45/47)、73.3%(22/30),差異有統計學意義(Hc=14.533,P<0.01).CBS、BLS、BBC組并發癥總發生率為14.4%(4/28)、21.3%(10/47)、43.3%(13/30),差異有統計學意義(x2=7.998,P<0.05).CBS組術后1例腸粘連;BLS組2例腸粘連,1例腸穿孔;BBC組1例腸壞死.抗感染、引流及換藥等對癥治療痊愈出院.隨訪102例,失訪3例,隨訪3~67個月,平均33.5個月.全部病例除BLS組1例因術后再出血,行子宮切除術外,其余病例未發生再出血.結論 與傳統的BLS和BBC手術相比,CBS手術具有良好的止血效果.CBS術后并發癥低發生率低于BLS和BBC.
-
口腔全景片聯合錐形束CT在上頜前部埋伏多生牙手術中的應用
目的 探討口腔全景片聯合錐形束CT(CBCT)在上頜前部埋伏多生牙診斷及定位中的協同作用及其應用價值.方法 收集蚌埠醫學院第一附屬醫院口腔科2014年7月—2017年2月收治的51例上頜前牙區埋伏多生牙患者臨床資料進行回顧性分析,其中男30例、女21例,年齡2~18歲.患者均行口腔全景片檢查發現埋伏多生牙,再行CBCT定位多生牙;根據口腔全景片及CBCT制定手術方案,并按照預定方案實施多生牙拔除術.以手術為金標準,評價口腔全景片聯合CBCT對多生牙診斷及定位的準確率.結果 本組51例患兒術前口腔全景片聯合CBCT對多生牙檢出數目以及定位均與術中所見完全一致,準確率為100%.其中42例多生牙位于腭側者采用腭側入路手術切口,8例位于唇側者采用唇側入路手術切口,1例位于頜骨中央者采用唇腭側聯合入路手術切口,51例均順利拔除多生牙.患者術后傷口均達到一期愈合.隨訪1~3個月,局部傷口瘢痕均較輕,并軟化.結論 口腔全景片能幫助發現埋伏多生牙,CBCT能清晰顯示埋伏多生牙的位置及其與鄰牙的關系;根據口腔全景片及CBCT制定精準手術方案,減少手術創傷,推薦臨床推廣應用.
-
3D打印技術在顱底腫瘤顯微切除術中的臨床應用
目的 探討3D打印技術在顱底腫瘤治療過程中的臨床應用價值.方法 回顧性研究.選取2016年6月—2018年7月蚌埠醫學院第一附屬醫院神經外科顱底腫瘤患者3例為研究對象,導入患者術前CTA與MR薄層掃描所獲得的原始數據,制作顱底腫瘤3D打印模型;在模型上觀察腫瘤與顱底及周邊血管、神經的關系,與患者家屬進行充分有效地病情交流,制定手術計劃及模擬手術入路,進而按術前制定的手術計劃行顱底腫瘤顯微切除術;術后行頭顱CT及MR檢查驗證手術療效.結果 本組3例均順利構建出三維可視化復合虛擬模型,進而打印出1:1實體模型.實際手術操作順利,術中避免損傷相應重要的神經組織及血管,2例前顱底腦膜瘤達到SimpsonⅡ級切除,1例聽神經瘤鏡下全切.患者術后無明顯新增神經功能障礙.結論 3D打印技術在顱底腫瘤治療時可以幫助術前制定手術計劃,利于術前和患者家屬的交流,指導術中的顯微操作,減少對重要的神經功能區與血管結構的損傷,有一定的臨床應用價值.
-
頻繁發生腦膜炎的共同腔畸形一例
患兒男,9歲,2012年秋季,無明顯誘因下發熱、頭痛、嘔吐、嗜睡,就診于當地醫院. 腦脊液生化檢查顯示白細胞和蛋白升高,未做聽力學檢查和顳骨CT檢查;診斷為"顱內感染",給予抗感染治療,病情好轉出院.
