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疾病監測雜志
Disease Surveillance ????
- 主管單位: 中華人民共和國衛生部
- 主辦單位: 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
- 影響因子: 1.56
- 審稿時間: 1-3個月
- 國際刊號: 1003-9961
- 國內刊號: 11-2928/R
本刊積極貫徹“預防為主”的工作方針,突出快、簡、新和實用性強的特色,及時準確地向國內外報道傳染病疫情及動態。
1-3個月
(1)觀點鮮明,論據充足,論述簡練,資料和數據務必準確。論著與綜述等欄目的文章每篇以12000 字左右為宜,其余欄目文章在5000字左右,請提供中英文摘要(500~800字)和中文關鍵詞(5~8個)。引言應說明課題的背景,引述該領域的國內外同行已經取得的進展,以說明本文的選題意義和創新點所在。
(2)圖表采用中英文標題。
(3)參考文獻引用應遵循“最新、關鍵、必要和親自閱讀過”的原則;在正文中順次引述;綜述文章25條以上文獻,其他文章10條以上文獻。未公開發表的資料一般不宜引用。
(4)計量單位和符號請按照有關國家標準,量和單位應符合國家規定。外文字符要分清大小寫、正斜體,上下角字符的位置高低應區別明顯。稿件撰寫等說明見稿約。
(5)稿件為原始稿件,未在國內外公開出版物上發表過,非一稿多投。此外,本刊不接受任何語種的翻譯稿件。
(6)稿件屬作者本人的創造性勞動成果,凡引用或參考了他人的論述、數據、結果,請將文獻信息查新查全并在文中明確標引,以示對同行工作的尊重。
(7)正文中用精煉的語言描述本文創新點和對前人或同行貢獻的學術評論句。
1病例分析(1500字左右):摘要:不含目的/方法/結果/結論,字數100字左右。前言:簡述疫情的發生的時間、地點、起因與處置結果?;厩闆r:交代清楚發生的時間、地點(不要用符號或某字替代)、主要疫情背景。流行病學調查:(包括臨床表現)。實驗室檢測:(方法:不可以文獻替代)。討論:分析疫情特點,總結處置經驗。
2論著、調查研究、方法研究類稿件(5000字左右):格式為結構式摘要,分目的(Objective)、方法(Methods)、結果(Results)、結論(Conclusion)四個層次。正文包括前言、資料(材料)與方法、結果和討論。
3評述(1500字左右):評論分析當前研究的發展,但作者不以討論自己的研究工作為主。
4綜述:文章討論具有該領域的最新進展,著重于尚未解決的問題以及未來可能的發展方向。包括摘要、概括主要觀點的引言和反映章節主要內容的小標題及展望三部分,一般為約稿。通訊作者是該研究領域的資深專家為宜。參考文獻建議25條以上文獻但不要超過40條。
5專家論壇(不超過6000字):主要是約稿,內容是作者本人專長研究領域的新進展和以本人系列研究工作為基礎的綜合性述評。歡迎資深學者撰寫具有新觀點、新見解、有指導性的述評。
6技術方法(不超過5000字):交流具有創新性的實驗新技術和方法改進,和金標準進行比對。方法介紹要詳細、要突出創新和改進。
疾病監測雜志影響因子
疾病監測雜志發文量
疾病監測雜志總被引頻次
熱門常見問題
-
疾病監測雜志官網網址是多少?
疾病監測雜志官網網址是http://www.jbjc.org/
-
疾病監測雜志影響因子是多少?
疾病監測雜志影響因子: 1.56
-
疾病監測雜志怎么樣?
疾病監測雜志是一本國家級期刊,代表中華人民共和國衛生部向國內外公開報道全國傳染病疫情雜志
-
疾病監測雜志一般多久會給回復?
根據雜志社的審查速度決定,快速見刊,可以聯系我們幫你。
-
疾病監測雜志投稿難度大嗎?
