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華病理學雜志
Chinese Journal of Pathology ???????
- 主管單位: 中國科學技術協會
- 主辦單位: 中華醫學會
- 影響因子: 1.00
- 審稿時間: 1-3個月
- 國際刊號: 0529-5807
- 國內刊號: 11-2151/R
1955年4月創刊,中華醫學會主辦。本刊是基礎性和高科技的國家級重點學術期刊、核心期刊。以廣大病理醫師、臨床醫師和相關研究人員為主要讀者和服務對象,全面反映我國人體和實驗病理學領域中領先的科研成果和臨床病理診斷經驗、相關的基礎理論研究和世界前沿科技信息,是我國病理學工作者的首選期刊。本刊圖文并茂,欄目豐富,富有特色,欄目設置:述評、專家論壇、論著、研究簡報、講座、綜述、技術交流、新技術與病理診斷、讀片討論、專題討論、學術動態、病例報告、消息、讀者?作者?編者等欄目。
1-3個月
1.文稿應具創新性、科學性、導向性、實用性。
2.來稿文字務求準確、精煉、通順、重點突出。論著類稿件一般不超過6 000字(包括摘要及圖、表和參考文獻),并附相應的中、英文摘要(包括英文題名、工作單位和漢語拼音書寫的作者姓名),英文摘要可略詳,摘要需包含主要研究的具體數據或陽性發現;講座、綜述、會議紀要、臨床病理(例)討論類文稿字數可視情況而定。
3.國家標準或行業規范,具體要求可參照《中華醫學會系列雜志編排規范》。
(1)醫學名詞:應使用全國科學技術名詞審定委員會公布的名詞。尚未通過審定的學科名詞,可選用最新版《醫學主題詞表(MeSH)》、《醫學主題詞注釋字順表》、《中醫藥主題詞表》中的主題詞。對沒有通用譯名的名詞術語于文內第一次出現時應注明原詞。中醫名詞術語按GB/T 16751.1/2/3—1997 《中醫臨床診療術語疾病部分/證候部分/治法部分》和GB/T 20348—2006《中醫基礎理論術語》執行,腧穴名稱與部位名詞術語按GB/T 12346—2006《腧穴名稱與定位》和GB/T 13734—2008《耳穴名稱與定位》執行。中西藥名以最新版本《中華人民共和國藥典》和《中國藥品通用名稱》(均由中國藥典委員會編寫)為準。確需使用商品名時應先注明其通用名稱。中藥應采用正名,藥典未收錄者應附注拉丁文名稱。
(2)統計學符號:按GB/T 3358.1—2009《統計學詞匯及符號》的有關規定,一律采用斜體排印。
(3)計量單位:執行GB 3100/3101/3102—1993《國際單位制及其應用/有關量、單位和符號的一般原則/(所有部分)量和單位》的有關規定,具體執行可參照中華醫學會雜志社編寫的《法定計量單位在醫學上的應用》第3版(人民軍醫出版社2001年出版)。
(4)文字:嚴格執行《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通用語言文字法(2000-10-31)》和新聞出版總署2010年12月24日發布的《關于進一步規范出版物文字使用的通知》,以及1992年新聞出版署、國家語言文字工作委員會發布的《出版物漢字使用管理規定》,以1986年10月國家語言文字工作委員會重新發布的《簡化字總表》和1988年3月國家語言文字工作委員會和新聞出版署發布的《現代漢語通用字表》為準。
(5)數字用法:執行GB/T 15835—2011《出版物上數字用法》。
(6)圖表:請將圖表集中附于文后,分別按其在正文中出現的先后次序連續編碼。每幅圖表應冠有圖(表)題。說明性的資料應置于圖(表)下方注釋中,并在注釋中標明圖表中使用的全部非公知公用的縮寫。本刊采用三橫線表(頂線、表頭線及底線),若有合計或統計學處理行(如t值、P值等),則在這行上面加一條分界橫線;要合理安排表的縱橫標目,并將數據的含義表達清楚;表內數據要求同一指標的有效位數一致。圖不宜過大、過小,高寬比例約為5∶7。線條圖的類型應與資料性質匹配,并使數軸上刻度值的標法符合數學原則。有關照片圖的要求:提供的照片必須是原始圖像,要清晰,對比度好,彩色圖像的色彩正常。數碼照片的圖像分辨率為300 dpi或以上,總像素要在300萬像素或以上,圖像文件最好用JPG格式或TIF格式。圖像的形態描述要規范,簡明扼要,但不能簡單到只寫“顯微鏡形態改變”之類。大體標本照片圖上應有縮放比例尺,顯微鏡照片應注明染色方法和圖像的放大倍數(數碼照片的放大率最好用比例尺來標注),圖中需標注必要的提示或特指符號(包括箭頭)。若刊用人像應遮蓋其能被辨認出系何人的部分。圖表中如有引自他刊者,應注明出處,附版權所有者同意使用該圖的書面簽名信,可用傳真件。
(7)參考文獻著錄格式:執行GB/T 7714—2005《文后參考文獻著錄規則》。采用順序編碼制著錄,依照其在文中出現的先后順序用阿拉伯數字標出,并將序號置于方括號中,排列于文后。內部刊物、未發表資料(不包括已被接受的待發表資料)、個人通信等一般不作為文獻引用,如有特殊情況確需引用時,可將其在正文相應處注明。日文漢字請按日文規定書寫,不應與我國漢字及簡化字混淆。同一文獻作者不超過3人全部著錄;超過3人只著錄前3人,后依文種加表示“,等”的文字。作者姓名一律姓氏在前、名字在后,外國人的名字采用首字母縮寫形式,縮寫名后不加縮寫點;不同作者姓名之間用“,”隔開,不用“和”、“and”等連詞。題名后請標注文獻類型標志。文獻類型和電子文獻載體標志代碼參照GB 3469—1983《文獻類型與文獻載體代碼》。外文期刊名稱用縮寫,可以采用國際醫學期刊編輯委員會推薦的NLM′s Citing Medicine(http://www.ncbi.nlm.nih.gov/books/NBK7256)中的格式。中文期刊用全名。文獻DOI號可著錄在該條文獻最后。舉例:
[1]鄭杰. 積極規范地開展腫瘤靶向病理診斷[J]. 中華病理學雜志,2013,42(1):1-3.
