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媒介生物學及控制雜志
Chinese Journal of Vector Biology and Control ????????????
- 主管單位: 中華人民共和國衛生部
- 主辦單位: 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
- 影響因子: 0.96
- 審稿時間: 3-6個月
- 國際刊號: 1003-8280
- 國內刊號: 13-1142/R
本刊是由中華人民共和國衛生部主管、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主辦的國家級殺蟲、滅鼠、防治病媒傳染病的專業期刊。是中華預防醫學會系列雜志之一,已連續3年被美國化學文摘(CA)收錄,是預防醫學、衛生學類核心期刊。
3-6個月
1 文稿 應具有科學性,實驗設計合理,論點明確,資料可靠,數據準確,文字精練,層次清楚,打印清晰。論著、綜述等文稿一般不超過5000字,短篇報道等一般在1000字左右。論文格式、字體、字號等請按投稿模板中的要求撰寫。
2 文題 力求簡明、醒目,反映出文章的主題。中文文題一般在20個漢字以內為宜。為使讀者一目了然,文題中原則上不使用拉丁文縮略詞,應使用中文名稱或其規范簡稱。最好不用副標題。
3 作者 作者姓名在文題下按參與工作的多少和對該論文承擔的責任之輕重依次排列。作者排序在來稿時即應確定,修稿或校對時不應再做變動。必須變動時,應提供第一作者單位的介紹信。作者單位名稱(應標注到科室)及郵政編碼腳注于同頁左下方。同時提供第一作者簡介,簡介內容包括:姓名,性別,民族(漢族除外),職稱,職務,學歷,學位和主攻研究方向等,以及Email信箱。
4 中、英文摘要 一般論著的中、英文為結構式摘要, 應該是從全文濃縮出來的精華, 包括目的、方法、結果與結論4部分, 約600字為宜。其中, “目的”及“結論”要明確, 與文章的“題目”三者提法應該一致;“方法”即實驗設計, 要求具體;“結果”指主要發現, 要有具體數據支持。采用第三人稱撰寫,不用“本文”、“本研究”等詞語。英文摘要應包括文題、作者姓名(漢語拼音)、單位名稱、所在城市名稱、郵政編碼和省份名稱。
5 關鍵詞 需標引3~8個關鍵詞。請盡量使用美國國立醫學圖書館編輯的最新版《Index Medicus》醫學主題詞表(MeSH)內所列的詞。每個英文關鍵詞第一個字母大寫,各詞匯之間用“;”隔開。
6 醫學名詞 應使用全國科學技術名詞審定委員會公布的名詞。暫未公布者仍以人民衛生出版社編輯的《英漢醫學詞匯》為準。
7 圖表 圖、表題目均須列出英文(中、英文對照格式)。表題置表的上方,表注置表的下方。一般使用三線表(即頂線、表頭線、底線),如遇有合計或統計學處理行(如t值,P值),可以加一條分界欄線。表內數據要求同一指標保留有效位數一致。表頭及表身均要簡單明了。表格一律插在文內相應位置。圖題置圖的下方,圖注置圖題之上。所有統計圖均需提供原始數據(Excel原圖),或將數據另頁附在文后,注明“某圖原始數據”字樣。照片圖要求有良好的清晰度和對比度。標本照片在圖內應有尺度標記,病理照片在注釋中注明染色方法和放大倍數,并標明上、下方向。
8 計量單位 執行GB 3100~3102-1993《量和單位》中有關量、單位和符號的規定及其書寫規則,具體執行可參照中華醫學會雜志社編寫的《法定計量單位在醫學上的應用》。注意單位名稱與單位符號不可混用,如:“ng·kg-1·天-1”應改為“ng·kg-1·d-1”;組合單位符號中表示相除的斜線多于一條時應采用負數冪的形式表示,如:“ng/kg/min”應采用“ng/(kg·min)”形式;組合單位中斜線和負數冪不可混用,如前例不宜采用ng/kg·min-1的形式。量的符號一律用斜體字,如體積的符號V應用斜體。具體可參照中華醫學會編輯出版的《法定計量單位在醫學上的應用》第3版(人民軍醫出版社2001年出版)。表示離心加速作用時,應以重力加速度(g)的倍數形式表達,例如: 600×g離心10 min;或者在給出離心機轉速的同時給出離心半徑,例如:離心半徑8 cm、12 000 r/min離心10 min。