疾病監測雜志投稿,關鍵看你的文章質量如何,我們有免費的文章評估服務,幫你審查文章質量。
-
免費論文評估服務
專業編輯團隊為您的文章進行評估,是否能達到期刊社的發表要求,并為您提出一系列的修改意見和指導。
-
學術期刊分析推薦服務
專業編輯團隊為您的文章進行評估,是否能達到期刊社的發表要求,并為您提出一系列的修改意見和指導。
-
免費論文評估服務
專業編輯團隊為您的文章進行評估,是否能達到期刊社的發表要求,并為您提出一系列的修改意見和指導。
-
刊物信息可查
推薦刊物均可到國家新聞出版總署網站查詢正刊
-
嚴格保密協議
可簽署保密協議 ,不透露任何用戶信息可跟蹤進程,全程協議
-
售后服務保障
1對1服務,7x24小時在線
-
企業信譽保障
11年經驗沉淀,實體公司運營
-
2005-2017年云南省狂犬病流行病學特征分析
目的 分析云南省2005-2017年狂犬病的流行病學特征,為制定狂犬病預防控制策略和措施提供參考依據.方法 收集云南省2005-2017年狂犬病的發病資料,用Excel2013軟件建立數據庫,SPSS 17.0和MapInfo 11.0軟件對數據進行整理和計算,繪制相關統計圖表.結果 2005-2017年云南省共報告狂犬病病例930例,死亡883例,年均報告死亡數68例.全省年均發病率高于全國年均發病率(x2=21.390,P<0.001),2005-2008年呈現快速上升趨勢,分別在2008年和2010年出現發病高峰,2011年開始,發病有逐年下降的趨勢.報告病例數占前5位的縣(市、區)分別為廣南、羅平、彌勒、硯山和景洪,占全省省內籍貫總報告病例數的20.64%.全省發病年齡最小為1歲,最大為91歲,41 ~ 50歲發病例數最多,81 ~ 91歲發病例數最少,男女性別比為1∶0.39,男性病例是女性病例的2.55倍,男性病例發病年齡較女性年輕(z=-9.411,P<0.001);農民、學生和散居兒童發病居前3位,占全部病例的93.33%;6-8月為發病高峰,發病高峰在各年基本相同.結論 2005-2017年,云南省每年均有狂犬病病例上報,年均發病率較高,狂犬病的防治仍然是云南省公共衛生工作的重點,應加強狂犬病流行病學監測.
-
2014年全國傷寒/副傷寒流行病學特征及西南5個省份空間聚類分析
目的 分析2014年全國傷寒/副傷寒流行病學特征,探索西南5個省份疫情聚集區域.方法 采用描述性流行病學分析方法對大疫情報告系統的2014年傷寒/副傷寒疾病信息進行統計分析,使用ArcGis 10.5軟件繪制病例地理分布特征圖,采用SaTScan時空聚類方法掃描分析云南、貴州、湖南、廣西和廣東5個省(自治區)的傷寒/副傷寒疫情的時空聚集性.結果 2014年我國共報告傷寒/副傷寒病例13 768例,總發病率為1.02/10萬,與2013年相比,總發病率下降1.92%,無死亡病例,其中傷寒10460例(75.97%),副傷寒3 308例(24.03%),發病數與2013年相比,傷寒降低了2.44%,副傷寒降低了3.10%;傷寒/副傷寒的發病高峰為6--9月,占全年病例數的46.23%;傷寒/副傷寒病例均以農民為主,其次為散居兒童和在校學生.西南5省(區)時空掃描分析顯示,一類和二類聚集區主要分布在相鄰省份的縣(市、區).結論 我國傷寒/副傷寒發病率逐年降低,高發省份傷寒/副傷寒的防控不能放松,尤其是非監測點的疫情上升應引起重視,調查并探索危險因素,根據風險因素采取針對性的綜合防控策略.高發省相鄰省份之間病例聚集明顯,可能存在跨地域傳播.