[2] Moch H, Blank PR, Dietel M, et al. Personalized cancer medicine and the future of pathology[J]. Virchows Arch, 2012, 460(1):3-8.
[3]丁華野,皋嵐湘.乳腺//劉彤華. 診斷病理學[M].3版.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13:639-725.
4.統計學方法:盡可能詳細描述,建議補充有關統計研究設計、資料的表達與描述、統計分析方法的選擇、統計結果的解釋和表達等具體要求。
5.醫學倫理問題及知情同意:須遵循醫學倫理基本原則。當論文的主體是以人為研究對象時,作者應說明其遵循的程序是否符合負責人體試驗的委員會(單位性的、地區性的或國家性的)所制訂的倫理學標準。提供該委員會的批準文件(批準文號著錄于論文中)及受試對象或其親屬的知情同意書。
6.投稿方式:中華醫學會系列雜志不接收紙質來稿,稿件需經中華醫學會遠程稿件處理系統(http://www.cma.org.cn/ywzx/index.html)或中華醫學會雜志社網站(http://www.medline.org.cn/)投送,注冊為作者后選擇中華病理學雜志,閱讀本刊稿約,下載并填寫《中華醫學會系列雜志論文投送介紹信及授權書》,連同紙版的稿件一份及圖片一并寄至本刊編輯部。寄至本雜志編輯部。來稿需經作者單位主管學術機構審核。如涉及保密問題,需附有關部門審查同意發表的證明。切勿一稿兩投。投稿時必須注明該文稿是否已在非公開發行的刊物上發表,或在學術會議交流過,或已用其他文種發表過(需征得首次刊登期刊的同意方可投稿),此三種情形不屬于一稿兩投。
7.作者應同時具備以下四項條件:(1)參與論文選題和設計,或參與資料分析與解釋;(2)起草或修改論文中關鍵性理論或其他主要內容;(3)能按編輯部的修改意見進行核修,對學術問題進行解答,并最終同意論文發表;(4)除了負責本人的研究貢獻外,同意對研究工作各方面的誠信問題負責。僅參與獲得資金或收集資料者不能列為作者,僅對科研小組進行一般管理也不宜列為作者。作者姓名在題名下按序排列,排序應在投稿前由全體作者共同討論確定,投稿后不應再作改動,確需改動時必須出示單位證明以及所有作者親筆簽名的署名無異議的書面證明。
中華病理學雜志影響因子
中華病理學雜志發文量
中華病理學雜志總被引頻次
熱門常見問題
-
中華病理學雜志官網?
以下是期刊雜志官網:http://www.epathology.org.cn,可以直接百度搜索到。
-
中華病理學雜志如何投稿?
這個期刊采用中華醫學會雜志社遠程稿件管理系統進行在線投稿,以下是投稿網址:http://cmaes.medline.org.cn/Login/Login.aspx。
-
中華病理學雜志刊號是什么?
《中華病理學雜志》的國內刊號為:11-2151/R,國際刊號為:0529-5807。
-
中華病理學雜志好投嗎?
投稿難度主要是由稿件的質量、稿件的新穎程度決定的,投稿前可以邀請本網站在線老師進行稿件評估,提升稿件的錄用率。
-
中華病理學雜志影響因子?
該期刊的2019年復合影響因子為0.934,綜合影響因子為0.870。
-
中華病理學雜志編輯部電話是什么?
以下是期刊的編輯部電話:010-5132 2311(覃明博)/2316(常秀青主任)/2312(王世賢)/2318(倪婧)。
-
中華病理學雜志審稿周期流程?
期刊實行以同行審稿為基礎的三審制,即:編輯初審、專家外審、編輯委員會終審,審稿周期在3個月左右。
-
中華病理學雜志投稿須知?
有關期刊的投稿要求可以查看期刊官網中的“稿約”欄目。
-
中華病理學雜志是核心期刊嗎?
《中華病理學雜志》是核心刊物,期刊被北大核心、CSCD核心收錄。
-
中華病理學雜志定稿會是什么意思?
