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ub id="9sr61"></sub>
<progress id="9sr61"><th id="9sr61"><big id="9sr61"></big></th></progress>
  1. 歡迎來到360期刊網!
    學術期刊
    • 學術期刊
    • 文獻
    • 百科
    電話
    您當前的位置:

    首頁 > 學術期刊 > 醫學教育與醫學邊緣學科 > 實用醫學影像雜志

    實用醫學影像
    • 實用醫學影像
    • 實用醫學影像
    • 實用醫學影像
    • 實用醫學影像
    • 實用醫學影像

    實用醫學影像雜志

    Journal of Practical Medical Imaging ????????

    省級期刊
    • 主管單位: 山西省衛生和計劃生育委員會
    • 主辦單位: 山西醫藥衛生傳媒集團有限責任公司
    • 影響因子: 0.73
    • 審稿時間: 1個月內
    • 國際刊號: 1009-6817
    • 國內刊號: 14-1281/R
    • 發行周期: 雙月刊
    • 郵發: 22-195
    • 曾用名: 醫學影像雜志
    • 創刊時間: 2000
    • 語言: 英文
    • 編輯單位: 實用醫學影像雜志雜志編輯部
    • 出版地區: 山西
    • 主編: 戴蘇華
    • 類 別: 醫學教育與醫學邊緣學科
    期刊榮譽:
    實用醫學影像雜志簡介

                   本刊內容包括普通放射、CT、核磁、B超、介入放射、同位素檢查等科學,是醫學影像界同行學習和交流的理想園地。                

    實用醫學影像雜志投稿

    實用醫學影像雜志社征稿要求

      1)總體要求:論點明確,材料可靠,數據準確,結構嚴謹,文字精練,重點突出,具有鮮明的科學性、新穎性、實用性。

      2)文章篇幅要求:論著一般勿超過5 000字,短篇論著一般勿超過3 500字,綜述和講座一般勿超過4 000字,病例報告等一般以1 000字以內為宜。

      3)文題:力求簡明、醒目并能反映文章的主題。中文文題一般以20字以內為宜。

      4)作者:投稿時作者姓名須按序排列,排序應在投稿時確定,在編排過程中不應再作變更;作者單位名稱、科室及郵政編碼腳注于文題頁,常用聯系電話、Email等應列于文章之后。凡需注明通信作者的稿件,應提供其通信地址、郵政編碼及Email等。

      5)摘要、關鍵詞:論著需附300字左右中、英文摘要。摘要應包括“目的、方法、結果、結論”四要素。每一要素應不分段分別列出。英文摘要的格式與內容要與中文摘要相對應,中、英文摘要下需加3—5個關鍵詞。

      6)正文標題層次:一般不超過三級標題,各級標題應獨列一行。

      7)圖表:本刊為醫學影像雜志,故圖片的質量至關重要。照片圖的選擇應代表性強,并具有良好的清晰度和對比度,圖中不易辨認的關鍵部位需用箭頭標明。每幅圖(包括線條圖)分別按其在正文中出現的先后次序連續編碼,并插在相應位置。

      每幅圖都應冠有圖題。說明性的資料應置于圖下方注釋中,并在注釋中標明圖表中使用的全部非公知公用的縮寫。本刊表格采用三線表,應按其在正文中出現的順序標號,每一表應有簡短確切的表題,連同表號置于表格頂線上方。表格應在文內相應位置列出。

      8)參考文獻:引用的參考文獻應是主要的、親自閱讀的近期文獻(非正式出版物一般不用),并在文內引用處按順序以角碼加方括號標注。論著的參考文獻一般在15條以內,綜述的不超過20條。文獻著錄要求項目完整、按序排列、正確使用著錄符號。期刊類文獻的著錄:[文獻序號](空格)著者姓名(3名以下者應寫全,3名以上者寫夠3名后再寫“等”字,姓名間用符號;外文期刊用原文標注,用“et al”代替“等”宇).篇名,文獻類型標志碼[J].期刊名稱,出版年份,卷(期):起止頁碼。專著類文獻的著錄:[文獻序號](空格)著者姓名(同期刊).篇名或書名,文獻類型標志碼[M].版次(2版以上者).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份:起止頁碼。


    申請加急綠色通道,投稿周期比同行快2-3個月 現在咨詢
    實用醫學影像雜志數據統計

    實用醫學影像雜志影響因子

    實用醫學影像雜志發文量

    實用醫學影像雜志總被引頻次

    無法辨別期刊質量?專業編輯老師一對一講解,現在咨詢 現在咨詢
    實用醫學影像雜志常見問題

    熱門常見問題

    • 實用醫學影像雜志影響因子是多少?

      知網顯示,雜志的復合影響因子為0.358,綜合影響因子為0.335。

    • 實用醫學影像官網是什么?

      http://www.sxyxqk.cn

    沒有找到答案?編輯老師一對一在線答疑,及時解決您的問題 現在咨詢
    期刊服務咨詢
    • 免費論文評估服務

      專業編輯團隊為您的文章進行評估,是否能達到期刊社的發表要求,并為您提出一系列的修改意見和指導。

    • 學術期刊分析推薦服務

      專業編輯團隊為您的文章進行評估,是否能達到期刊社的發表要求,并為您提出一系列的修改意見和指導。

    • 免費論文評估服務

      專業編輯團隊為您的文章進行評估,是否能達到期刊社的發表要求,并為您提出一系列的修改意見和指導。

    申請加急綠色通道
    權益保障
    • 刊物信息可查

      推薦刊物均可到國家新聞出版總署網站查詢正刊

    • 嚴格保密協議

      可簽署保密協議 ,不透露任何用戶信息可跟蹤進程,全程協議

    • 售后服務保障

      1對1服務,7x24小時在線

    • 企業信譽保障

      11年經驗沉淀,實體公司運營

    實用醫學影像雜志目錄文獻
    • 磁共振成像3D-STIR-SPACE序列對臂叢神經節后損傷的診斷價值

      作者:唐雨;于加貝;王翠;王猛;谷瓅 期刊:《實用醫學影像》2019年01期

      目的 探討磁共振帶翻轉恢復脈沖的可變翻轉角快速自旋回波三維成像(MRI 3D-STIR-SPACE)掃描技術對臂叢神經節后損傷的診斷價值.方法 病例資料為我院收治的12例臂叢神經節后損傷患者,所選患者均行Siemens Aera 1.5T磁共振掃描,采用3D-STIR-SPACE平掃及增強序列,對原始圖像進行最大密度投影(MIP)及多平面重建(MPR)后處理技術分析本類患者的影像學表現,并與手術結果進行對比.結果 12例患者磁共振(MR)顯示節后損傷神經34條,包括神經干水腫21條,神經干結構紊亂9條,神經干中斷2條,神經干周圍血腫及創傷性囊腫2條;手術探查42條,證實存在損傷38條.磁共振成像(MRI)診斷本病的敏感度為87%(33/38),特異性為83%(5/6),準確性為86%(38/44).結論 MRI 3D-STIR-SPACE序列具有很高的密度分辨率,可做到薄層各項同性采集,任意切面或曲面重建,可準確定位、定性臂叢神經節后損傷.