9 數字 執行GB/T 15835-1995《關于出版物上數字用法的規定》。公歷世紀、年代、年、月、日、時刻和計數、計量均用阿拉伯數字。多位整數和小數的分節,從小數點起向左或向右每3位數字空半個阿拉伯數字(1/4個漢字)的間空,不用“,”分節法。恰好4位的整數可以不分節。但序數詞和年份、頁數、部隊番號、儀表型號、標準號不分節。百分數的范圍和偏差,前一個數的百分符號不能省略,如:“5%~95%”不要寫成“5~95%”,而百分數公差其中心值與公差用圓括號括起,其后寫“%”,如“(65±2)%”,不得寫作“65±2%”。附有長度單位的數值相乘,按下列方式書寫:“4 cm×3 cm×5 cm”,而不能寫成“4×3×5 cm3”。
10 統計學符號
11 縮略語 文題不使用,文中盡量少用,不超過4個漢字的名詞不宜使用。必須使用時于首次出現處先敘述其全稱,然后括號注出中文縮略語或英文全稱及其縮略語,后兩者間用“,”分開(如該縮略語已公知,也可不注出其英文全稱)??s略語不得轉行。
12 參考文獻 按GB 7714-2015《文后參考文獻著錄規則》采用順序編碼制著錄,依照其在文中出現的先后順序用阿拉伯數字加方括號標出。盡量避免引用摘要作為參考文獻。確需引用個人通訊時,可將通信者姓名和通信時間寫在括號內插入正文相應處,內部刊物及資料均不作文獻引用。參考文獻中的作者,1~3名全部列出,3名以上只列前3名,后加“,等”或“et al”。正文提及英文參考文獻時只寫出人名姓即可,兩位作者須同時列出姓。外文期刊名稱用縮寫,以《Index Medicus》中的格式為準;中文期刊用全名。每條參考文獻均須著錄起止頁。參考文獻必須由作者與其原文核對無誤。將參考文獻按引用先后順序(用阿拉伯數字標出)排列于文末。舉例:
[1] 劉起勇,孟鳳霞,魯亮,等.探索中國病媒生物可持續控制之路[J].中國媒介生物學及控制雜志,2006,17(4):261-264.
[2] 汪誠信,潘祖安.滅鼠概論[M]. 版本項(版次為第1版的不用標明)..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1983:188-192.
[3] Dhanda V, Mourya DT, Mishra AC, et al. Japanese encephalitis virus infection in mosquitoes reared from field collected immatures and in wild caught males[J]. Am J Trop Med Hyg,1989,41(6):732-736.
[4] 虞以新.中國重要蠓類的鑒別[A]//陸寶麟. 中國醫學動物鑒定手冊.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1982:17-41.
[5] 中華人民共和國衛生部,中國國家標準化管理委員會. GB/T 5750–2006 生活飲用水標準檢測方法[S]. 北京:中國標準出版社,2007.
[6] 王宇,楊維中. 2011年中國重點傳染病和病媒生物監測報告[R]. 北京: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 2012:280-301.
[7] 陶建人. 動接觸減振法及其應用[D]. 大連:大連理工大學,1988.
中國媒介生物學及控制雜志影響因子
中國媒介生物學及控制雜志發文量
中國媒介生物學及控制雜志總被引頻次
熱門常見問題
-
中國媒介生物學及控制雜志官網?
官網網址:http://www.bmsw.net.cn/CN/volumn/current.shtml
-
中國媒介生物學及控制雜志CN刊號?