-
負壓抽吸術治療右肩關節透析相關性淀粉樣變巨大囊腫一例
患者男,27歲,全身多處皮下腫塊伴右肩疼痛1年,慢性腎炎21年,尿毒癥5年,行血液透析4年,1年前出現右肩關節、雙側肘關節、右足背腫塊,并逐漸增大伴疼痛.
-
乳房手術后梭形細胞結節一例
患者女,50歲,已婚. 2012年6月24日因"左乳交界性葉狀腫瘤術后4 月余,復發1 月余"入住東陽市人民醫院.患者4個月前在東陽市人民醫院接受左乳房腫塊區段切除手術治療,術中、術后病理檢查提示:(左乳)交界性葉狀腫瘤,上、下、內、外及基底切緣均陰性.
-
股骨近端假體周圍骨折鎖定加壓接骨板的設計
目的 探索適用于國人全髖關節置換術(THA)術后股骨近端假體周圍骨折(PPFF)內固定的鎖定加壓接骨板(LCP)的設計.方法 (1)回顧性分析2012年9月—2013年12月南京中醫藥大學附屬常州市中醫醫院骨科收治首次行THA治療的90例患者的影像學資料.在90例患者術后髖關節側位X線片上測量股骨假體近端1/2假體柄后邊緣與股骨后方外皮質、遠端1/2股骨假體柄前邊緣與股骨前方外皮質的最小和最大垂直距離.(2)選取20具股骨標本,測量股骨標本長度和周徑.將20具股骨標本植入股骨假體,建立股骨假體模型;對其中5具標本模型進行寶石能譜CT掃描和三維重建,測量股骨假體近端1/2假體柄后邊緣與后方股骨外皮質、遠端1/2假體柄前邊緣與前方股骨外皮質間垂直距離,測量股骨假體近端1/2和遠端1/2垂直距離>6 mm的股骨長度,測量股骨中段側方的弧度.(3)依據90例患者和5具股骨假體模型的測量數據設計并數字化定制LCP.采用定制LCP固定5具股骨假體模型,通過大體和影像學觀察LCP近段鎖定螺釘與假體的關系,調整可能與假體接觸的鎖定螺釘的角度;再采用調整后的LCP固定10具股骨假體模型,觀察LCP近段鎖定螺釘與假體的關系,確定LCP的設計方案.結果 (1)90例患者術后髖關節側位X線片測量結果:股骨假體近端1/2假體柄后邊緣與股骨后方外皮質的垂直距離,最小(11.26±3.58)mm,最大(17.97±6.94)mm;遠端1/2假體柄前邊緣與股骨前方外皮質之間的垂直距離,最小(9.18±2.32)mm,最大(14.22±3.10)mm.(2)20具股骨標本的股骨長度為(41.67±0.24)cm,周徑為(9.19±0.74)cm.股骨假體模型CT測量結果:假體近端1/2假體柄后邊緣與股骨后方外皮質的垂直距離為(12.36±3.24)mm;假體遠端1/2假體柄前邊緣和股骨前方外皮質的垂直距離為(8.14±1.21)mm.假體近、遠端1/2與股骨外皮質垂直距離>6 mm的股骨長度分別為(69.20±4.53)mm和(57.31±3.82)mm.(3)LCP設計方案:LCP與假體近端1/2對應的部分設計3枚向后內成一定角度的鎖定螺釘,對應3個鎖定孔,分布于LCP中軸線偏后,向后內方向;與假體遠端1/2對應的部分設計3枚向前內成一定角度的鎖定螺釘,對應的3個鎖定孔,分布于LCP中軸線偏前,向前內方向.采用設計、定制LCP固定股骨假體模型,LCP與股骨側方弧度一致,鎖定螺釘在股骨假體的后方或前方均實現雙層皮質固定,角度合適.結論 根據國人資料設計、定制LCP,在股骨假體模型上獲得有效的固定空間,為THA后PPFF的處理提供可行方案,但臨床應用效果有待進一步驗證.