    • 淋巴細胞性垂體炎的磁共振成像表現并復習文獻

      作者:王長福;王斌杰;賀祥;石曉瑩;沈芳芳;周彥汝;姜澳田 期刊:《實用醫學影像》2019年01期

      目的 分析淋巴細胞性垂體炎(LYH)的磁共振成像(MRI)表現,以期提高臨床診斷正確性.方法 回顧性分析6例經手術病理證實的淋巴細胞性垂體炎患者的MRI資料,術前均行磁共振平掃及增強檢查.結果 6例均表現為垂體彌漫性增大,上緣膨隆.4例信號均勻,2例有小片狀囊變壞死表現為信號不均勻.5例垂體后葉T1WI高信號消失.2例垂體柄增粗.3例增大的垂體向上突破鞍膈進入鞍上池并壓迫視交叉.1例增大的垂體包繞雙側頸內動脈海綿竇段內緣.增強檢查示增大的垂體均呈較明顯強化,其中4例呈均勻性強化,2例呈不均勻性強化,境界均清晰.結論 淋巴細胞性垂體炎臨床少見,結合臨床癥狀及MR表現,同時應用糖皮質激素治療是否有效對明確診斷有幫助,確診依靠病理及免疫組化.

    • 甲狀腺乳頭狀癌直徑與超聲造影增強特點分析

      作者:楊磊;程印蓉;羅揚 期刊:《實用醫學影像》2019年01期

      目的 探討不同直徑大小甲狀腺乳頭狀癌的超聲造影增強方式、增強邊界及增強范圍大小的特點.方法 對66例經手術病理證實的甲狀腺乳頭狀癌結節,分為最大直徑≤1.0 cm和最大直徑>1.0 cm兩組,回顧性分析其超聲造影增強模式,總結不同大小甲狀腺乳頭狀癌的造影增強特點.結果 66例患者,在35例最大直徑≤1.0 cm結節中,89%(31/35)的結節表現為低增強,11%(4/35)的結節表現為高增強;91%(32/35)的結節邊界不規則,9%(3/35)的結節邊界規則;35例造影范圍均略大于二維.在31例最大直徑>1.0 cm的結節中,61%(19/31)的結節表現為低增強,36%(11/31)的結節表現為高增強,3%(1/31)的結節表現為等增強;84%(26/31)的結節邊界不規則,16%(5/31)的結節邊界規則,10%(3/31)結節造影范圍等于二維,90%(28/31)結節造影范圍略大于二維.2組比較,造影增強方式上,二者間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造影結節邊界和造影范圍比較,二者差異無統計學意義.結論 超聲造影模式中,最大直徑≤1.0 cm的甲狀腺乳頭狀癌超聲造影多表現為低增強;最大直徑>1.0 cm的甲狀腺乳頭狀癌超聲造影表現呈多樣性.在造影增強后邊界,造影增強范圍與二維比較上,二者差異無統計學意義.

    • 雙源CT腦灌注與血管造影在急性腦梗死中的臨床應用價值

      作者:陳體;蘇雪娟;李運奇 期刊:《實用醫學影像》2019年01期

      目的 探討在急性腦梗死患者臨床診斷及治療過程中血管造影與雙源CT腦灌注的應用價值.方法 對2015年8月至2016年8月本院收治的64例急性腦梗死患者的一般資料進行回顧性分析,所有患者均經常規CT掃描排除出血性腦卒中,患者及家屬均知情同意.對其實施常規CT平掃、雙源CT腦灌注成像及血管造影檢查,分析診斷結果,并對比患者梗死區及健側鏡像區腦血流量、腦血容量、對比劑達峰時間、平均通過時間等.結果 本組64例急性腦梗死患者中,經由常規頭顱CT平掃,結果顯示,有49例發現病灶,均存在早期腦梗死征象,局部腦組織密度降低是主要臨床癥狀,還伴有臨近腦溝消失變形癥狀.雙源CT腦灌注結果顯示,本組64例患者均存在異常灌注區.其中,輕度降低9例,中度降低42例,重度降低13例.相較于健側鏡像區,病變區腦血容量、血流量明顯減少,結果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相較于健側鏡像區,病變區對比劑達峰時間、平均通過時間明顯增加,結果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血管造影結果顯示,本組64例患者中,一側頸內動脈狹窄29例,左側頸動脈閉塞6例,一側大腦中動脈狹窄20例,左側大腦中動脈閉塞9例.結論 在急性腦梗死患者的臨床診斷與治療過程中,采用雙源CT腦灌注成像進行檢查,能對患者缺血部位、缺血程度等進行清晰顯示.而實施血管造影檢查,能準確顯示病變血管范圍.因此,在臨床應用過程中,進行雙源CT腦灌注與血管造影聯合檢測,能提升臨床診斷效果,為急性腦梗死的對癥治療提供必要參考依據,值得進行深入研究和推廣.

    • 動態改良法子宮輸卵管造影體表入射劑量研究

      作者:李燕;阮懷軍 期刊:《實用醫學影像》2019年01期

      目的 測量動態改良法子宮輸卵管造影(HSG))受檢者的體表入射劑量,并對其相關因素進行分析.方法 隨機對60例動態改良法子宮輸卵管造影患者進行體表入射劑量檢測,分別將經過嚴格退火的熱釋光劑量計粘貼于受檢者的雙側骶髂關節前方投影處和恥骨聯合正中,共布置3個劑量組,分別測得劑量值后取均值,并對結果進行分析.結果 檢測60例患者HSG檢查透視時間為1.9~27.6 s、平均(7.9±5.4)s,攝片次數2~5次、平均(3.6±0.8)次,體質量指數16.6~28.7 kg/m2、平均(21.5±2.9)kg/m2,體表入射劑量為1.4~14.1 mSv、平均(6.0±2.7)mSv,偏相關檢驗透視時間、攝片次數及體質量指數與體表入射劑量呈正相關,r值分別為0.703、0.177、0.217(P<0.01).結論 通過縮短透視時間、減少攝片可以降低X射線劑量,對于體質量指數較大的患者更應該注意.