國內刊號:13-1142/R
-
免費論文評估服務
專業編輯團隊為您的文章進行評估,是否能達到期刊社的發表要求,并為您提出一系列的修改意見和指導。
-
學術期刊分析推薦服務
專業編輯團隊為您的文章進行評估,是否能達到期刊社的發表要求,并為您提出一系列的修改意見和指導。
-
免費論文評估服務
專業編輯團隊為您的文章進行評估,是否能達到期刊社的發表要求,并為您提出一系列的修改意見和指導。
-
刊物信息可查
推薦刊物均可到國家新聞出版總署網站查詢正刊
-
嚴格保密協議
可簽署保密協議 ,不透露任何用戶信息可跟蹤進程,全程協議
-
售后服務保障
1對1服務,7x24小時在線
-
企業信譽保障
11年經驗沉淀,實體公司運營
-
應用TaqMan探針實時熒光定量PCR法調查北京市部分城郊區鼠傳病原體流行狀況
目的 調查北京市部分城郊區6種鼠傳病原體流行狀況.方法 將已報道的TaqMan探針實時熒光定量PCR(qPCR)檢測方法在本實驗室進行評估,制備質粒標準品和繪制標準曲線,依據重新評估的數據確定結果的檢測閾值.2017年1-6月應用夾夜法在北京市朝陽、懷柔、門頭溝和平谷4個地區捕獲嚙齒動物,采集組織樣品提取核酸,應用上述qPCR方法檢測病原體.結果 共捕獲嚙齒動物160只,其中褐家鼠59只、小家鼠69只、朝鮮姬鼠4只、北社鼠25只和鼩鼱3只.檢測動物脾組織結果顯示,除鼩鼱外其他嚙齒動物均分別感染莫氏立克次體(8.1%)、恙蟲病東方體(1.3%)、嗜吞噬細胞無形體(5.6%)、鉤端螺旋體(18.7%)和巴爾通體(5.0%);所有動物中均未檢測到土拉弗朗西斯菌.褐家鼠和小家鼠中存在鉤端螺旋體、嗜吞噬細胞無形體等多種病原體復合感染情況.結論 北京地區的嚙齒動物可攜帶多種常見、新發及再發傳染病病原體,應關注并加強該地區這些病原體動物宿主和傳播媒介的分布調查及相關傳染病的防制工作.
-
青海省海北藏族自治州鼠疫耶爾森菌病原學分析及流行病學意義
目的 探討青海省海北藏族自治州(海北州)鼠疫耶爾森菌(鼠疫菌)病原學特征及流行病學意義,為該地區的鼠疫防控提供科學依據.方法 對1956-2011年間青海省海北州祁連、門源、海晏、剛察4縣中分離的104株鼠疫菌進行生化糖醇類試驗、毒力因子檢測、毒力判定、質粒分析及細菌差異區段(DFR)分型等研究.結果 根據生化分型指標,104株菌株中有73株為青藏高原型,25株為祁連山型,6株與青海省鼠疫自然疫源地生態型不一致,所有菌株均攜帶分子質量為6×106、45×106、52×106的質粒,74.04%(77/104)的鼠疫菌含有4個毒力因子,98.51%(66/67)的鼠疫菌為強毒株.DFR分型有6個基因組型,其中8型有75株,44型20株,5型6株,6型、7型和11型各1株.結論 青海省海北州分離的鼠疫菌具備青藏高原鼠疫病原體特性,生態類型復雜,鼠疫菌毒力強,需加強該地區鼠疫的監測、防控和宣傳力度.
-
??谑?018年白紋伊蚊擊倒抗性基因型分布研究
目的 了解海南省??谑械歉餆崦浇榘准y伊蚊的擊倒抗性基因(kdr)在不同區域的基因型及其分布特點,并分析其抗藥性產生的影響因素,為白紋伊蚊化學防控提供依據.方法 2018年6-7月在??谑袞|、南、西、北、中5個方位,采集白紋伊蚊幼蟲及蛹,飼養至成蚊,經形態學方法鑒定后,用無水乙醇溶液浸泡,并于-20℃凍存備用.提取單只蚊蟲的DNA,PCR擴增神經細胞膜上電壓門控鈉離子通道(VGSC)基因部分片段,測序后分析kdr基因突變情況.結果 對??谑胁煌轿徊杉?4只白紋伊蚊的檢測結果 顯示,其kdr基因F1534位點存在突變.1534位點共有4種等位基因,即野生型TTC/F(113/60.11%),突變型TCC/S (66/35.11%)、TCG/S (1/0.53%)和TGC/C(8/4.26%);有6種基因型,分別為野生型純合子F/F(39/41.49%),野生/突變型雜合子F/S(33/35.11%)、F/C(2/2.13%),突變型純合子S/S(15/15.96%)、C/C(1/1.06%)和突變型雜合子S/C(4/4.26%).各種群之間基因型比例各不相同.結論 ??谑衚dr基因突變率較高,應進一步監測當地蚊蟲抗藥性,合理使用殺蟲劑.