定稿會是外審的最后一個步驟,是決定刊不刊用稿件的最后一步,也存在被拒稿的可能性。
-
免費論文評估服務
專業編輯團隊為您的文章進行評估,是否能達到期刊社的發表要求,并為您提出一系列的修改意見和指導。
-
學術期刊分析推薦服務
專業編輯團隊為您的文章進行評估,是否能達到期刊社的發表要求,并為您提出一系列的修改意見和指導。
-
免費論文評估服務
專業編輯團隊為您的文章進行評估,是否能達到期刊社的發表要求,并為您提出一系列的修改意見和指導。
-
刊物信息可查
推薦刊物均可到國家新聞出版總署網站查詢正刊
-
嚴格保密協議
可簽署保密協議 ,不透露任何用戶信息可跟蹤進程,全程協議
-
售后服務保障
1對1服務,7x24小時在線
-
企業信譽保障
11年經驗沉淀,實體公司運營
-
左肺下葉腺癌伴右肺中葉轉移性甲狀腺乳頭狀癌及右肺下葉錯構瘤一例
肺部是呼吸系統腫瘤常見的發病部位,包括原發性腫瘤和轉移性腫瘤,肺部比較常見的原發性惡性腫瘤主要包括腺癌、鱗狀細胞癌、神經內分泌腫瘤,良性腫瘤比較常見的就是硬化性血管瘤、錯構瘤等.而轉移性腫瘤可見于多個部位,診斷中根據病史及免疫組織化學可以診斷.該例雙肺既有原發性肺腺癌、原發性錯構瘤,同時還有轉移性甲狀腺乳頭狀癌,這樣的病例比較少見,特做一病例報告,對以后的診斷積累一定的經驗.
關鍵詞: -
漫性軟腦膜膠質神經元腫瘤一例
回顧性分析1例彌漫性軟腦膜膠質神經元腫瘤的臨床病理和分子遺傳學特征.女性患者,19歲.頭暈、視物模糊20 d.MRI示右側橋小腦區、第四腦室,及顱內、脊髓膜多發異常信號,強化明顯.組織學呈低級別膠質瘤特征.免疫組織化學示膠質神經元雙向分化.分子遺傳學提示染色體1p缺失,19q未缺失,KIAA1549-BRAF融合基因陽性.彌漫性軟腦膜膠質神經元腫瘤是2016年WHO分類新增加的一種罕見的混合性膠質神經元腫瘤,暫無明確分級,應注意與少突膠質細胞瘤、毛細胞型星形細胞瘤等相鑒別.
關鍵詞: -
深在囊性胃炎伴早期胃癌及杜氏病一例
分析1例66歲男性患者的胃癌根治術標本,術后病理診斷為:(1)胃黏膜腺體高級別上皮內瘤變,癌變,中分化腺癌形成;(2)深在性囊性胃炎;(3)杜氏病.提示不管是深在性囊性胃炎還是杜氏病,都需要對術后標本要進行細致、認真、全面的取材和分析,以明確有無早期胃癌的存在.同時,無論患者是否合并胃的惡性病變,都應采取積極的治療方式,如內鏡黏膜下剝離術、胃大部分切除術等,三者的發生及發展具有一定的相關性.
關鍵詞: -
Erdheim-Chester病合并朗格漢斯細胞組織細胞增生癥臨床病理學及分子學特征
目的 探討Erdheim-Chester病(ECD)合并朗格漢斯細胞組織細胞增生癥(LCH)的臨床病理學特征、免疫組織化學及BRAF V600E基因突變狀態.方法 收集北京協和醫院2015年2月至2018年9月診斷的4例ECD合并LCH進行組織形態學、免疫組織化學及BRAF V600E基因檢測,并隨訪及復習相關文獻.結果 男性2例,女性2例,發病年齡7~55歲(平均32.5歲).病理組織學:病變有兩種區域,一是病變細胞呈泡沫樣組織細胞樣,伴有纖維母細胞增生,可見散在分布的多核巨細胞,間質炎性細胞浸潤,二是組織細胞浸潤,可見核溝,間質見較多嗜酸性粒細胞浸潤.免疫表型:第二種區域細胞呈S-100蛋白、CD1a、CD207/Langerin、cyclin D1陽性;2種區域細胞共同陽性表達CD68、CD163、Braf.Ki-67陽性指數約為1%~10%.分子病理檢測:3例(3/4)檢測到BRAF V600E基因突變.結論 ECD合并LCH屬于罕見的組織細胞發生的腫瘤,具有一定的組織學特征.診斷主要依靠影像學、病理形態學、免疫組織化學標記及BRAF V600E基因檢測.