    • 螺旋CT多平面重建在肺內孤立性結節診斷中的應用價值

      目的 探討螺旋CT多平面重建診斷肺內孤立性結節的臨床價值.方法 選取我院2016年1月至2018年3月收治的經病理證實的肺內孤立性結節患者114例為研究對象,均采用螺旋CT掃描檢查并進行多平面重建,分析CT診斷結果與病理結果的一致性.結果 經手術病理或穿刺活組織檢查證實,本組114例患者中良性病變38例,惡性病變76例;經螺旋CT多平面重建檢出良性病變37例,檢出率為97.4%,檢出惡性病變73例,檢出率為96.1%;CT多平面重建對良、惡性病變患者病灶基本形態的顯示方面均優于單純CT掃描,比較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CT多平面重建在病灶毛刺征、分葉征、空泡征、胸膜凹陷征方面顯示率顯著高于單純CT掃描,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 螺旋CT多平面重建在診斷肺內孤立性結節方面有較高的檢出率,且相比于單純CT掃描,CT多平面重建在病灶基本形態及征象顯示方面有更高的應用價值.

    • CT增強動脈晚期掃描技術對原發性肝癌介入術后殘癌的診斷價值

      作者:張紅偉;劉勇 期刊:《實用醫學影像》2019年01期

      目的 分析CT增強動脈晚期掃描技術對原發性肝癌(PHC)肝動脈化療栓塞術(TACE)后殘癌的診斷價值.方法 收集58例PHC患者的臨床資料,將所選患者均分為試驗組和對照組,試驗組采用CT增強動脈晚期(48 s)結合門脈期及延遲期掃描,對照組采用常規平掃技術,以TACE后肝動脈介入造影陽性作為殘癌診斷金標準,對比分析2組對殘癌檢出情況的差異.結果 試驗組診斷PHC介入術后殘癌的靈敏度為85.7%(12/14),特異度為73.3%(11/15),診斷符合率為79.3%(23/29).對照組對術后殘癌檢出的靈敏度為58.3%(7/12),特異度為47.1%(8/17),診斷符合率為51.7%(15/29).前者各項指標明顯高于后者,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均<0.05).結論 CT增強動脈晚期技術結合門脈期及延遲期可早期發現PHC患者TACE后殘癌,對患者的預后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可作為本病TACE后篩查并治療殘癌的首選檢查方法.

    • 64層螺旋CT在良惡性肺部局灶性磨玻璃結節診斷的應用價值

      作者:侯國存;張紅軍 期刊:《實用醫學影像》2019年01期

      目的 探討多層螺旋CT在肺部良惡性局灶性磨玻璃結節診斷中的應用價值.方法 通過分析經臨床影像或病理證實34例良惡性的肺部磨玻璃密度結節的CT影像資料.結果 34例磨玻璃結節影中良性12例,惡性22例,良性和惡性病灶的大小、瘤肺界面(清晰光整、模糊),內部密度(p GGO、m GGO)、分葉征、形狀(圓形或類圓形)比較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而良惡性病灶毛刺、血管聚集征、空泡征及胸膜凹陷征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 正確識別肺部磨玻璃密度結節CT征象細節和定期隨訪復查對病變的診斷及鑒別診斷至關重要.

    • 動態磁敏感對比增強灌注成像對缺血性腦血管病的應用價值研究

      作者:荊彥平;裴曉紅;駱賓;張??;高崢嶸;徐新峰;程濤;張焱;程敬亮 期刊:《實用醫學影像》2019年01期

      目的 探討動態磁敏感對比增強灌注成像(DSC-PWI)在缺血性腦血管病(ICVD)腦血流灌注狀態中的應用價值.方法 回顧性分析臨床確診的31例ICVD的常規磁共振成像(MRI)及DSC-PWI圖像,重點分析其參數相對腦血流量(rCBF)、相對腦血容量(rCBV)、平均通過時間(MTT)、達峰時間(TTP)變化,歸納其特征.結果 31例ICVD中,灌注不足16例,rCBF明顯減少、rCBV減少、MTT延長、TTP延長,包含短暫性腦缺血發作(TIA)4例,大血管病變7例,小血管病變5例;側支循環形成9例,包含代償良好3例,rCBF正常、rCBV正常、MTT延長、TTP延長;代償不良6例,rCBF減低、rCBV正?;蛟黾?、MTT延長、TTP延長;血流再灌注3例,rCBF正?;蜉p度增加、rCBV增加、MTT縮短或正常、TTP縮短;過度灌注3例,rCBF顯著增加、rCBV顯著增加、MTT縮短、TTP縮短.結論 DSC-PWI能夠可靠地反映缺血性腦血管病患者的灌注狀態及側支循環代償情況,從而指導臨床治療方案選擇,明顯改善患者預后.

    • 頜骨腫瘤及腫瘤樣病變的CT診斷

      作者:張喜旺;譚繼文;張愛平;韓文罡 期刊:《實用醫學影像》2019年01期

      目的 分析頜骨腫瘤及腫瘤樣病變的臨床和CT表現特征,提高鑒別診斷能力.方法 回顧性分析62例經臨床或病理證實的頜骨腫瘤及腫瘤樣病變的主要臨床和CT表現.結果 頜骨囊腫性病變48例,其中根尖囊腫31例,囊腫多位于齲齒根尖,直徑約1 cm;含牙囊腫14例,囊性病灶,膨脹性生長,輪廓光滑,其內可見畸形牙齒或正常牙冠;角化囊腫2例,多房性囊性病灶,沿下頜骨長軸生長;切牙管囊腫1例,位于上頜骨切牙管.良性腫瘤及腫瘤樣病變13例,其中造釉細胞瘤11例,頜骨內類圓形或多分葉腫塊,囊實性,頜骨皮質變薄,內緣多個切跡或斷續,病灶內可見未長出的磨牙,鄰近牙根切削、移位、脫失;骨纖維異常增生癥1例,病變范圍大,下頜骨體積增大,骨皮質完整,病灶呈毛玻璃樣,與正常骨間無明顯界限.骨化性纖維瘤1例,下頜骨內類圓形混雜密度腫塊,其內可見斑片狀骨質密度,骨皮質完整.骨肉瘤1例,下頜骨體部骨質破壞,骨皮質不完整,并頜骨內骨性密度腫塊.結論 結合年齡、病變部位、臨床特征,CT掃描能對頜骨腫瘤及腫瘤樣病變作出初步診斷,確診需要病理檢查.