-
不同月齡新西蘭兔橈骨扭轉力學特性的研究
目的 探討不同月齡新西蘭兔橈骨標本的扭轉力學特性,為制備兔橈骨骨缺損模型及評價骨組織工程材料提供生物力學參考依據.方法 15只雄性新西蘭兔按月齡分為3月齡組、6月齡組、9月齡組,每組5只.各組實驗動物經空氣栓塞處死,取其雙側橈骨標本,每組10側.標本置于模具內用聚甲基丙烯酸甲酯進行填充、包埋、固定后,將標本兩端裝于扭轉試驗機的夾頭內,以5°/min的速度對標本施加扭矩,直至標本破壞,測量各組最大扭矩、最大扭轉角度、最大扭轉切應力值,同時觀察橈骨斷口形貌.結果 3月齡組兔橈骨標本的最大扭矩、最大扭轉角度和最大扭轉切應力分別為(292.23±41.71)Nmm、18.93° ±2.67°、(10.67±0.79)MPa;6月齡組分別為(741.92±66.65)Nmm、11.95° ±4.02°、(17.85±1.33)MPa;9月齡組分別為(747.77±65.96)Nmm、10.19° ±3.16°、(18.10±1.25)MPa.其中,3月齡組兔橈骨標本的最大扭矩、最大扭轉切應力均明顯小于6月齡組和9月齡組,而最大扭轉角度明顯大于6月齡組和9月齡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值均<0.01);6月齡組和9月齡組比較,最大扭矩、最大扭轉角度、最大扭轉切應力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值均>0.05).3月齡組5側橈骨標本斷口為螺旋狀,1側僅出現裂紋,其余4側表現為青枝骨折;而6月齡組和9月齡組橈骨標本斷口均為螺旋狀.結論 不同月齡新西蘭兔橈骨的扭轉力學特性存在差異,當月齡增加到6個月以后,其扭轉力學特性趨于穩定.
-
硫酸寡糖復合物對人結腸癌SW620細胞遷移與侵襲能力的影響
目的 探討硫酸寡糖復合物(PI-88)對結腸癌SW620細胞遷移與侵襲的影響及機制.方法 培養人結腸癌SW620細胞,分為對照組、溶媒組和藥物組;對照組細胞不做任何處理,藥物組細胞給予5μL的0.5 mol/L的PI-88,溶媒組給予細胞5μL的磷酸鹽緩沖液(PBS).各組細胞處理后繼續培養24 h,采用劃痕實驗檢測結腸癌SW620細胞遷移距離;Transwell小室檢測結腸癌SW620細胞遷移數量與侵襲數量;Western blot檢測結腸癌SW620細胞中乙酰肝素酶(HPA)、血管內皮生長因子(VEGF)、堿性成纖維細胞生長因子(bFGF)蛋白的表達.結果 劃痕實驗結果顯示,藥物組SW620細胞遷移距離(35.49±6.89)μm小于對照組(216.75±21.43)μm、溶媒組(227.52±17.72)μm,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值均<0.05).Transwell小室細胞遷移、侵襲實驗結果顯示,藥物組SW620細胞遷移數目(226±37)個和侵襲數目(89±11)個均少于對照組(875±93、321±28)個和溶媒組(843±116、331±43)個,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值均<0.05).Western blot實驗結果顯示,藥物組PHA、VEGF、bFGF蛋白相對表達量均明顯低于對照組和溶媒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值均<0.05).結論 PI-88具有抑制結腸癌SW620細胞遷移與侵襲的作用,其作用機制可能與PI-88抑制結腸癌SW620細胞HPA、VEGF、bFGF蛋白的表達有關.