-
利用規則集遺傳算法生態位模型預測禿病蚤蒙冀亞種適宜分布
目的 通過對氣候環境因素與禿病蚤蒙冀亞種空間分布的相關性研究,有效預測禿病蚤蒙冀亞種的適宜分布區,為動物間鼠疫防控提供科學依據.方法 2005-2014年鼠疫常規監測鼠體蚤和窩巢蚤調查禿病蚤蒙冀亞種信息,數據來源于中國疾病預防控制系統的子系統鼠疫防治管理信息系統,采用Logistic回歸篩選禿病蚤蒙冀亞種的氣候環境危險因素,利用規則集遺傳算法(GARP)生態位模型預測禿病蚤蒙冀亞種適宜分布區,利用受試者工作特征曲線(ROC曲線)驗證模型.結果 經過篩選有21個氣候環境因素納入模型,GARP模型ROC曲線下面積(AUC)為0.978,模型預測效果較好,禿病蚤蒙冀亞種適宜分布區位于內蒙古自治區中部、河北省張家口市西北部、陜西省榆林市西部、寧夏回族自治區北部、山西省北部和甘肅省東北部.結論 利用GARP生態位模型預測禿病蚤蒙冀亞種適宜分布區,得到較好的預測結果,結果準確可靠.
-
黑龍江及吉林省邊境口岸與境外全溝硬蜱線粒體細胞色素C氧化酶亞基Ⅰ基因序列的比較研究
目的 利用線粒體細胞色素C氧化酶亞基Ⅰ (COⅠ)基因對我國黑龍江省綏芬河、吉林省延邊口岸全溝硬蜱的COⅠ基因序列和國外全溝硬蜱COⅠ序列進行分析對比研究,為了解蜱媒病及其防控奠定基礎.方法 2013年6月至2016年8月從黑龍江省綏芬河口岸和吉林省延邊口岸共采集全溝硬蜱106只,選取31只樣本提取基因組DNA,采用PCR方法從蜱基因組中擴增COⅠ基因進行同源性分析,然后構建系統發生樹,并對2個地理種群的全溝硬蜱進行遺傳距離分析.結果 我國黑龍江省綏芬河口岸和吉林省延邊口岸的全溝硬蜱COⅠ基因序列與俄羅斯多個地區同源性為99%~100%,與哈薩克斯坦邊境口岸阿爾泰地區的全溝硬蜱COⅠ序列同源性也達到99%~100%;綏芬河口岸和延邊口岸全溝硬蜱的遺傳距離≤0.003.結論 我國綏芬河口岸和延邊口岸的全溝硬蜱與周邊鄰近國家的全溝硬蜱COⅠ基因序列高度一致,可能存在極高的基因交流或遷移.
-
廣東省2007-2017年白紋伊蚊種群密度調查研究
目的 通過統一、規范的監測方法,掌握廣東省白紋伊蚊種群密度及季節消長情況,為伊蚊媒介傳染病的預警預測提供科學依據.方法 2007-2017年,在廣東省采用布雷圖指數(BI)法、誘蚊誘卵器指數(MOI)和誘蚊燈法3種方法 對白紋伊蚊密度進行監測.結果 BI法監測伊蚊幼蚊密度,共調查9 506 102戶,BI均值為2.94;MOI法監測伊蚊成蚊密度,共布放有效誘蚊誘卵器1 428 078個,MOI均值為4.98;誘蚊燈法監測伊蚊成蚊密度,共布放有效誘蚊燈82 019盞,伊蚊平均密度為0.21只/(燈·夜).經方差分析和Bonferroni兩兩比較,BI法在不同環境的監測結果差異有統計學意義(F=69.158,P<0.01),MOI和誘蚊燈法在不同環境的監測結果差異無統計學意義(F=1.642,P=0.174;F=1.973,P=0.081).3種監測方法結果表明,夏、秋兩季的伊蚊密度高于冬、春兩季.結論 廣東省全年均有白紋伊蚊,不同年份、不同季節種群密度不同,應根據具體情況采取針對性的措施對其進行防控.監測方法在不同環境中的敏感度不同,應根據監測環境選擇.