    • 1.5T磁共振增強掃描聯合彌散加權成像對復發微小肝癌的診斷價值

      作者:高亮;裴松霞;賈永 期刊:《實用醫學影像》2019年01期

      原發性肝癌屬于臨床常見惡性程度相對較高的腫瘤之一,其發病機制與病因尚未完全明確,可能與環境、黃曲霉素、肝硬化以及病毒性肝炎等因素有關[1].該疾病不僅死亡率較高,還具有易復發等生物學特性,將對患者生活質量以及生命安全造成嚴重影響[2].因此,早診斷、早治療,在長期隨訪過程中,實時監測新發病灶,及時接受相關干預治療,以延長生存期顯得尤為重要. 基于此,本研究進一步探討1.5T磁共振增強掃描與彌散加權成像(DWI)聯合檢查對復發微小肝癌患者的臨床應用價值. 現報告如下.

      關鍵詞:
    • 超聲彈性成像與高頻超聲在微小良惡性甲狀腺結節鑒別診斷中應用分析

      甲狀腺結節作為內分泌系統常見病, 其發病率已高達40%左右,該類患者缺乏典型癥狀表現,多數患者多可于體檢或自行觸及到包塊被發現[1]. 目前超聲檢查為該病診斷中較為敏感且準確手段, 其中高頻超聲可對甲狀腺結節形態、縱橫比、結節血供等進行觀察,鑒別診斷良惡性甲狀腺結節,但由于部分高頻聲像圖錯綜復雜,極易影響鑒別診斷準確性[2].超聲彈性成像(ultrasound elastography,UE)為新型成像技術,其可獲得組織硬度信息,利于提升良惡性甲狀腺結節診斷效能[3,4]. 鑒于此,本研究將分析UE與高頻超聲在微小良惡性甲狀腺結節鑒別診斷中應用效果,現報告如下.

      關鍵詞:
    • 超聲造影在海綿狀肝血管瘤診斷中應用效果

      肝血管瘤是一種常見的肝臟良性腫瘤,且隨著發生部位、腫瘤大小、生長速度不同而產生不同程度的肝組織受損[1].在病理上肝血管瘤主要可分為毛細血管瘤、 血管內皮細胞瘤、硬化性血管瘤及海綿狀血管瘤,其中海綿狀血管瘤發生率約占總發生率60%以上[2]. 因此,及時采取有效的檢查方式鑒別血管瘤和肝臟惡性腫瘤尤為重要.二維超聲圖像中海綿狀肝血管瘤呈多樣性表現,多表現為高回聲型,少部分表現為弱回聲或混合回聲,但常規彩色多普勒超聲檢查難以清晰顯示瘤內低速血流情況,不易鑒別惡性病變. 而超聲造影檢查可較為清晰地顯示肝血管灌注情況,有助于提高臨床診斷的準確性[3]. 基于此,本研究對我院85例疑似海綿狀肝血管瘤患者進行研究,明確海綿狀肝血管瘤診斷中超聲造影的應用效果,報告如下.

      關鍵詞:
    • 彩色多普勒超聲對小兒神經母細胞瘤的診斷價值

      作者:劉麗萍;霍亞玲 期刊:《實用醫學影像》2019年01期

      神經母細胞瘤(neuroblastoma,NB)是起源于交感神經元系統或腎上腺髓質的惡性腫瘤,小兒發病率高,年發病率為0.3/10萬~5.5/10萬[1]. NB以腹膜后多見,起病隱匿,惡性程度高,早期即可發生遠處轉移[2],及時準確的診斷對患兒術前評估和術后隨訪有重要的臨床意義.超聲檢查可動態觀察腫塊內部結構、血供及與周圍臟器的毗鄰關系,是兒童神經母細胞瘤首選的檢查方法.本文通過對24例NB患兒的超聲圖像進行回顧性分析,現報道如下.

      關鍵詞:
    • 超聲在甲狀腺腺瘤中的診斷價值及臨床應用探討

      甲狀腺腺瘤發病率較高,且多發于女性,對患者造成嚴重影響[1]. 目前,臨床上對于甲狀腺腺瘤的發病機制尚不明確,其發生多與環境、遺傳、促甲狀腺激素分泌過度、性別等因素有關[2]. 目前,臨床上常采用超聲對甲狀腺腺瘤進行診斷, 且對于直徑>0.5 cm的甲狀腺腺瘤患者的診斷準確率更高. 但由于甲狀腺疾病種類較多,將對超聲診斷的特異性產生影響,出現誤診、漏診現象,影響患者治療[3].本研究主要探討超聲診斷甲狀腺腺瘤的診斷價值及臨床作用,報告如下.

      關鍵詞:
    • 早期創傷性距骨缺血壞死的磁共振成像診斷

      距骨缺血性壞死(avascular necrosis,AVN)多繼發于嚴重的踝部外傷,晚期可導致關節功能喪失,致殘率高.因距骨特殊的血供特點、解剖學形態以及所處位置,使距骨創傷后缺血性壞死的治療極具挑戰性, 不同時期的AVN治療方式及效果差異較大,早發現、早治療是關鍵所在[1]. 磁共振成像(MRI)檢查在診斷缺血性骨壞死方面具有高度敏感性及特異性,可及時、準確地顯示骨壞死的位置、形態及范圍. 本文主要探討早期創傷性距骨缺血壞死的MRI影像表現與應用價值,現結合文獻總結如下.