-
顱腦斜坡區具有軟骨黏液樣特征腫瘤八例臨床病理學分析
目的 探討顱腦斜坡區具有軟骨黏液樣特征腫瘤的組織學類型、臨床病理學特征.方法 回顧性收集并分析2011年10月至2018年6月河南省人民醫院診斷的斜坡區具有軟骨黏液樣特征腫瘤,復查相關臨床及病理資料,同時采用免疫組織化學法檢測相應腫瘤的免疫表型.結果 斜坡區具有軟骨黏液樣特征腫瘤共8例,男性4例,女性4例,年齡范圍20~48歲,脊索樣腦膜瘤1例,軟骨黏液樣纖維瘤1例,黏液樣軟骨肉瘤1例,馬弗西(Maffucci)綜合征患者軟骨瘤1例,軟骨樣脊索瘤4例.結論 斜坡區脊索瘤、脊索樣腦膜瘤、軟骨黏液樣纖維瘤、軟骨瘤、黏液樣軟骨肉瘤可具有軟骨黏液樣特征,其鑒別診斷主要依據形態學特征、免疫表型及臨床資料綜合分析.
-
肉芽腫性小葉性乳腺炎300例臨床病理學分析
目的 探討乳腺肉芽腫性小葉性乳腺炎的臨床病理學特征.方法 收集上海中醫藥大學附屬龍華醫院2015年1月至2017年11月病理診斷為肉芽腫性小葉性乳腺炎手術切除標本300例及患者資料.常規石蠟制片,HE染色,116例行革蘭染色.采用免疫組織化學EnVision法檢測CD3、CD20、CD68、IgG、IgG4、CD38、CD138的表達.結果 本組患者年齡23~47歲,中位年齡32歲.患者均為女性,96.7%(290/300)有哺乳史.病變發生于左乳143例,右乳138例,雙側乳腺19例.39.7%(119/300)患者血清泌乳素升高,37.0%(111/300)紅細胞沉降率升高,15.7%(47/300)合并下肢結節性紅斑或關節腫痛.組織學形態為以小葉為中心的化膿性肉芽腫性炎,可伴隨小葉內及小葉間導管擴張,合并導管擴張癥者16例.肉芽腫病變中中性粒細胞聚集帶外周CD3+淋巴細胞多于CD20+淋巴細胞.51.7%(60/116)病灶可見革蘭陽性桿菌.結論 肉芽腫性小葉性乳腺炎有其獨特的組織學特征,該病可能與棒狀桿菌感染有關,患者可伴隨血清泌乳素及紅細胞沉降率升高.發病年齡、部位及病史對其診斷及鑒別診斷有重要意義.
-
紐約食管鱗狀上皮癌抗原1在黏液樣脂肪肉瘤中的表達及病理診斷價值
目的 探討紐約食管鱗狀上皮癌抗原1(NY-ESO-1)在常見黏液樣軟組織腫瘤中的表達情況及其在黏液樣脂肪肉瘤中的鑒別診斷價值.方法 收集2010—2017年青島大學附屬醫院和青島市市立醫院存檔的黏液樣軟組織腫瘤石蠟標本43例,采用免疫組織化學EnVision法檢測NY-ESO-1的表達,熒光原位雜交(FISH)法檢測DDIT3基因狀態,逆轉錄聚合酶鏈反應(PCR)檢測NY-ESO-1 mRNA的表達.結果 組織病理學及FISH結果證實本組病例共有11例黏液樣脂肪肉瘤和32例其他類型的黏液樣腫瘤(包括7例高分化脂肪肉瘤、1例去分化脂肪肉瘤、3例脂肪瘤、2例脂肪母細胞瘤和19例非脂肪源性腫瘤).免疫組織化學結果顯示黏液樣脂肪肉瘤中NY-ESO-1陽性表達比例為11/11,陽性部位位于脂肪母細胞的細胞質和細胞核,在具有圓細胞分化的區域表達強度更高.32例其他類型腫瘤中,僅有1例高分化脂肪肉瘤表達NY-ESO-1.在7例(7/11)黏液樣脂肪肉瘤和1例(1/7)高分化脂肪肉瘤中檢測到NY-ESO-1 mRNA的表達.結論 NY-ESO-1在黏液樣脂肪肉瘤表達比例較高,可作為黏液樣脂肪肉瘤與其他黏液樣腫瘤的鑒別診斷標志物.
-
膠質母細胞瘤中表皮生長因子受體和MGMT的改變及其與預后的關系
目的 探討膠質母細胞瘤中表皮生長因子受體(EGFR)和MGMT的改變及其與預后的關系.方法 回顧性分析2009至2015年經首都醫科大學宣武醫院病理科診斷的161例幕上膠質母細胞瘤,運用全自動免疫組織化學染色檢測表皮生長因子受體(EGFR)蛋白表達和EGFRvⅢ突變,熒光原位雜交(FISH)檢測EGFR擴增;用焦磷酸測序法檢測MGMT啟動子甲基化情況.分析EGFR和MGMT的分子遺傳學改變及其與預后的關系.結果 161例患者中,男性85例(52.8%),女性76例(47.2%).患者平均年齡53歲,中位生存期13個月.膠質母細胞瘤整合分型為IDH突變型16例,IDH野生型134例,非特指型11例.EGFR蛋白高表達率為32.9%(53/161),EGFR擴增陽性率為37.5%(18/48),兩者一致率高達85.4%(Kappa=0.475,P<0.01),EGFR蛋白表達水平與EGFR擴增情況之間存在顯著相關性(P<0.01).免疫組織化學檢測到EGFRvⅢ突變型病例中12/12存在EGFR蛋白高表達,EGFRvⅢ野生型病例中27.5%(41/149)EGFR蛋白高表達,兩者無相關性.70.2%(106/151)的病例MGMT啟動子甲基化,EGFR和MGMT的分子遺傳學改變無相關性.生存分析結果:EGFR擴增情況、EGFR蛋白表達水平與預后無關;EGFRvⅢ突變型患者的無進展生存期短于野生型患者(P=0.014).MGMT啟動子甲基化病例比未甲基化病例的預后好(無進展生存期P=0.002,總生存期P=0.006),MGMT啟動子甲基化是總生存期的獨立預后因素(HR=0.269,95%CI:0.124~0.583,P=0.001).結論 在膠質母細胞瘤應用免疫組織化學檢測EGFR蛋白表達水平可以反映EGFR基因擴增情況,EGFRvⅢ突變型患者比野生型的預后差,MGMT啟動子甲基化與預后有關,是獨立的預后因素.