-
雙層疊帳法與BG-trap誘捕器法在登革熱應急蚊媒監測中的捕蚊效果比較
目的 比較雙層疊帳法和BG-trap誘捕器法2種媒介伊蚊監測方法 在登革熱疫點的捕蚊效果,為科學開展監測提供參考.方法 2017年9-10月,選擇杭州市12個區(縣)的160個住宅區,包括核心區、警戒區及監控區,同時使用雙層疊帳法和BG-trap誘捕器法對居民區及其周圍環境進行媒介伊蚊應急監測,2種方法設置間隔100m以上,監測30 min,分別計算叮咬指數(只/h)和誘蚊指數(只/h).采用單因素方差分析對2種誘蚊方法在不同區域類型的應用進行統計學分析,應用配對樣本t檢驗對2種誘蚊方法進行比較分析.結果 雙層疊帳法和BG-trap誘捕器法均能捕獲白紋伊蚊,BG-trap誘捕器法捕獲白紋伊蚊903只,雙層疊帳法捕獲456只.BG-trap誘蚊器法在不同區域的捕獲率差異有統計學意義(F=9.951,P<0.05),核心區<警戒區<監控區;雙層疊帳法在不同區域的捕獲率不同,但差異無統計學意義(F=2.677,P=0.072).分別對核心區、警戒區和所有區域總和進行2種方法配對t檢驗,BG-trap誘蚊器法的捕獲率高于雙層疊帳法,2種方法捕獲白紋伊蚊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t=2.786、2.351、3.976,均P<0.05).結論 2種監測方法 均可用于媒介伊蚊監測,雙層疊帳法監測適合基層常規監測成蚊密度,而BG-trap誘蚊器法更加適合登革熱疫情等蚊媒傳染病的應急監測使用.
-
氣候因素對廣東省登革熱流行影響的非線性效應
目的 分析廣東省佛山、廣州、汕頭、深圳、珠海5個市的氣候因素、蚊蟲密度對登革熱流行的影響效應.方法 登革熱病例數據來源于國家法定傳染病報告系統,媒介伊蚊密度數據來源于登革熱媒介伊蚊監測系統,并采用廣義可加模型對2005-2015年登革熱和伊蚊密度監測數據進行分析.結果 發現登革熱的流行存在顯著的正向自我調節效應(F1.96,10.84=6 588.650,P<0.01),蚊蟲密度與登革熱之間存在顯著的非線性正效應(F2.98,10.84=21.810,P<0.01),蚊蟲密度顯著影響登革熱的流行.當月平均最高氣溫對登革熱流行存在顯著的非線性正效應(F1.91,10.84=215.570,P<0.01),登革熱的發生隨著溫度升高而升高.上月降雨天數對登革熱發生存在顯著的非線性效應(F2.99,10.84=101.590,P<0.01),當降雨天數<15d時,兩者之間顯現為正相關,登革熱的發生隨著降雨天數增加而升高,反之顯現為負相關.結論 溫度和降雨對廣東省登革熱的流行風險有調節作用,它們主要通過改變蚊蟲種群密度,影響種群變化,從而達到影響登革熱的流行和暴發,總體而言登革熱的發生隨氣候變化而明顯上升.
-
云南省大理市洱海周邊居民區蚊蟲種類組成及孳生習性調查
目的 掌握云南省大理市洱海周邊居民區蚊蟲種類組成及其重要媒介生態學習性特征,為當地制定蚊媒傳染病防控措施提供依據.方法 2016年9月至2017年8月,在大理市洱海周邊居民區采用誘蚊燈通宵捕蚊法采集成蚊,同時于雨季6-9月期間采用幼蟲捕撈法在不同孳生地捕撈蚊幼蟲,所獲成蚊和4齡蚊幼蟲進行形態學種類鑒定.結果 共捕獲3亞科11屬37種(亞種)29 667只成蚊及蚊幼蟲,其中成蚊2亞科7屬29種(亞種)20 069只,4齡蚊幼蟲3亞科10屬27種9 598條.三帶喙庫蚊為當地成蚊主要優勢種(16 997/20 069,84.68%),白紋伊蚊和騷擾阿蚊幼蟲分別占當地捕獲幼蟲總數的26.87%(2 579/9598)和20.14%(1 933/9598).三帶喙庫蚊和致倦庫蚊全年均有活動,9月為2種蚊蟲種群密度高峰,三帶喙庫蚊幼蟲主要孳生于稻田、溪流和水溝等,致倦庫蚊幼蟲主要孳生于花瓶、盆和罐的積水中;中華按蚊主要孳生于稻田、溪流和水溝,密度高峰為9月;白紋伊蚊主要孳生于廢舊輪胎、廢棄水井和居民景觀池中.結論 大理市洱海周邊居民區蚊蟲種類豐富,三帶喙庫蚊、中華按蚊和白紋伊蚊孳生環境豐富、種群數量高、分布廣,建議當地疾控部門加強重要疾病蚊蟲媒介監測.