      關鍵詞:
    • 雙源64排CT與1.5T磁共振成像在腦梗死早期診斷中的應用及影像學特征分析

      作者:任海濤;智文輝 期刊:《實用醫學影像》2019年01期

      腦梗死(腦梗、缺血性腦卒中)是指由于腦部血液供應障礙、缺血、缺氧引起的局限性腦組織的缺血性壞死或腦軟化,臨床常見類型右腦血栓形成、 腔隙性腦梗死和腦栓塞等,為臨床常見病、多發病,與糖尿病、肥胖、高血壓、風濕性心臟病、心率失常等相關性較大,老年患者多見,該疾病有著較高的發病率,致殘率較高,一定程度上威脅患者身心健康.和以往相比,現代醫學技術取得了突飛猛進的發展,各類先進的檢查、診療技術得以應用,各地腦卒中中心成立,CT、磁共振成像(MRI)檢查早期應用,臨床早期溶栓治療應用后,患者的疾病可以得以轉歸,臨床效果顯著. 文獻證實[1],在腦梗死發病早期內開展溶栓治療,可以得到滿意效果. 準確的早期診斷是提升腦梗死治愈率的關鍵所在,所以說,尋找合適的診斷方式,盡早發現并予以處理,有著相當重要的現實意義.為了全面分析雙源64排CT與1.5T MRI在腦梗死早期診斷中的應用及影像學特征,結合我院實際情況,選擇2015年1月至2018年1月我院收治的100例早期腦梗死患者為研究對象,將患者分為2組,分別使用雙源64排CT與1.5T MRI檢查,得出診斷結果,現將結果報告如下.

      關鍵詞:
    • 64排CT血管造影技術診斷動脈瘤的臨床價值分析

      動脈瘤是由于動脈管壁局部病變(先天缺陷或后天損傷)而發生的一種永久性局限性擴張疾病, 可發生于動脈任何部位,常見于主動脈、頸動脈及肢體主干動脈[1]. 臨床表現為器官或肢體缺血壞死、運動障礙、尖銳劇烈疼痛、體表搏動性腫塊、呼吸困難等,嚴重者有生命危險[2]. 動脈瘤可發生于任何年齡,在高血壓或冠狀動脈粥樣硬化性心臟病(冠心病)的老年人中發病率較高,根據流行病學統計,目前動脈瘤在年輕人中的發病率也呈現出上升趨勢[3]. 提高動脈瘤的檢出率,對動脈瘤的防治具有重要的意義. 本文中分析我院160例動脈瘤患者的影像檢查資料,旨在探討CT血管造影技術(CTA)在動脈瘤診斷中的應用價值,為臨床疾病的診斷與治療提供依據.

      關鍵詞:
    • 磁共振成像技術診斷膝關節半月板損傷的臨床價值

      膝關節是人體結構最為復雜、最易發生損傷的關節,其中半月板損傷是膝關節疼痛及功能障礙發生的主要原因, 將對患者膝關節功能及生活質量造成嚴重影響[1]. 因此,早期診斷和治療半月板損傷尤為重要. 傳統X線片、直(間)接關節造影、超聲、CT、磁共振成像(MRI)技術及關節鏡等是臨床診斷膝關節半月板損傷的常用方法, 其中關節鏡檢查是診斷該病的金標準,但其屬于有創操作,無法廣泛推廣使用[2]. 而MRI技術因其組織分辨率高及多方位、任意切面成像等特點,在臨床診斷中得到應用,且獲得較好的效果[3]. 鑒于此,本研究為進一步明確膝關節半月板損傷采用MRI技術診斷的價值,對我院63例疑似膝關節半月板損傷患者展開研究,報告如下.

      關鍵詞:
    • 多排螺旋CT對胰腺轉移瘤的診斷價值

      作者:李敏;時高峰;秦洪濤 期刊:《實用醫學影像》2019年01期

      胰腺的惡性腫瘤,包括原發腫瘤和轉移瘤. 在原發性惡性腫瘤中,胰腺腺癌(PCA)是最常見的,超過85%的病例. 相比之下,胰腺轉移瘤不太常見.轉移瘤的組織來源不同,其臨床和影像學表現也多種多樣. 目前,多排螺旋CT(MDCT)在鑒別原發腫瘤及轉移瘤方面具有重要地位.本文回顧性分析2010年8月至2017 年10 月經臨床證實的30 例胰腺轉移瘤患者的臨床和影像學檢查資料,旨在探討MDCT在胰腺轉移瘤診斷中的價值.

      關鍵詞:
    • 冠心病患者冠狀動脈CT血管成像診斷斑塊結果與外周血小板功能參數的相關性分析

      冠狀動脈粥樣硬化性心臟病(CHD)由冠狀動脈器質性狹窄(粥樣硬化斑塊)或阻塞(動力性血管痙攣)引起的心肌缺血缺氧或心肌壞死的心臟病,是一種最常見、危害最大的心血管疾病,嚴重威脅患者生命健康[1]. CHD是以冠狀動脈粥樣硬化為主要病理基礎,該病的發生與冠狀動脈粥樣硬化斑塊性質、狹窄的程度有密切關系,冠狀動脈粥樣硬化斑塊性質是評估患者預后的重要因素之一;有研究表明,血小板不僅參與動脈粥樣硬化進程,還與斑塊性質關系密切[2].近年來,我院利用寶石能譜CT對患者進行冠狀動脈CTA(CT血管成像)檢查,評估冠狀動脈斑塊性質[3],觀察分析與外周血血小板功能參數相關性,現將分析結果總結如下.

      關鍵詞:
    • 腹部超聲聯合陰道超聲在異位妊娠患者診斷中的應用價值

      作者:田素英;高潔;王紅偉 期刊:《實用醫學影像》2019年01期

      異位妊娠(ectopic pregnancy,EP)又被稱為"宮外孕",是指受精卵在子宮以外其他地方如卵巢、輸卵管、腹腔、子宮頸等部位著床發育,發病率約為0.5%~1.0%[1]. EP早期多無明顯癥狀,隨著疾病進展,可造成局部生殖器破裂出血,引起劇烈腹痛、大出血等,甚至可引發失血性休克而危及患者生命安全,因此尋求有效手段及早確診EP具有重要意義[2-3].以往臨床常根據患者疾病史、臨床癥狀表現及尿妊娠試驗等措施診斷EP,必要時可增加后穹窿穿刺等有創檢查手段評估,但部分早期EP患者臨床癥狀不明顯, 而后穹窿穿刺又容易引發急性事件,因此以上檢查手段在臨床上的應用具有一定局限性[4].隨著超聲影像學技術不斷發展,其以無創、操作方便、快速、準確等優勢逐漸成為EP診斷主要技術手段.為此本研究將腹部超聲與陰道超聲聯合應用于EP患者, 探討其臨床應用價值,報告如下.