-
微小RNA活性分析法篩選前列腺癌去勢抵抗轉化相關微小RNA的實驗研究
目的 探討微小RNA(miRNA)活性分析法篩選前列腺癌去勢抵抗轉化相關miRNA的效率.方法 應用miRNA活性分析法篩選出在前列腺癌去勢抵抗過程中潛在的發揮活性作用的miRNAs.培養人激素敏感型前列腺癌LNCAP細胞(對照組)及人去勢抵抗型前列腺癌C4-2細胞(C4-2組)、PC-3細胞(PC-3組)、DU-145細胞(DU-145組),提取各組細胞總RNA,采用實時熒光定量PCR(qPCR)檢測miRNAs,比較各組細胞miRNAs的表達情況.結果 應用miRNA活性分析法,依據篩選流程,共選出9個差異表達的miRNAs,分別為miR-1、miR-122、miR-218、miR-145、miR-155、miR-210、miR-197、miR-346、let-7b.采用qPCR檢測這9個miRNAs,結果顯示,7個miRNAs在兩種不同狀態下的前列腺癌細胞中存在差異表達;在不同去勢抵抗型前列腺癌細胞中,miR-210、miR-197、miR-346、miR-218均明顯高表達,而miR-122、miR-145、let-7b均明顯低表達.結論 采用miRNA活性分析法篩選前列腺癌去勢抵抗轉化相關miRNA,有著較高的準確性與可信度;其具體轉化過程還需進一步證實.
-
人體距骨顯微硬度的分布特征研究
目的 探討人體距骨顯微硬度的分布特征.方法 自河北醫科大學解剖教研室標本庫中,納入年齡>40歲、既往身體健康、無慢性病史的新鮮冰凍尸體標本3具,取其右側距骨.以距骨頸基底部為界將距骨分為距骨頭頸和距骨體兩部分,并將距骨頭頸部縱向平分為內、外兩部分,將距骨體分別沿橫向和縱向平分為前、后兩部分和內、外兩部分.用慢速鋸沿距骨長軸進行切割,將骨骼制成若干厚3 mm的骨組織切片,并用砂紙打磨.應用維氏方法測量骨切片骨皮質和骨松質不同區域的硬度值.采用50 g力加載50 s、維持12 s標準操作方法測定,同一區域選取5個有效值,全體有效值的平均值作為該部位的硬度值.結果 本研究共制備18個骨組織切片,測量180個位點.三具標本距骨總體骨硬度為(36.70±5.77)HV.距骨頭頸部硬度為(37.68±5.22)HV,距骨體硬度為(36.20±5.99)HV,兩者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t=1.624,P>0.05);距骨頭頸部內側硬度為(38.60±5.17)HV,略高于其外側的(36.76±5.19)HV,但差異無統計學意義(t=1.376,P>0.05).距骨體內側硬度為(37.78±5.23)HV,高于外側的(34.63±6.32)HV,差異有統計學意義(t=2.971,P<0.01);距骨體前、后兩部位硬度值分別為(36.38±5.50)HV和(36.03±6.49)HV,差異無統計學意義(t=0.375,P>0.05).結論 本研究首次報道應用維氏硬度方法分析人體距骨維氏硬度的分布規律:距骨頭頸部與體部硬度無明顯差異,距骨體內側骨硬度大于外側,是匹配內側的高應力的結果,符合人體正常生理功能.