-
長角血蜱野外種群對常用殺蟲劑相對敏感基線和診斷劑量研究
目的 建立長角血蜱野外種群對常用殺蟲劑的相對敏感基線和診斷劑量.方法 分別于2013年和2014年4-9月采集河南省王屋山區未接觸過任何殺蟲劑的長角血蜱野外種群.采用藥膜法測定長角血蜱成蜱對殺蟲劑的敏感性.采用DPS數據處理軟件進行機值分析,擬合毒力回歸方程,確定半數致死劑量、99%致死劑量,計算診斷劑量.結果 建立了對敵敵畏、雙硫磷、仲丁威、氯菊酯、溴氰菊酯和高效氯氰菊酯6種殺蟲劑的相對敏感基線,分別為y=1.549 9+ 1.359 4x、y=2.343 3+1.225 6x、y=-6.850 7+5.213 9x、y=0.866 1+ 1.571 1x、y=0.411 6+2.277 8x和y=2.551 8+1.018 9x;相應的診斷劑量分別為35.505 6、10.764 7、1.047 4、25.872 9、2.171 4和97.063 2 mg/L.結論 建立了長角血蜱野外種群對常用殺蟲劑的相對敏感基線和診斷劑量,可作為長角血蜱抗藥性監測的參考.
-
浙江省東陽市2例輸入性基孔肯雅熱病例的調查與處置
目的 了解輸入性基孔肯雅熱流行病學特點,明確病因,評價防控措施,為今后防控基孔肯雅熱提供經驗.方法 對2017年8月東陽市發生的從孟加拉國輸入的2例基孔肯雅熱病例進行流行病學個案調查,并采集病例血標本,用反轉錄-聚合酶鏈式反應方法 進行基孔肯雅熱病毒核酸檢測.結果 2例病例血標本經檢測為基孔肯雅熱病毒核酸陽性,發病前均有孟加拉國旅行史,確認為孟加拉國輸入性病例,經過對癥支持治療,2例病例均治愈.結論 通過對病例的隔離治療,疫點滅蚊、清理蚊蟲孳生地為主的綜合防控措施,該病未發生本地擴散流行,疫情得到有效控制.
-
遼寧省2017年5例輸入性卵形瘧疾的實驗室診斷
目的 實驗室鑒定和分析輸入性卵形瘧疾,比較不同實驗室檢測方法 的結果 并分析其基因型別,以避免卵形瘧疾的誤診與漏診.方法 分別采用吉氏染色鏡檢、瘧疾快速診斷試驗(RDT)和巢式多重PCR 3種方法 對遼寧省務工歸來的5例輸入性卵形瘧疾患者進行檢測,并比較檢測結果.對5例患者外周血中的瘧原蟲18S rRNA基因進行測序和同源性分析.結果 5例卵形瘧疾患者通過吉氏染色鏡檢均觀察到典型的卵形瘧原蟲形態,瘧疾RDT和PCR檢測結果均為陽性.對5例外周血中瘧原蟲的18S rRNA基因進行測序,獲得1條長度均為800bp的序列,通過GenBank比對,與已知卵形瘧疾18S rRNA同源性達到99%.結論 巢式PCR檢測、瘧疾RDT和瘧疾染色鏡檢的結果一致,均為卵形瘧原蟲,需及時加強瘧疾流行地區對瘧原蟲實驗室鏡檢的檢測能力水平,聯合分子生物學檢測技術可大大降低實驗室誤診和漏診.
-
沈陽市鼠攜帶漢坦病毒G2片段基因分型及序列特征分析
目的 了解沈陽市腎綜合征出血熱(HFRS)疫源地宿主動物攜帶漢坦病毒(HV)的基因型別及變異情況.方法 選取沈陽市HFRS高發地區,于2017年春、秋兩季分別在居民區和野外同時捕獲宿主動物(鼠),并采集鼠肺.采用間接免疫熒光試驗(IFA)篩選出HV抗原陽性的鼠肺,用RT-PCR從IFA篩選陽性的鼠肺中擴增G2基因片段.經瓊脂糖凝膠電泳進行基因分型,對擴增產物進行核苷酸序列測定,用DNAStar軟件進行同源性分析.結果 篩選出HFRS抗原陽性的鼠肺17份,對陽性鼠肺標本經RT-PCR檢測,10份標本擴增出目的片段,均為HV漢城型(SEO).擴增產物測序結果與國內毒株及部分國際標準株比較,10份SEO型HV之間核苷酸同源性高達99.3%~100%.與80-39株(韓國,1980)同源性最高,為95.6%~96.2%,推導氨基酸同源性為99.3%.結論 沈陽市HFRS鼠間疫情的HV基因型以SEO型為主,檢測出的鼠間HV G2基因片段之間高度同源,無明顯變異,遺傳物質相對穩定.