      關鍵詞:
    • 數字減影血管造影下選擇性行子宮動脈栓塞術治療41例子宮肌瘤患者短中期隨訪研究

      子宮肌瘤屬于女性生殖系統良性腫瘤,好發于30~50歲人群,患病率約為40%[1]. 對于無自覺癥狀患者,多采取保守治療,對于伴有下腹部包塊、子宮出血、疼痛、不孕等癥狀患者,臨床強調手術治療.子宮肌瘤剔除術、子宮全切術為臨床常用手術方案,雖可有效改善疼痛、子宮出血等癥狀,但子宮全切術可導致患者徹底喪失生育功能,子宮肌瘤剔除術則會影響子宮內膜正常生理功能,降低受孕成功率.近些年,隨著我國生育政策不斷完善,保留生育功能成為多數子宮肌瘤患者共同訴求[2].對于希望保留子宮且伴有上述癥狀患者,數字減影血管造影(DSA)下選擇性行子宮動脈栓塞術是當前較為可行手術方式,但受設備器械限制,尚未積累豐富經驗,目前臨床對其短中期療效尚無大量循證依據. 故本研究予以41例子宮肌瘤患者DSA下選擇性行子宮動脈栓塞術治療,旨在探究其療效及術后短、中期隨訪結果,現報告如下.

      關鍵詞:
    • 多層螺旋CT多期掃描對胰腺癌患者診斷準確率的影響

      胰腺癌為發病于中老年群體的消化系統常見惡性腫瘤疾病,疾病早期多無特異性臨床表現,隨病情進展可出現腹痛及其他消化道癥狀,對患者身心健康危害極大[1]. 同時,胰腺癌早期便可累及十二指腸與膽管,并對臨近血管產生侵襲或發生病灶轉移,且病情進展較迅速,預后不佳,故如何對胰腺癌予以早期診斷成為研究熱點,且對改善患者療效與預后效果具有重要意義[2]. 近些年,隨著影像學技術不斷發展完善,螺旋CT檢查等在多種疾病診療中得到推廣應用,并發揮了重要作用,其中多層螺旋CT(multislice spiral CT,MSCT)具有較高分辨率,且能多空間、多角度檢查胰腺病變情況[3]. 本研究選取我院62例胰腺癌患者, 探討MSCT多期掃描診斷效果,報告如下.

      關鍵詞:
    • 超聲造影結合參數圖像處理在卵巢腫瘤的診斷價值分析

      卵巢惡性腫瘤是婦科疾病,屬于女性致死率高的惡性腫瘤,目前臨床對早期卵巢腫瘤的診斷力度相對較差,無法做到廣泛的早期診斷,因此患者的診斷時間多為中晚期,影響患者的生存時間,且患者分期越高,患者5年生存率越低[1-2].臨床為改善患者的治療與預后效果, 延長患者的生存時間,主要利用影像學檢查為患者進行診斷,且盡可能早地為患者進行確診,以此為患者獲得治療時間[3].主要利用超聲造影方式為患者檢查,但超聲造影受圖像成像限制,無法完全有效地分析患者的腫瘤位置、大小與形態、性狀[4]. 本文在超聲造影檢查的基礎上,加用參數圖像處理技術,分析兩種技術結合對卵巢腫瘤患者診斷準確率的提高效果,并分析兩種技術結合后良性、惡性腫瘤的鑒別效果,現報告如下.

      關鍵詞:
    • 多模態磁共振成像技術在前列腺癌診斷中的應用

      作者:王秀平;夏建國 期刊:《實用醫學影像》2019年01期

      在全球范圍內,前列腺癌發病率僅次于肺癌,在男性所患惡性腫瘤中排第二位. 在我國,隨著社會老齡化,生活方式不斷變化,前列腺癌的發病率、致死和致殘率逐年上升,但早期發現率較低,嚴重危害著老年男性的健康[1]. 能夠早期、準確診斷和規范治療對前列腺癌的預后和改善患者生活質量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本研究將主要探討多模態磁共振成像(MRI)技術在前列腺疾病中的應用及其對前列腺癌的診斷價值.

      關鍵詞:
    • 彩色多普勒超聲在宮內發育遲緩胎兒靜脈血流頻譜監測中的應用價值分析

      胎兒宮內發育遲緩是指胎兒出生體質量低于同胎齡平均體質量的2個標準差或第十個百分位,其發病率占妊娠的3%~10%,圍產兒死亡率是正常發育胎兒的4~6倍,若不及時接受規范治療,可對妊娠結局造成嚴重的影響[1,2]. 目前臨床通常采用超聲診斷, 既往主要以診斷臍動脈血流參數作為診斷依據,隨著臨床不斷的而研究,發現宮內發育遲緩可減少胎盤系統的血液回流量,從而對靜脈血流動態產生影響[3,4]. 近年來,隨著彩色多普勒超聲技術不斷的提升,在監測靜脈血流方面有顯著的提升,在診斷宮內發育遲緩方面備受關注[5].鑒于此,本研究將進一步探求彩色多普勒超聲在宮內發育遲緩胎兒靜脈血流頻譜監測中的應用價值,現報告如下.

      關鍵詞:
    • 肌骨超聲診斷幼年特發性關節炎的臨床價值分析

      幼年特發性關節炎是兒童時期常見的一種結締組織病,以慢性關節炎為特點,可伴有全身多系統的損害,國際風濕病學聯盟將兒童時期不明原因,并且關節腫脹持續40 d以上的關節病變,統稱為幼年特發性骨關節炎,從而取代了幼年類風濕關節炎和幼年慢性關節炎[1].目前本病病因尚不明確,多認為與感染誘發易感人群而產生異常免疫反應有關,主要包括感染、遺傳、免疫學等因素. 磁共振成像(MRI)是斷層成像的一種,利用磁共振現象而從機體中獲得電磁信號,重建人體信息,其成像可顯示物理量在空間的分布,可得到任何方向的斷層掃描圖像[2]. 肌骨超聲可用于骨科學、康復學、風濕免疫、神經病學等諸多領域,可用于檢查的組織結構有骨骼、軟骨、韌帶、滑囊、滑膜、肌腱、肌鞘、神經系統等[3]. 對于MRI檢查,需要用增強及鎮靜劑方可進行,而且用時較長,不易適于兒童常規檢查. 近些年,肌骨超聲在兒童特發性關節炎的應用中較為廣泛,其檢查結果得到多數研究者的認可[4].故本次研究旨在討論肌骨超聲與MRI應用于幼兒特發性關節炎的臨床價值分析,將研究結果報告如下.