-
山東省濟南市腦膜炎奈瑟菌多位點序列分型研究
目的 分析2005-2018年山東省濟南市分離的腦膜炎奈瑟菌(Nm)分子流行病學特征.方法 采用多位點序列分型(MLST)方法,對Nm的分子分型進行研究,并使用BioNumerics軟件進行分子分型分析.結果 2005-2018年,共分離到130株Nm,涵蓋A、B、C、W135、Y5種血清群及不可分群(NG).130株Nm分為37種序列型(ST):2株A群分為2種ST,分別屬于已知克隆群(cc)5和未知克隆群(UA);24株B群分為17種ST,分別屬于cc4821、cc162及UA;39株C群分為8種ST,分別屬于cc4821、cc32及UA;54株W135群分為3種ST,分別屬于cc11和cc4821;1株Y群為ST-92型,屬于cc92;10株NG分為8種ST,分別屬于cc4821、cc198及UA.108株已知cc菌株中,cc11占48.15%(52/108),cc4821占45.37%(49/108);22株UA菌株包括18種ST,其中,15株B群具有10種ST.結論 濟南市2005-2018年分離的Nm ST型別分布呈現多態性,在NG和B群中尤為明顯.cc4821和cc11為兩大優勢克隆群,B群Nm呈現多克隆化趨勢.
-
2011-2017年浙江省新發現麻風病例流行特征分析
目的 分析2011-2017年浙江省新發現麻風病例的流行特征,為今后制定麻風病防治對策提供依據.方法 回顧性分析2011-2017年浙江省1 1個市在全國麻風病防治管理信息系統中上報的麻風新發現病例資料,進行描述和比較性分析.結果 新發現麻風病例145例,男性94例,女性51例;年齡(38.64±15.14)歲;136例為皮膚病就診發現(占93.79%);2級畸殘20例(占13.79%),早期發現比例逐年提高,由201 1年的45.16%上升到了2017年的86.67%;全省除舟山市外,其余10個市均有新發現病例報告;本省病例35例(占24.14%),外省流動人口病例110例(占75.86%).結論 2011-2017年浙江省新發現麻風病例呈現穩中有降的趨勢,大多數病例得到早期發現.加強對外省流動人口病例的早期發現和規范管理是浙江省下階段的重點防控工作之一.
-
2017年遼寧省人感染漢坦病毒G2片段基因序列特征分析
目的 了解2017年遼寧省腎綜合征出血熱(HFRS)患者感染漢坦病毒的(HV)的基因型別及變異情況.方法 采集HFRS患者急性期血清,采用酶聯免疫吸附試驗篩選IgM抗體陽性標本,從陽性標本全血中提取HV的RNA,通過反轉錄聚合酶鏈式反應(RT-PCR)擴增G2基因片段并進行基因分型,對擴增產物進行核苷酸序列測定,利用DNAStar軟件包分析.結果 10份標本經RT-PCR提取擴增出的目的片段,4份為漢灘型(HTN型),6份為漢城型(SEO型).擴增產物測序結果與已測得國內毒株及部分國際標準株比較,4份HTN型HV之間核苷酸同源性達到95.6% ~ 98,9%.與HTN76-118株同源性最高,為89.3%~90.1%,氨基酸同源性為98.4% ~ 99.2%.6份SEO型HV間核苷酸同源性高達98.3% ~ 99.8%.與80-39株同源性最高,為96.3% ~ 96.6%,推導氨基酸同源性為99.3% ~ 99.6%.結論 遼寧省是以SEO型HV為主的SEO型和HTN型混合型疫區,病毒G2基因片段間高度同源,無明顯變異,遺傳物質相對穩定.
-
豬鏈球菌wzy基因與血清型別的相關性分析
目的 分析wzy基因序列與血清分型相關性,評價基于wzy基因的基因組水平血清分型的可行性.方法 建立了33個已知血清型(1 ~31,33與1/2型)及21種新型cps型別(NCL1 ~ 20與Chz型)的wzy基因的氨基酸序列數據庫,用來檢索公開發表的767個有傳統血清分型結果的基因組序列,以確定它們的分子血清型別,并與其用傳統血清分型結果進行比對.結果 767個基因組中,有765個基因組含有1種且僅含有1種數據庫中的wzy基因,剩余的2個基因組攜帶數據庫中沒有的wzy基因,本研究中將其cps型別命名為NCL21.94.13% (722/767)基因組的分子血清型別與其傳統血清分型結果一致.在二者結果有差異的基因組中,其cps基因簇的核苷酸序列與其傳統血清分型結果相應的血清型標準菌株cps序列有明顯的差異.結論 基因組水平檢測血清型特異性的wzy基因的分型策略,顯著優于傳統的血清分型方法.