-
武漢市2017年重要病媒生物侵害現況調查研究
目的 調查2017年武漢市城區范圍內重要病媒生物侵害情況,為今后病媒生物防制和創建國家衛生城市工作提供科學依據.方法 于2017年6-9月對武漢市建成區范圍內29種不同類型單位(場所)的重要病媒生物侵害情況進行現場調查.鼠類調查采用鼠跡法,蚊類采用路徑法和幼蟲勺捕法,蠅類、蜚蠊采用目測法,防鼠設施和防蠅設施均采用目測法.結果 室內鼠密度的總體陽性率為10.1%;防鼠設施總體不合格率為17.2%,外環境鼠密度總體路徑指數為3.4.小型容器積水總體路徑指數為4.3,大中型水體總體采樣勺指數為5.8%,每陽性勺蚊幼蟲密度為5.5只/勺.室內成蠅總體陽性率為7.3%,防蠅設施總體不合格率為14.0%,蠅類孳生地總體陽性率為3.0%.室內蜚蠊成若蟲總體侵害率為4.1%,卵鞘總體查獲率為1.2%,蜚蠊跡總體陽性率為4.6%.結論 初步掌握了武漢市各類型單位(場所)重要病媒生物侵害情況,為今后有效開展病媒生物防制和鞏固國家衛生城市工作提供了本底資料.
-
江西省首起登革熱本地感染病例流行病學調查分析
目的 分析江西省首起登革熱本地感染病例流行病學特點,評價防控措施效果,為登革熱防控提供依據.方法 收集2017年9-10月江西省首起登革熱本地感染病例疫情資料并進行描述性分析,采集病例血清、白紋伊蚊幼蟲標本進行病毒核酸檢測,采集核心區健康人群血清標本檢測IgG抗體;布雷圖指數(BI)法和雙層疊帳法用于防蚊滅蚊效果評價.結果 3例登革熱確診病例均屬登革熱病毒2型,發病時間間隔17d,無外出旅行史.共檢測伊蚊幼蟲1 000余條,均為陰性,核心區健康人群登革熱病毒IgG陽性率為3.00%;核心區、警戒區范圍內采取殺滅成蚊、清除蚊媒孳生地后,BI由首次監測的22.43下降為0.98,核心區平均叮咬指數均控制在≤2只/(人·h).結論 該起疫情為江西省首起登革熱本地感染病例引起,采取措施后得到有效控制.
-
我國流行性乙型腦炎傳播媒介的研究進展
流行性乙型腦炎(乙腦)是一種由乙腦病毒引起的人獸共患病.自然界中能夠引起乙腦傳播和流行的媒介種類很多,我國僅蚊蟲就多達20余種,此外,蠓亦是不可忽視的重要媒介.該文報道了我國迄今發現的乙腦傳播媒介的種類及其傳播特點.
-
不同人群蚊媒防制知識健康教育相關研究進展
對不同人群開展蚊媒防制知識健康教育是防制蚊蟲和蚊媒傳染病的一項重要措施,對蚊媒傳染病傳播媒介的控制,減輕蚊蟲侵害,提升居民生活環境質量均有重要作用.不同人群因其生活環境、文化程度、工作場所和職業特點等的差異,蚊媒健康教育的側重點也有所不同.近年來國內外學者對蚊媒健康教育做了一些研究工作,取得了一些成果.該文就不同人群蚊媒防制知識健康教育相關研究進展進行了綜述.
-
黑龍江省黑河市的吸血蠓及一新種(雙翅目:蠓科)
該文報道了采自黑龍江省黑河市的吸血蠓1屬24種,其中發現庫蠓屬(Culicoides)1新種,愛輝庫蠓(Culicoides aihuiensis Wu,Jiao et Liu sp.nov.);該新種與黑河庫蠓(C.heiheensis Li,Zhang et Liu,2011)相近似,但黑河庫蠓雄蟲第9背板后緣有1對鈍形突起,陽莖中葉呈寬的拱形,中部呈花瓣形,陽基側基部突愈合,中部有1對角突與本新種明顯不相同.新種模式標本保存在沈陽軍區疾病預防控制中心(沈陽110034).