-
原發肺腺樣囊性癌59例臨床病理學特征及預后因素分析
目的 探討原發肺腺樣囊性癌的臨床病理特征,并對其預后及影響因素進行分析.方法 收集鄭州大學第一附屬醫院2011年8月至2017年12月診斷的原發肺腺樣囊性癌病例59例,進行常規HE染色和免疫組織化學染色,總結臨床病理特征,并進行隨訪,采用Kaplan-Meier法及Cox風險回歸模型進行生存相關的數據分析.并對15例進行表皮生長因子受體(EGFR)、KRAS及BRAF基因檢測.結果 原發肺腺樣囊性癌59例中,男25例,女34例,男女比例為1.0:1.4,年齡29~81歲,平均年齡55歲,腫瘤最大徑1.0~9.6 cm,平均2.8 cm.吸煙患者15例(25.4%),不吸煙患者44例(74.6%).腫瘤主要發生在氣管28例(47.5%),左主支氣管7例(11.9%),右主支氣管5例(8.5%).大體表現為氣管或者支氣管內灰白色結節狀腫物,顯微鏡下腫瘤細胞小而一致,排列呈管狀、篩狀或者實體狀.免疫組織化學染色顯示腫瘤表達CK7、S-100蛋白、Sox10、CD117、p63,2例病例甲狀腺轉錄因子1(TTF1)陽性,Ki-67陽性指數3%~40%.腫瘤分級Ⅰ級18例(30.5%),Ⅱ級26例(40.1%),Ⅲ級15例(25.4%).TNM分期Ⅰ期39例(66.1%),Ⅱ期7例(11.9%),Ⅲ期10例(16.9%),Ⅳ期3例(5.1%).治療方法包括單純手術治療23例(39.0%),手術輔助放療3例(5.1%),手術輔助化療9例(15.2%),單純化療24例(40.7%).EGFR、KRAS及BRAF基因均未檢測到突變.第1、3、5年的總體生存率分別為94.9%、86.4%及84.7%.預后分析顯示患者的年齡和腫瘤的大小對患者預后影響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 原發肺腺樣囊性癌患者多數為早期病變,預后較好,腫瘤的大小和患者的年齡是影響生存的獨立預后因素.
-
間變性淋巴瘤激酶陽性的Spitz腫瘤臨床病理學特征及預后
目的 探討間變性淋巴瘤激酶(ALK)陽性的Spitz腫瘤臨床病理學特征及預后.方法收集2016年10月至2017年12月間復旦大學附屬腫瘤醫院診斷的ALK陽性Spitz腫瘤病例13例,常規行HE染色和免疫組織化學染色檢測ALK蛋白表達,對7例行熒光原位雜交(FISH)檢測ALK相關融合基因,并進行隨訪.結果患者男性2例,女性11例,年齡4~47歲(平均年齡25歲).12例診斷為不典型Spitz腫瘤,1例診斷為Spitz痣.臨床上,多數患者表現為丘疹或結節,少數為扁平斑塊.組織學上,大多數病變以外生型構型為主(9/13),半數以上病例無明顯黑色素沉著,表皮內交界成分以黑色素細胞巢團狀分布為主,未見Kamino小體.腫瘤基底部構型主要以楔形(5/13)及平坦形為主(7/13).腫瘤細胞形態為上皮樣細胞與梭形細胞混合型8例,單一梭形細胞形態5例,所有病變細胞均呈叢狀和/或交叉束狀生長模式,3例存在小神經包繞.13例ALK免疫組織化學檢測均示腫瘤細胞胞質彌漫強陽性,其中7例行FISH檢測證實存在ALK融合基因.所有患者均獲隨訪,隨訪時間7~21個月(中位數為12個月),均未出現局部復發或淋巴結播散.結論伴有ALK融合基因的Spitz腫瘤具有其特殊的組織病理學特征,主要發生于Spitz痣及不典型Spitz腫瘤中,其臨床生物學行為可能較好.