-
陜西省某醫院血液透析患者丙型肝炎病毒感染事件調查
通過個案流行病學調查、現場勘查和實驗室檢測,對一起醫院內血液透析患者丙型肝炎(丙肝)病毒感染暴發事件進行調查分析,為醫院內丙肝感染預防與控制提供借鑒.本起丙肝病毒感染事件共涉及78例血液透析患者,確診39例丙肝患者;現場勘查發現該醫院血液透析室存在未對乙型肝炎、丙肝患者實行隔離透析,多人共用肝素注射器,部分透析器復用消毒程序不規范等問題,是導致本次暴發的主要原因.
-
2016-2018年中國大陸人感染高致病性H7N9禽流感疫情和死亡病例分析
目的 分析2016-2018年中國大陸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HPAI)H7N9病毒疫情和死亡病例,為降低疾病嚴重性,減少疾病負擔提供科學依據.方法 利用現有人感染H7N9禽流感監測數據,運用描述性流行病學方法對人感染HPAI病毒疫情的時間、空間及人群等相關流行病學特征進行分析,并比較存活病例與死亡病例的流行病學和臨床特征差異.結果 中國大陸共8個省份發現人感染HPAI H7N9病毒病例32例,死亡13例,病死率為40.63%,與人感染低致病性禽流感(LPAI) H7N9病毒病例(37.98%)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x2=0.090,P=0.763).人感染HPAI H7N9病毒病例中位年齡為59歲,男女性別比為1.67∶1,職業以農民為主(81.25%).HPAI H7N9死亡與存活病例間在人群特征、發病時間、地區分布、病程關鍵時間間隔、暴露史和基礎性疾病患病情況等因素方面差異無統計學意義.而與存活病例比較,急性呼吸窘迫綜合征、腎功能不全、心力衰竭和感染中毒性休克等并發癥為病例死亡的可能影響因素.結論 2016-2018年中國大陸人感染HPAI H7N9病毒病例病死率水平較高,特定臨床癥狀或并發癥的出現可能預示預后不良,應進一步加強臨床診療相關研究,總結臨床經驗,同時有針對性地開展醫務人員培訓,以降低疾病的嚴重性.
關鍵詞: 人感染高致病性H7N9禽流感 死亡病例 -
139例臨床診斷流行性腮腺炎突破病例實驗室核實診斷結果分析
目的 對臨床診斷流行性腮腺炎(流腮)突破病例進行核實診斷,評估其真實性和診斷方法可靠性.方法 分別用酶聯免疫吸附試驗法(ELISA)和反轉錄-聚合酶鏈式反應(RT-PCR)方法檢測2015-2017年浙江省寧波市鄞州區臨床診斷流腮病例血清特異性IgM抗體和病原學標本病毒核酸,分析不同采樣時間標本的陽性率,比較突破病例和無免疫史病例陽性率,比較不同類型標本陽性率等.結果 突破病例發病8~32d血清IgM抗體陽性率(95.00%,19/20)明顯高于第1~7天(36.37%,36/99),差異有統計學意義(Fisher精確檢驗,P<0.001).突破病例病原學標本病毒核酸陽性率為6.47%(9/139),無免疫史病例陽性率為16.67%(6/36),二者差異無統計學意義(x2=3.79,P>0.05).突破病例陽性標本采樣時間主要為發病第2~3天.突破病例含漱液陽性率(11.94%,8/67)明顯高于咽拭子(1.39%,1/72),差異有統計學意義(Fisher精確檢驗,P<0.05).結論 從發病后期采樣IgM檢測結果分析臨床診斷流腮突破病例大部分為真實病例.但發病第1~7天兩種方法做核實診斷可靠性均不高,建議檢測發病7d之后IgM抗體做核實診斷.