      關鍵詞:
    • 64排CT在診斷腎透明細胞癌及術前分期中的應用價值

      腎癌屬于泌尿系統惡性腫瘤疾病,在全身惡性腫瘤病癥中約占3.5%,其中80%為腎透明細胞癌[1]. 腎透明細胞癌早期無癥狀或僅有乏力、發熱等全身癥狀,患者往往在腫瘤體積變大或體檢時方被確診[2].由于該病惡性程度高,預后難度大,臨床上對其早期診斷與治療極其重視.相關研究指出,64排CT分辨率高、掃描時間短,且具有較為顯著的CT影像學圖片,可有效提高腎透明細胞癌檢出率[3-4].鑒于此,本研究進一步探討64排CT在腎透明細胞癌診斷及術前分期中的價值. 現報道如下.

      關鍵詞:
    • 超聲引導下經皮經肝膽管置管引流術對梗阻性黃疸患者術后恢復情況的影響觀察

      作者:崔海峽;湯穎;任江萍 期刊:《實用醫學影像》2019年01期

      梗阻性黃疸是由多種原因(腫瘤、結石、炎癥等)導致肝內、外膽管阻塞而出現的一系列病理變化,嚴重者可引起肝腎功能衰竭、凝血功能障礙、免疫功能下降、胃黏膜損傷等[1],不及時治療可能危及患者生命. 經皮經肝膽管置管引流術(PTCD)是一種安全有效、用于膽管引流減壓的姑息性治療方法,可快速建立膽汁引流通道、解除梗阻[2]. 為探索超聲引導下PTCD治療梗阻性黃疸患者的術后恢復情況,并進一步提高置管成功率, 本研究回顧分析2017年2月至2018年2月接受PTCD的梗阻性黃疸患者臨床資料,結果報告如下.

      關鍵詞:
    • 肺部不同病理肺結節內透亮影的CT表現分析

      伴隨著CT技術在疾病臨床診治中應用范疇不斷拓展,臨床醫師對肺結節中的常見CT表征有更為全面認知. 孤立性肺結節是肺部常見疾病, 經常合并無規則透亮光影的結節,結節的形態特征是現代影像醫學研究的重點[1].本文采集2016年4月至2017年8月在我院經手術病理確診的80例肺結節患者臨床資料, 對不同病理類型肺結節內透亮影的CT表征進行分析,現報告如下.

      關鍵詞:
    • 超聲彈性成像在乳腺占位性病變診斷中的價值

      目的 探討超聲彈性成像在乳腺占位性病變診斷中的價值.方法 選擇2013年2月至2018年3月我院接診的乳腺占位性病變患者180例,均分別行常規超聲與超聲彈性成像檢查,以病理診斷結果為"金標準",分析兩種檢查方式診斷乳腺占位病變價值.結果 180例患者中,乳腺良性占位110例(61.1%);乳腺惡性占位70例(38.9%);超聲彈性成像在乳腺占位性病變診斷中的準確度、特異度、敏感度均明顯優于常規超聲診斷,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 超聲彈性成像可定量反映乳腺占位的硬度與彈性,可提高對乳腺占位性質判斷的準確度、特異度、敏感度,值得臨床推廣.

    • 腺泡狀軟組織肉瘤三例磁共振成像表現與文獻復習

      作者:羅芙蓉;詹阿來;黃慶文 期刊:《實用醫學影像》2019年01期

      目的 探討腺泡狀軟組織肉瘤的MRI表現及組織病理學特點,提高對本病的認識和診斷.方法 3例術后病理學證實的腺泡狀軟組織肉瘤,分析其臨床資料及MRI信號特征.結果 3例腺泡狀軟組織肉瘤分別發生于臀部、股部及腹壁,病史均較長,其中1例診斷時已發生肺部彌漫性轉移.3例腫瘤MRI信號均欠均勻,病灶邊緣及周圍均見"血管流空"信號影,增強掃描瘤體呈持續性明顯強化.結論 腺泡狀軟組織肉瘤MRI表現能提供相對特征性的信息,腫塊內部及周圍見到迂曲"血管流空"影,能對診斷提供有效的信息.

    • 彩色多普勒超聲對腎移植術后的治療效果分析

      目的 探討彩色多普勒超聲對腎移植術后并發癥及恢復效果評估的影響.方法 2016年1月至2017年1月期間,選擇在我院接受腎移植手術治療患者25例作為研究資料,均行彩色多普勒超聲診斷儀檢測,從術后3d開始,每周1次,針對移植腎形態結構、血流動力學等進行詳細檢查,預測和發現并發癥,評估術后恢復情況.結果 25例患者中慢性排異患者3例,急性排異患者4例,急性排異、慢性排異及正常移植腎形態及血流參數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 針對行腎移植術治療患者定期進行彩色多普勒超聲診斷儀檢測可快速了解患者腎內血流灌注情況,對術后患者恢復情況及并發癥發生的預防均具有明顯的指導價值,臨床應用價值較高.

    • 經陰道超聲與經腹部超聲對子宮腺肌病的應用價值對比

      目的 探討經陰道超聲與經腹部超聲對診斷子宮腺肌病的差異,旨在尋找一種診斷本病更為適合的檢查方法.方法 回顧性分析我院臨床疑診的62例子宮腺肌病患者,結合病理對比分析2種檢查方法的差異.結果 病理證實子宮腺肌病54例,子宮肌瘤8例;經腹部檢查準確率為71%,經陰道超聲檢查為90%,后者明顯高于前者,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經腹部超聲檢查的靈敏度為70%,經陰道超聲檢查為94%,后者明顯高于前者,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經陰道超聲檢查顯示子宮血流量指標低于經腹部超聲,并且子宮動脈搏動和阻力指數更高,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 經陰道超聲對診斷子宮腺肌病的準確率明顯高于經腹部超聲,但前者對于子宮底部病變的檢出不如后者,聯合應用2種方法臨床應用價值更高.

    • 脊柱轉移瘤合并壓縮骨折的磁共振成像表現特征

      作者:馮中全;錢偉軍;王長福;李杰;李立;洪斌;蔣忠仆 期刊:《實用醫學影像》2019年01期

      目的 探討脊柱轉移瘤合并壓縮骨折的磁共振成像(MRI)表現特征.方法 回顧性分析52例經病理或臨床隨訪證實的脊柱轉移瘤合并壓縮骨折的MRI表現,重點觀察壓縮椎體部位、范圍、形態、信號、附件、軟組織腫塊、椎間盤等.結果 脊柱轉移瘤常累及多個椎體及附件;多椎體壓縮骨折時跳躍性分布多見.壓縮椎體常見征象:椎體后緣膨隆;椎體及椎旁軟組織腫塊;T1WI序列低信號;T2WI序列混雜信號,短時反轉恢復序列(STIR)及DWI序列高信號;椎間盤無明顯受累.結論 脊柱轉移瘤合并壓縮骨折具有一些特征性MRI表現,MRI多序列成像有助于診斷及鑒別診斷.