-
非鼻咽部EB病毒相關性癌的臨床病理學特征及其與預后的關系
目的 探討非鼻咽部EB病毒(EBV)相關性癌的臨床病理學特征及其與預后的關系.方法 收集浙江省腫瘤醫院2006年1月1日至2018年5月1日期間120例發生在非鼻咽部的經原位雜交證實的EBV相關性癌患者的病理及臨床資料,對其進行形態學分型,并對相關數據進行生存分析、Cox多因素回歸分析.結果 男性60例,女性60例,男女比例為1:1,發病年齡24~89歲,中位年齡50歲.原發部位按發病率高低依次為大涎腺62例、肺26例、胃15例、其他少見部位(口腔、口咽、喉部、宮頸、肝臟)共17例.按間質淋巴細胞的多寡可以大致分為兩種組織學類型:Ⅰ型為間質富于淋巴細胞間質的"淋巴上皮樣癌(LELC)",Ⅱ型為間質缺乏淋巴細胞間質的上皮性癌.可以進行形態學分型的原發腫瘤樣本共98例,Ⅰ型43例,Ⅱ型55例;各部位Ⅰ型EBV相關性癌所占比例依次為:大涎腺57.4%(27/47)、肺20.8%(5/24)、胃(4/13),其他少見部位(7/14).114例患者具有完整的臨床治療信息及生存數據,按照WHO各系統TNM分期標準評價,早期(Ⅰ~Ⅱ)患者52例,進展期(Ⅲ~Ⅳ)患者62例;102例患者接受了手術,74例患者接受術前或術后的輔助化療,52例患者接受了局部放療.生存分析發現Ⅱ型患者預后較Ⅰ型預后差(P=0.0102),脈管瘤栓(P=0.0218)、神經累犯(P=0.0001)、進展期(P=0.0171)、淋巴結轉移(P=0.0050)、化療(P=0.0132)均為不良預后因素;女性患者生存率優于男性(P=0.0284).Cox多因素回歸分析發現,淋巴結轉移(95%CI:1.489~13.830,P=0.0076)和神經累犯(95%CI:1.228~6.544,P=0.0147)為獨立的預后不良因素.按部位分層后做Cox多因素回歸分析發現,放射治療是大涎腺EBV相關性癌的良好預后因素(95%CI:0.003~0.569,P=0.0168).結論 EBV相關性癌可分為間質富于淋巴細胞的Ⅰ型及間質缺乏淋巴細胞的Ⅱ型.Ⅱ型EBV相關性癌較Ⅰ型預后差.放射治療可以延長涎腺原發的EBV相關性癌患者的生存時間.
-
H3K27M突變型彌漫性中線膠質瘤30例臨床病理學特征和預后分析
目的 探討H3K27M突變型彌漫性中線膠質瘤(DMG)的臨床病理特征,并分析DMG患者預后相關因素.方法 收集廣東三九腦科醫院2016年10月至2018年5月確診的30例DMG,分析其臨床病理特點,根據年齡、發病部位和組織學分級等因素分層,結合患者治療和隨訪資料,分析不同因素對患者預后的影響.結果 30例DMG,男性21例,女性9例,平均診斷年齡26歲(5~53歲);丘腦發病14例,腦干發病12例(其中1例同時累及丘腦),鞍區、下丘腦、第四腦室各1例,多部位彌漫性中線病變2例.腫瘤組織學分級WHOⅠ級3例(10.0%),Ⅱ級10例(33.3%),Ⅲ級8例(26.7%),Ⅳ級9例(30.0%).WHOⅠ級患者年齡均>20歲,組織學呈現毛細胞星形細胞瘤樣特征.免疫組織化學檢測顯示所有病例IDH1均為陰性;28例彌漫表達H3K27M,2例僅個別瘤細胞表達;H3K27me3在21例表達缺失(21/21,100.0%);16例(57.1%,16/28)p53強陽性;8例(38.1%,8/21)ATRX表達缺失;Ki-67陽性指數5%~40%.8例(包括2例H3K27M個別細胞表達者)行基因檢測均顯示H3F3A基因發生K27M突變.6例(20.0%,6/30)在治療過程中發生顱內及脊髓播散.30例患者中位無進展生存期為9.5個月,中位總生存期34.0個月,平均無進展生存時間11.2個月,平均總生存時間24.3個月.兒童/青少年(≤20歲)與成人(>20歲)相比較,中位總生存期(8個月比34個月)均明顯縮短(P=0.013),中位無進展生存期(6個月比11個月),兩者差異無統計學意義.腫瘤位于腦干/丘腦與其他中線部位、WHO不同分級的無進展生存期和總生存期差異無統計學意義(均P>0.05).結論 DMG多見于兒童和青少年,男性多見,好發的中線部位是丘腦和腦干.組織學可表現為WHOⅠ~Ⅳ級樣腫瘤,毛細胞星形細胞瘤樣病變在成人更多見.腫瘤細胞表達H3K27M同時伴有H3K27me3表達缺失有助于診斷DMG.兒童/青少年患者預后明顯較成人差,組織學分級和腫瘤部位對預后的影響無統計學意義.
-
胃腸胰神經內分泌腫瘤診斷及預后指標研究進展
胃腸胰神經內分泌腫瘤(GEP-NET)是一類可發生于全身各系統的異質性腫瘤,隨著檢查技術的提高,其檢出率逐漸上升.GEP-NET生物學行為多樣,大部分具有惡性潛能.本文總結了近年來有關GEP-NET診斷及預后的研究進展,涉及發病機制、診斷手段以及預后相關指標.