-
2017年非洲和美洲的黃熱病疫情概況
1 流行病學和暴發時的應答反應2017年,巴西和尼日利亞暴發了黃熱病疫情.雖然沒有像2016年安哥拉和剛果暴發黃熱病疫情一樣導致顯著快速的城市蔓延擴散,但是增加了黃熱病疫情暴發風險和城市暴發疫情國際蔓延的可能性.全球消除黃熱病流行戰略(EYE)的目標是通過持續擴大有效的暴發偵查、預防和應急反應來減少黃熱病疫情.
-
光滑假絲酵母菌和熱帶假絲酵母菌環境分離株的氟康唑敏感性與多位點序列分型分析
目的 分析分離自樹葉、樹皮和腐殖質的光滑假絲酵母菌和熱帶假絲酵母菌,對其進行耐藥性分析和分子流行病學分型,比較環境分離株與臨床分離株的進化關系,為流行病學調查及有效控制侵襲性假絲酵母菌感染提供理論支持.方法 2017年9月采集云南省境內環境標本,分離培養提取菌株DNA進行轉錄間隔區測序鑒定;使用微量肉湯稀釋法進行氟康唑藥敏實驗;采用多位點序列分型進行分子流行病學分型;利用eBURST分析菌株親緣性.結果 采集環境標本200份,分離光滑假絲酵母菌3株和熱帶假絲酵母菌10株.13株環境分離株均對氟康唑敏感.3株光滑假絲酵母菌的序列型均為ST3,10株熱帶假絲酵母菌被分為7個二倍體序列(DST),包括4個新DST型(DST813~DST816).eBURST分析顯示,光滑假絲酵母菌均為CC3型,CC730是熱帶假絲酵母菌環境株的主要型別.結論 環境分離株與臨床分離株存在相同的起源株.樹葉、樹皮或腐殖質中的光滑假絲酵母菌和熱帶假絲酵母菌可能對人類健康造成危害,是人類假絲酵母菌感染的潛在來源.
-
2017年北京市順義區腹瀉患者彎曲菌流行特征及耐藥性分析
目的 了解北京市順義區彎曲菌引起腹瀉的現狀,探索彎曲菌分離檢測方法及其耐藥特征.方法 收集2017年順義區2家醫院成年人腹瀉患者的糞便標本進行沙門菌、志賀菌、致瀉大腸埃希菌和副溶血弧菌的分離培養.用濾膜法分離培養彎曲菌并進行藥敏試驗.結果 372份糞便標本共檢出39株彎曲菌,檢出陽性率為10.48%,包括36株空腸彎曲菌(92.31%,36/39)和3株結腸彎曲菌(7.69%,3/39).沙門菌、志賀菌、致瀉大腸埃希菌、副溶血弧菌的陽性率分別為6.99%(26/372)、0.27%(1/372)、9.14%(34/372)、12.63%(47/372).彎曲菌感染病例的臨床癥狀以腹瀉、腹痛、惡心、脫水為主,且多為水樣便.春秋季檢出率高于夏冬季,高峰出現在10月.彎曲菌感染病例以16~ 45歲青壯年居多;男、女性檢出率差異無統計學意義(x2=0.150,P=0.698);職業以學生、其他職業、商業服務居多.可疑感染食品為蔬菜類、糧食類、水產及其制品.3株結腸彎曲菌分離株僅對氯霉素敏感.36株空腸彎曲菌分離株對喹諾酮類、四環素類和氯霉素類抗生素的耐藥率最高,包含萘啶酸(97.22%)、環丙沙星(97.22%)、四環素(86.11%)、氟苯尼考(58.33%).19株空腸彎曲菌(52.78%)存在多重耐藥,多重耐藥譜主要為喹諾酮類-氯霉素類-四環素類(47.37%,9/19).結論 彎曲菌感染引起腹瀉的比例較高,春秋季高發,耐藥性嚴重且存在多重耐藥現象,應引起重視.