-
新時代媒介生物傳染病形勢及防控對策
媒介生物傳染病在全球傳染病負擔中占比較高,構成嚴重公共衛生挑戰.新時代該類傳染病流行的傳染源、傳播途徑和易感人群及自然和社會因素對其控制的不可持續性,直接或間接驅動了媒介生物傳染病的暴發流行,導致新發和再發及輸入和本地媒介生物傳染病(簡稱“雙重風險和負擔”).“全球病媒控制對策2017-2030”基于綜合治理的媒介生物可持續控制策略為全球各地媒介生物傳染病防“雙重風險和負擔”提供了解決路徑,亟待各成員國因地制宜地貫徹落實.該文針對新時代媒介生物傳染病流行態勢及全球最新媒介生物防控策略進行評述,為該類傳染病科學精準防控提供參考.
-
西藏自治區蚊蟲分類與區系研究Ⅲ.領蚊屬及其3蚊種在西藏自治區首次發現
目的 調查和了解西藏自治區(西藏)的蚊類區系.方法 2017年8-9月,對藏東南地區各類型孳生地的蚊幼蟲進行調查取樣.結果 首次在西藏地區發現和捕獲領蚊屬(Heizmannia)的異刺領蚊(Hz.heterospina)、多櫛領蚊(Hz.reidi)和線喙領蚊(Hz.macdonaldi)3個蚊種,均為當地的蚊屬和種新紀錄.將該蚊屬及種的主要形態特征、分布區、孳生環境及其雄蚊尾器結構圖等分別進行記述和報道.結論 領蚊屬是典型的東洋區類群,藏東南首次發現該蚊屬及種有分布,提示藏東南海拔較低的地區蚊類主要屬于東洋區系.此外,該蚊屬和種的發現,也顯示了藏東南地區蚊類多樣性較高的特征.
年 | 期數 |
2019 | 01 |
2018 | 01 02 03 04 05 06 |
2017 | 01 02 03 04 05 06 |
2016 | 01 02 03 04 05 06 |
2015 | 01 02 03 04 05 06 |
2014 | 01 02 03 04 05 06 |
2013 | 01 02 03 04 06 |
2012 | 01 02 03 04 05 06 |
2011 | 01 02 03 04 05 06 |
2010 | 01 02 03 04 05 06 |
2009 | 01 02 03 04 05 06 |
2008 | 01 02 03 04 05 06 |
2007 | 01 02 03 04 05 06 |
2006 | 01 02 03 04 05 06 |
2005 | 01 02 03 04 05 06 |
2004 | 01 02 03 04 05 06 |
2003 | 01 02 03 04 05 06 |
2002 | 01 02 03 04 05 06 |
2001 | 01 02 03 04 05 06 |
2000 | 01 02 03 04 05 06 |
1999 | 01 02 03 04 05 06 |
1998 | 02 03 04 05 |
-
未知
-
未知
錄用情況: 已投修改后錄用投稿周期: 3個月內2月13日投的稿件,4月的被錄用,前后歷時兩個多月,整個過程還是很順利的。審稿專家對文章有自己的見解,提出了詳細中肯的意見,修改后直接送終審,花了一個月的時間,對文章的格式進行小修,之后就被收錄了。
-
未知
錄用情況: 已投修改后錄用投稿周期: 3個月內處理速度很快,期間由于自身的原因耽誤了一個月的時間,除去這個月的時間,投稿到錄用歷時兩個多月,效率很高。個人覺得文章內容新穎,參照專家的已將逐一修改回復,錄用的機率還是很大的。
-
未知
錄用情況: 已投修改后錄用投稿周期:審稿還是很快的,半個月左右退修,給出的審稿意見很詳細中肯,第一次大修后提交,一個月左右基本就被錄用了,編輯很認真負責,校稿很仔細,把文章中的很多錯誤的標點符號都進行了修改,十分敬業,很感謝。
以前在期刊上中過一篇文章,審稿速度還是很快的,一個月左右退修,修改返回后,一個月被錄用,歷時兩個月的時間。給我的印象是審稿人很專業,水平很高,給出的意見很有建設性,對文章修改有極大的幫助,校稿期間編輯也會隨時的和我溝通交流,很負責。大家有合適的文章可以投稿試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