關鍵詞: -
組織脫水過程中的脫脂方法
在病理常規處理中富含脂肪的組織經常會出現脫水、透明不佳,導致制片不全、質量較差、切片困難等現象.乙醇和二甲苯被認為在組織處理環節起到脫水及透明的作用,但在傳統流程中的實際效果往往不佳.我們通過把傳統脫水、透明流程中使用的無水乙醇、二甲苯液改為無水乙醇、二甲苯液等量混合液進行脫水、脫脂、透明,取得了令人滿意的效果.
關鍵詞: -
2019版中國乳腺癌HER2檢測指南更新解讀
自中國《乳腺癌HER2檢測指南(2014版)》頒布以來,關于乳腺癌的HER2臨床實踐及研究出現了不少新的進展.我國乳腺癌HER2檢測指南編寫組以2014版指南為基礎,結合相關領域的更新在本期發布了《乳腺癌HER2檢測指南(2019版)》,旨在提高乳腺癌HER2檢測和判讀的準確性,以更好地適用于臨床.本文擬對2019版指南更新的背景及重點更新內容做進一步的解讀和討論.
關鍵詞: -
指突狀樹突細胞肉瘤四例臨床病理學觀察
目的 探討指突狀樹突細胞肉瘤(IDCS)的臨床病理特點、免疫組織化學及BRAF V600E基因特征.方法 收集2012年6月至2018年12月福建省立醫院病理科診斷為IDCS的4例進行HE和免疫組織化學染色并行BRAF V600E基因、ALK基因檢測.結果 男1例,女3例,年齡52~68歲(平均60歲).鏡下瘤細胞呈旋渦狀、束狀排列,細胞梭形、卵圓形,核分裂象(2~6)個/10 HPF.免疫表型:瘤細胞S-100蛋白(4/4)、CD68(4/4)、CD163(4/4)、CD30(1/4)陽性.分子病理檢測未見BRAF V600E基因突變(0/2)、ALK基因分離信號(0/3).結論 IDCS屬于罕見的樹突細胞惡性腫瘤,診斷依賴于臨床病理、免疫表型,必要時電鏡輔助診斷.
關鍵詞: -
乳腺原發性黏液性囊腺癌臨床病理學分析
目的 探討乳腺原發性黏液性囊腺癌(mucinous cystadenocarcinoma,MCA)的臨床病理特征及鑒別診斷.方法 分析青島大學附屬醫院2018年3月收集的1例MCA的組織形態學及免疫表型資料.結果 乳腺腫物切面部分區域呈膠凍樣.鏡下見大小不等充滿黏液的囊腔,囊壁內襯富含黏液的柱狀細胞,單層或復層,或形成復雜分支的乳頭狀,不同區域細胞表現不同程度的異型性.腫瘤細胞細胞角蛋白(CK)7、GATA3陽性,CK20陰性,雌激素受體(ER)、孕激素受體(PR)、HER2均陰性.Ki-67陽性指數60%.大部分囊壁周圍肌上皮細胞p63及SMMHC陰性.結論 乳腺原發MCA是罕見腫瘤,其形態與卵巢、胰腺或胃腸道黏液性囊腺癌類似,診斷應首先排除轉移的可能.MCA具有高Ki-67陽性指數和三陰性免疫表型,但其預后良好.
關鍵詞: -
涎腺乳腺樣分泌性癌七例ETV6-NTRK3融合基因檢測分析
目的 比較逆轉錄聚合酶鏈反應(RT-PCR)與熒光原位雜交(FISH)兩種方法檢測涎腺乳腺樣分泌性癌(MASC)ETV6-NTRK3融合基因的陽性率.方法 收集十堰市太和醫院病理科2004—2017年診斷的MASC 7例,10例同期診斷的腺泡細胞癌作為對照.采用免疫組織化學檢測S-100蛋白、乳腺球蛋白、波形蛋白、DOG1、CD117、Ki-67、SOX10;MASC病例行RT-PCR及FISH檢測,對照組僅行RT-PCR檢測.結果 S-100蛋白、乳腺球蛋白、波形蛋白、DOG1四種標志物有助于區分典型MASC與腺泡細胞癌;7例MASC均至少有1種分子檢測結果陽性,5例ETV6分離探針陽性,6例RT-PCR檢測陽性;4例RT-PCR與FISH檢測均陽性.結論 FISH與RT-PCR在檢測MASC中ETV6-NTRK3融合基因時具有互補性,聯合檢測可提高檢出率.
關鍵詞: -
腎BRD4-NUT融合基因癌
目的 探討腎BRD4-NUT融合基因癌的臨床病理學特征.方法 對海軍軍醫大學長海醫院2016年11月收集的腎NUT癌1例進行臨床資料、組織學、免疫組織化學、基因檢測并進行隨訪,分析其臨床病理學特征.結果 鏡下NUT癌由分化差的瘤細胞呈片狀或巢狀排列,免疫組織化學表達CAM5.2、CK8/18呈胞質彌漫陽性,NUT呈細胞核彌漫強陽性.熒光原位雜交(FISH)檢測顯示NUT基因發生易位.基因檢測發現該患者BRD4和NUT基因發生融合.結論 原發于腎臟的NUT癌極為罕見,診斷時除了免疫組織化學及FISH或基因檢測證實外,還應排除其他部位NUT癌轉移.