-
2012-2016年四川省腫瘤醫院腫瘤患者血流感染病原菌種屬分布及耐藥性分析
目的 了解2012-2016年四川省腫瘤醫院腫瘤患者血流感染病原菌的分布及其耐藥特征,為臨床合理使用抗菌藥物提供依據.方法 統計腫瘤患者血培養中分離病原菌種類及對常見臨床藥物的耐藥特征,依據美國臨床和實驗室標準協會2016年標準,采用WHONET 5.6軟件進行數據統計分析.結果 通過血培養共分離到病原菌603株,其中革蘭陽性球菌、革蘭陰性桿菌和真菌分別為165、434和4株;各腫瘤患者以宮頸癌患者分離率最高.大腸埃希菌、肺炎克雷伯菌、金黃色葡萄球菌、凝固酶陰性葡萄球菌和陰溝腸桿菌分離率較高,分別為34.33%、13.27%、9.29%、6.80%和4.98%.金黃色葡萄球菌和凝固酶陰性葡萄球菌中甲氧西林耐藥株的檢出率分別為12.50%和73.17%.腸桿菌科細菌對碳青霉烯類抗生素高度敏感,大多數細菌耐藥率均低于5.00%,非發酵菌對碳青霉烯類耐藥率較高,鮑曼不動桿菌對亞胺培南和美羅培南的耐藥率甚至達到了80.00%.結論 腫瘤醫院患者血培養中分離的細菌以腸桿菌科為主,各分離菌耐藥情況差異較大,鮑曼不動桿菌屬對碳青霉烯的耐藥情況較為嚴峻,臨床應根據不同腫瘤及分離細菌藥敏結果合理選擇抗生素治療.
-
2013-2017年云南省某醫院抗菌藥物使用情況及其對大腸埃希菌和肺炎克雷伯菌的耐藥性分析
目的 分析2013-2017年云南省某醫院抗菌藥物使用情況及其對大腸埃希菌和肺炎克雷伯菌的耐藥影響,為臨床合理使用抗菌藥物、降低細菌耐藥率提供指導依據.方法 對常用抗菌藥物的使用頻度和強度及同期分離的大腸埃希菌和肺炎克雷伯菌的耐藥情況進行回顧性調查分析.結果 2013-2017年該醫院抗菌藥物總使用強度逐年上升,2016年后有所下降.大腸埃希菌耐藥率與頭孢他啶和頭孢呋辛使用頻度呈正相關,與其他常用抗菌藥物使用頻度均負相關.肺炎克雷伯菌耐藥率與美洛培南和左氧氟沙星使用頻度呈正相關(r=0.980、0.902,P=0.003、0.036),與頭孢他啶、頭孢吡肟、慶大霉素和頭孢哌酮/舒巴坦使用頻度呈正相關,與頭孢呋辛、亞胺培南和哌啦西林/他唑巴坦使用頻度呈負相關.結論 大腸埃希菌和肺炎克雷伯菌與臨床常用抗菌藥物的使用頻度有一定相關關系,特別是肺炎克雷伯菌的耐藥率與醫院使用量較大的美洛培南、左氧氟沙星的使用頻度具有相關性,應引起臨床足夠重視.
-
2018年12月中國大陸需關注的突發公共衛生事件風險評估
目的 評估2018年12月在我國大陸地區發生或者可能由境外輸入的突發公共衛生事件風險.方法 根據國內外突發公共衛生事件報告及重點傳染病監測等各種資料和部門通報信息,采用專家會商法,并通過視頻會議形式邀請省(自治區、直轄市)疾病預防控制中心專家參與評估.結果 總體上,預計12月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的報告數將較11月有所上升,可能以水痘、流行性感冒(流感)、流行性腮腺炎、其他感染性腹瀉病及手足口病等事件為主.我國內地可能將繼續出現人感染禽流感散發病例.流感活動水平將繼續上升.諾如病毒感染性腹瀉病疫情將繼續升高,學校仍將出現暴發疫情.剛果民主共和國埃博拉病毒病疫情形勢仍然嚴峻,不排除進一步擴散及病例輸入我國的可能,但由輸入病例導致大規模本地傳播的可能性極低.非職業性一氧化碳中毒將持續高發.結論 需要對人感染禽流感、流感、非職業性一氧化碳中毒予以重點關注,對諾如病毒感染性腹瀉、剛果民主共和國埃博拉病毒病予以一般關注.