-
人體跖骨顯微硬度的分布特征研究
目的 探討人體跖骨顯微硬度的分布特征.方法 選取年齡>40歲(性別不限)、既往身體健康、無慢性病史的新鮮冰凍成人尸體3具,來源于河北醫科大學解剖學教研室,取出全部右足,剔除軟組織.用高精慢速鋸于第1~5跖骨基底、跖骨干、跖骨頭3個節段,垂直于其長軸進行切割,將骨骼制成若干厚3 mm的試樣,并用砂紙打磨.應用維氏方法測量標本跖、背、內、外側不同區域的硬度值,在跖骨頭和跖骨基底標本測量松質骨的硬度值,在跖骨干標本測量皮質骨的硬度值.采用50 g力加載50 s、維持12 s標準操作方法測定,同一區域選取5個有效值,全體有效值的平均值作為該部位的硬度值.結果 選取45個骨骼區域,共制備45個骨組織試樣,測量900個位點.跖骨硬度分布規律基本保持一致,跖骨硬度為(36.35±7.43)HV,其中第三跖骨硬度最大為(38.95±9.01)HV;跖骨干硬度高于跖骨頭和跖骨基底,分別為(40.95±6.65)、(34.86±6.68)、(33.25±6.64)HV,差異有統計學意義(F=111.831,P<0.01),而跖骨跖側、背側、內側、外側的硬度分別為(36.11±7.05)、(36.32±7.49)、(36.69±7.79)、(36.28±7.42)HV,差異無統計學意義(F=0.246,P>0.05).結論 本研究首次報道了人體跖骨顯微維氏硬度的分布特征;了解不同部位間的骨顯微硬度差異,可幫助骨科醫師在該部位骨折內固定手術中,正確選擇鋼板放置的位置,置釘的密度和方向等,從而獲得更加合理的固定效果.本研究結果還可為未來設計硬度和彈性模量與人體生理特點更加接近的接骨板、螺釘、人工骨等奠定了理論基礎和數據支持.
年 | 期數 |
2018 | 01 02 03 04 05 06 |
2017 | 01 02 03 04 05 06 |
2016 | 01 02 03 04 05 06 |
2015 | 01 02 03 04 05 06 |
2014 | 01 02 03 04 05 06 |
2013 | 01 02 03 04 05 06 |
2012 | 01 02 03 04 05 06 |
2011 | 01 02 03 04 05 06 |
2010 | 01 02 03 04 05 06 |
2009 | 01 02 03 04 05 06 |
2008 | 01 02 03 04 05 06 |
2007 | 01 02 03 04 05 06 |
2006 | 01 02 03 04 05 06 |
2005 | 01 02 03 04 |
2004 | 01 02 03 04 |
2003 | 01 02 03 04 |
2002 | 01 03 04 |
2001 | 01 02 03 |
-
未知
-
未知
錄用情況: 已投修改后錄用投稿周期: 1個月內投稿后半個月返修,修改返回后,半個月左右的時間收到了錄用通知,速度還是很快的。編輯的態度很好,期間幫我解決了很多的問題,很感謝,希望期刊發展的越來越好。
-
未知
錄用情況:投稿周期:我的文章是有關臨床研究的,編輯工作認真負責,雖然稿件積壓的比較多,但是編輯可以及時的處理,工作十分敬業,有問必回,有時候很晚還會商討文章的細節,這種認真負責的態度都值得稱贊。
-
未知
錄用情況: 已投修改后錄用投稿周期: 1個月內我是8月中旬的時候投的稿件,十天左右返回審稿意見,修改上傳后,第二天了就被錄用了,前后一個月左右,效率還是很高的,大家有文章的話可以試著投稿。
-
未知
錄用情況: 已投修改后錄用投稿周期:我是于4月9日投的稿件,13號送外審,修改后25號被錄用,效率還是很高的,審稿專家和編輯都很認真負責,處理速度很快,很感謝他們指導我修改文章,讓我的文章有了質的提升。
-
未知
錄用情況: 已投修改后錄用投稿周期: 1個月內投稿半個月左右收到審稿意見,之后歷經三次的修改,然后被期刊錄用,花費了一個月的時間,審稿專家審稿認真,對文章有自己的見解,給出的意見很有參考價值,對文章修改幫助很大,大家有合適的文章可以嘗試投稿。
-
未知
錄用情況: 已投修改后錄用投稿周期: 1個月內審稿速度很快,投稿第二天內審就過了,之后交審稿費送外審,三周后返回外審結果,專家給出了很詳細中肯的審稿意見,歷經兩次修改被錄用,前后花費了一個月不到的時間,效率很高,值得稱贊。
投稿后十天就收到了編輯的回信,說是初審通過了,之后經歷了兩次的修改,然后就被收錄了,說是在近幾期上發表,效率很快,推薦大家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