關鍵詞: -
粵港澳病理聯盟暨中山大學附屬第一醫院病理學院成立
2019年1月12日,廣東省粵港澳合作促進會醫藥衛生大健康委員會病理聯盟成立大會在廣州召開.會議由中山大學附屬第一醫院病理科副主任彭挺生教授主持.參加本次大會的嘉賓和領導有海峽兩岸醫藥衛生交流協會王立基會長,廣東省粵港澳合作促進會林迪夫執行會長,中央駐香港特別行政區聯絡辦蔣立副處長、李海城主任科員,廣東省衛生健康委員會醫政醫管處鄧惠鴻處長,廣東省衛生健康委員會人事處周紫霄處長,廣東省衛生健康委員會交流合作處胡文華主任科員,中山大學附屬第一醫院文衛平副院長,廣東省粵港澳合作促進會醫藥衛生大健康委員會王國紅主任,香港中文大學醫學院研究助理院長/香港科協資深主席藍輝耀教授,廣東省醫師協會吳少林常務副會長,美國杜克大學病理系主任黃教悌教授,澳大利亞西澳大學副校長鄭銘豪教授,加拿大多倫多大學陳志德教授,廣東省醫學會病理學分會主任委員、中山大學附屬第一醫院病理科主任韓安家教授,以及多位粵港澳三地病理知名教授、病理界老前輩、聯盟單位代表等賓朋.
關鍵詞: -
肝母細胞瘤病理診斷專家共識
肝母細胞瘤是兒童最常見的肝臟惡性腫瘤,約占兒童肝臟原發性惡性腫瘤的近80%.準確的病理診斷、分型及臨床分期是制定肝母細胞瘤患兒治療方案及判斷預后的前提和基礎.為規范肝母細胞瘤的病理診斷,中華醫學會病理學分會兒科病理學組和福棠兒童醫學發展研究中心病理專業委員會聯合組成專家組,經過反復討論,對肝母細胞瘤的規范取材、組織學分類要點、免疫組織化學、鑒別診斷、報告方式等形成共識.
關鍵詞: -
乳腺癌HER2檢測指南(2019版)
近年來針對HER2陽性乳腺癌的抗HER2治療在臨床上取得了良好療效,新的抗HER2藥物也越來越多用于臨床.與此同時,HER2檢測中也出現了一些新進展和新問題.本指南以《乳腺癌HER2檢測指南(2014版)》為基礎,補充相關領域的更新,旨在提高HER2檢測的準確性和可重復性、更有效地評估乳腺癌患者的預后,并選擇適合抗HER2靶向治療的乳腺癌患者.
關鍵詞: -
解讀血管免疫母細胞性T細胞淋巴瘤
血管免疫母細胞性T細胞淋巴瘤(angioimmunoblastic T-cell lymphoma,AITL)是一種以T淋巴細胞異常增生伴高內皮靜脈及濾泡樹突細胞增生為特征的外周T細胞淋巴瘤亞型,相比于西方國家,我國發病率較高.AITL多與免疫功能異常有關,臨床表現復雜,具有獨特的病理形態特點,異質性較大,總體預后差.正確認識AITL的疾病本質、臨床病理特征和遺傳學最新研究進展至關重要.嘗試對我國AITL病例進行多中心回顧性研究,對積累AITL臨床與病理資料,尋找中國特色的AITL分級與分層管理方案具有重要的探索價值.
關鍵詞:
年 | 期數 |
2019 | 01 03 |
2018 |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
2017 |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
2016 |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
2015 |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
2014 |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
2013 |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
2012 |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
2011 |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
2010 |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
2009 |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
2008 |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
2007 |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
2006 |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
2005 |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
2004 | 01 02 03 04 05 06 |
2003 | 01 02 03 04 05 06 |
2002 | 01 02 03 04 05 06 |
2001 | 01 02 03 04 05 06 |
2000 | 01 02 03 04 05 06 |
1999 | 01 02 03 05 06 |
1998 | 01 02 03 04 05 06 |
-
未知
-
未知
錄用情況: 已投修改后錄用投稿周期: 2個月內投稿后一周返回小修,之后送外審,一個月返回大修,修改返回后三周對文字、格式進行修改,之后就被錄用了,歷時兩個月的時間,效率還是很高的。
-
未知
錄用情況: 已投修改后錄用投稿周期:投了一篇病理研究的文章,歷經兩次小修后錄用,個人覺得期刊對文章創新性要求比較高,審稿人給出的審稿意見還是很中肯的,對文章的修改有很大的幫助,編輯很負責,會及時的處理稿件,有問必回,有合適的文章大家可以投稿試試。
審稿專家很專業,提出的意見很中肯,修改后文章提升很多。我是2月21日投的稿件,3月4日審稿返回,修改后提交,4月18日被收錄,前后歷時兩個月的時間,效率還是很高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