-
2016-2017年廣州市60歲及以上老年人跌倒/墜落傷害監測病例特征分析
目的 探討2016-2017年廣東省廣州市≥60歲老年人跌倒/墜落傷害監測病例分布特征,為制定有效的防制措施提供參考依據.方法 收集2016-2017年廣州市5所傷害監測哨點醫院的首診傷害患者報告卡信息,分析≥60歲老年跌倒/墜落傷害監測病例的分布特征.結果 5所傷害監測哨點醫院共報告≥60歲老年跌倒/墜落患者4 361例,占總數的49.5%,位居第1順位.男女性別比為0.60∶1.跌倒/墜落傷害多發生在家中,常見于休閑或生命活動過程;多為輕中度傷害,經治療后離開醫院;3、7和11月跌倒/墜落患者比例略高.隨年齡組別的增加,跌倒/墜落患者的構成比逐漸增加,差異有統計學意義(x2=1 220.807,P<0.001);按性別、年齡分層分析發現,隨年齡組別增加,傷害性質為骨折、傷害程度為中度傷害、傷害結局為留觀/住院/轉院的構成比例均增加.文化程度較低者發生跌倒/墜落的構成比較高(x2=85.667,P<0.001),傷害性質主要為挫傷/擦傷或骨折(x2=3 095.215,P<0.001),主要傷及頭部或下肢(P=1 273.623,P<0.001).結論 跌倒/墜落是廣州市老年人傷害發生的首要原因,應針對性地實施干預和制定相應的防制措施.
-
2018年11月中國甲乙丙類傳染病疫情概要
2018年11月(2018年11月1日0時至11月30日24時),全國共報告法定傳染病636 722例,死亡2 826例.其中,甲類傳染病中鼠疫無發病、死亡報告,霍亂報告發病1例,無死亡.乙類傳染病中傳染性非典型肺炎、白喉、脊髓灰質炎、人感染H7N9禽流感和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無發病、死亡報告,其余21種傳染病共報告發病303 714例,死亡2 819例.報告發病數居前5位的病種依次為病毒性肝炎、肺結核、梅毒、淋病和猩紅熱,占乙類傳染病報告病例總數的93%.
關鍵詞: -
2018年11月中國甲乙丙類傳染病疫情動態簡介
關鍵詞: -
耐萬古霉素腸球菌小鼠感染模型的優化
目的 優化小鼠經口感染耐萬古霉素腸球菌(VRE)腸道定植模型,明確不同抗生素預處理方式和感染劑量對VRE在腸道定植的影響.方法 C57/6J小鼠隨機分為3組,分別為混合抗生素、氨芐西林、萬古霉紊預處理組.混合抗生素預處理組:感染前第7天給予小鼠混合抗生素(卡那霉素、慶大霉素、粘菌素、甲硝唑、萬古霉素)水溶液;感染前第2天,將混合抗生素水溶液換為萬古霉紊水溶液,感染前1d,腹腔注射克林霉素.氨芐西林與克林霉素預處理組:感染前第7天給予氨芐西林水溶液,感染前1d,腹腔注射克林霉素.萬古霉素預處理組:感染前第7天給予萬古霉紊水溶液.第0天,3組小鼠同時進行VRE灌胃處理.感染后第3天,氨芐西林、萬古霉素水溶液改換為正常飲用水,直至實驗結束.在感染后2周內對收取的小鼠糞便活菌計數,觀察VRE定植量的變化.結果 感染后第1天,VRE在3種抗生素預處理的小鼠腸道中均能成功定植.在感染后1~9 d,3種模型的糞便VRE含量在105~108 cfu/mg.感染后第9天,3組小鼠糞便中VRE定植量出現下降趨勢,第15天(實驗結束)糞便VRE含量降至103~105 cfu/mg.另外,感染后第10天氨芐西林處理組中有2只小鼠死亡.對萬古霉素預處理模型給予的2個不同感染劑量,在整個急性感染期兩組VRE定植量差異無統計學意義.結論 萬古霉素預處理的VRE腸道定植模型的穩定性和簡潔性優于混合抗生素或氨芐西林預處理的模型.在萬古霉素預處理模型中,VRE可在腸道定植至少15d,且感染劑量在105~107 cfu/只間不影響VRE的腸道定植模型的建立.