    • 1.5T時間飛躍法磁共振血管成像和增強磁共振血管成像對腦血管病的診斷價值

      目的 探討1.5 T時間飛躍法磁共振血管成像(TOF-MRA)和增強磁共振血管成像(CE-MRA)兩種技術對腦血管病的診斷價值.方法 對115例臨床懷疑腦血管病患者同時行TOF-MRA和CE-MRA檢查,采集后的圖像進行三維重建.常規磁共振成像(MRI)包括矢狀面T1WI,橫斷面T1WI、T2WI及彌散成像.結果 結合TOF-MRA、CE-MRA及常規圖像,診斷顱內動脈狹窄或閉塞80例、動脈瘤13例,動靜脈畸形4例,煙霧病2例,顱內血管顯示正常16例,兩者對診斷動脈狹窄或閉塞結果不一致.結論 TOF-MRA和CE-MRA兩者互補,能無創、快速、有效、準確地診斷腦血管病.

    • 多模態磁共振技術在頸部淋巴結定性診斷中的臨床應用研究

      作者:滿育平;馬隆佰 期刊:《實用醫學影像》2019年01期

      在淋巴系統中,引流豐富的頸部淋巴結約占全身淋巴結1/3[1]. 臨床捫診淋巴結腫大較為常見,是炎癥、結核、淋巴瘤和轉移癌等良惡性疾病的表現之一. 臨床上,對良惡性病變性質的判定是制定治療計劃和判斷預后的基礎,而準確地評價淋巴結是其關鍵所在.根據歐洲放射腫瘤協會(ESTRO)和腫瘤放射治療協助組(RTOG)等多個協作小組提出2013版頭頸部腫瘤頸部淋巴結分區指南 (簡稱2013版頸部淋巴結分區指南) [2],不同分區頸部淋巴結對轉移性腫瘤的判斷以及治療方案有重要的參考價值.國內外文獻報道對淋巴結的大小對淋巴結病變的性質判斷存在一定爭議, 直徑8~15mm為分界均有提倡,而有的淋巴結很小,但其內信號發生改變,也有助于良惡性判斷[3,4]. 在形狀方面,正?;蚍磻錾灶i部淋巴結一般為橢圓形或長橢圓形, 極少數為長條形或球形,而惡性淋巴結腫大多呈球形[5].原發腫瘤引流區域內若有多個淋巴結聚集和融合,亦可作為淋巴結轉移的可靠標準[6].由于磁共振成像(MRI)具有多參數、多方位成像,組織分辨率高,信息豐富的特點,多模態MR包括結構MRI (sMRI)、功能MRI(fMRI)、MR波譜成像(MRS)、彌散加權成像 (DWI)、擴散張量成像(DTI)、擴散峰度成像(DKI)、磁敏感加權成像(SWI)、動態增強掃描(DCE-MRI)等.頸部通過多模態掃描可以清楚地顯示頸部留空血管,頸部肌肉組織、脂肪組織以及淋巴結等結構, 因此MRI根據頸部淋巴結的分布、 大小、形態、數量及內部信號特點以及結外有無侵犯等可以作出較為全面的判斷. 磁共振具有其他影像檢查無可比擬的優勢. 本文重點綜述幾種適用于頸部淋巴結病變的檢查方法.

      關鍵詞:
    實用醫學影像雜志分期目錄
    期數
    2019 01
    2018 01 02 03 04 05 06
    2017 01 02 03 04 05 06
    2016 01 02 03 04 05 06
    2015 01 02 03 04 05 06
    2014 01 02 03 04 05 06
    2013 01 02 03 04 05 06
    2012 01 02 03 04 05 06
    2011 01 02 03 04 05 06
    2010 01 02 03 04 05 06
    2009 01 02 03 04 05 06
    2008 01 02 03 04 05 06
    2007 01 02 03 04 05 06
    2006 01 02 03 04 05 06
    2005 01 02 03 04 05 06
    2004 01 02 03 04 05 06
    2003 01 02 03 04 05 06
    2002 01 02 03 04
    2001 01 02 03 04
    實用醫學影像雜志網友評論
    • 未知
      錄用情況: 已投修改后錄用
      投稿周期: 2個月內

      12月投稿,歷經三次的修改,于1月23號錄用,歷時一個多月,修改期間,編輯給予了我很多的幫助,我受益匪淺,很感謝。

    • 未知
      錄用情況: 已投修改后錄用
      投稿周期: 1個月內

      11月3日投的稿件,19號審回,歷經兩次修改,11月30號錄用,前后歷時一個月的時間,速度很快,之后還會投稿的。

    • 未知
      錄用情況: 已投修改后錄用
      投稿周期:

      審稿速度很快,兩周外審返回,小修后被收錄,專家給出了很多中肯的修改意見,對文章修改幫助很多大,很感謝。

    • 未知
      錄用情況: 已投修改后錄用
      投稿周期:

      2月10日投稿,審稿很快,十天后就給出了審稿意見,小修后兩次被收錄,感覺文章有一定的新意,還是很好中的。

    • 未知
      錄用情況: 已投修改后錄用
      投稿周期: 1個月內

      4月12日投的稿件,初審后很快送外審了,24號返回修改意見,5月1號修改返回,14號被錄用,前后歷時一個月,效率還是很高的。

    • 未知
      錄用情況: 已投修改后錄用
      投稿周期:

      在期刊上投了一篇論著,兩個審稿專家都出了中肯的意見,一針見血的指出了問題所在,對文章修改有很大的幫助,大家有合適的文章可以嘗試投稿。

    相關文章

    360期刊網

    專注醫學期刊服務11年

    客服正在輸入...

    • 您好!這里是醫學期刊發表服務平臺,請問您想要咨詢什么 問題?我們提供以下服務:

    • 期刊發表服務
      發表加急服務
      SCI發表全程服務
      先見刊后付款服務

    • 1000平自有實驗室,數據來源真實有效

    立即搶
    0.059234s
    里番ACG本子※里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