-
氣象條件與手足口病發病情況的反向傳播神經網絡模型構建
目的運用氣象信息和手足口病發病數,構建反向傳播神經網絡(BPNN)模型,并評價擬合效果,探討手足口病發病與氣象因素的關系.方法 收集并按周整理2014-2017年上海市長寧區的氣象信息和手足口病的發病資料,應用SPSS 13.0統計軟件進行Spearman相關分析,用Matlab 7.0軟件包中的神經網絡工具箱,構建BPNN模型,運用平均誤差率(MER)、決定系數(R2)評價擬合效果,運用2017年的手足口病實際發病數檢驗模型.結果 手足口病的周發病數與本周的平均氣溫、最高氣溫、最低氣溫、累計降水量、平均相對濕度、最小相對濕度、平均風速呈正相關(P<0.05),與平均氣壓呈負相關(r=-0.527,P<0.001).與前一周的平均氣溫、最高氣溫、最低氣溫、累計降水量、平均相對濕度、最小相對濕度、平均風速呈正相關(P<0.05),與平均氣壓呈負相關(r=-0.522,P<0.001).利用前一周氣象因素擬合的模型效果(MER=19.0%,R2=0.895)略優于利用同周氣象因素擬合的模型(MER=20.2%,R2=0.894);2017年氣象數據驗證模型,預測值和實際值的絕對誤差在0~9之間,平均值為2.52.結論 手足口病BPNN預測模型適用于上海市長寧區手足口病發病數的預測.
-
土壤中軍團菌污染狀況調查研究
目的 了解土壤中軍團菌的污染狀況和分離菌株的分子型別、對抗生素的敏感性和細胞內的生長能力.方法 采集北京市公共場所土壤樣本123份,采用軍團菌GVPC選擇性培養基培養法和熒光定量PCR檢測法對土壤中軍團菌進行檢測分析.用小鼠巨噬細胞J774細胞對分離菌株進行菌株致病性研究;用脈沖場凝膠電泳(PFGE)技術對分離菌株進行分型分析;用E-test試紙藥敏實驗法對分離菌株進行紅霉素、阿奇霉素、利福平、左氧氟沙星、莫西沙星5種抗生素敏感性檢測.結果 熒光定量PCR檢測法在花鳥市場和夏季水庫樣本中檢出軍團菌,檢出陽性率分別為50.00%和24.24%,平板培養法僅在夏季水庫樣本中檢出軍團菌,陽性率為6.06%.分離的2株軍團菌TR1和TR2均為嗜肺軍團菌,血清型分別為5型和8型.2株嗜肺軍團菌均具有較高的細胞內生長能力,PFGE分型顯示2株菌為不同帶型,藥敏實驗顯示2株菌均對紅霉素、阿奇霉素、利福平、左氧氟沙星、莫西沙星5種常用抗生素表現敏感性.結論 公共場所土壤中可檢出嗜肺軍團菌,且分離株有較高的細胞內生長能力,提示具有致病性,存在導致軍團菌病散發流行或暴發的危險,應加強對公共場所土壤中軍團菌的監測.
-
2015-2016年山西省布魯氏菌病漏報調查分析
目的 了解山西省布魯氏菌病(布病)漏報情況,及時發現醫療機構布病報告中存在的問題,準確估計山西省布病流行水平,為更好的預防控制布病提供參考數據.方法 按照《全國法定傳染病漏報調查方案》,對轄區內居民及醫療機構的布病漏報情況進行調查.結果 本次共調查居民60 180人,發現布病103例,年均發病率為171.15/10萬.其中漏報45例,居民布病漏報率為43.69%,漏診44例,漏診率為42.72%.調查各級醫療機構78所,共查出病例542例,漏報140例,漏報率為25.83%;報告的402例布病病例中1例未及時上報,報告及時率為99.75%.結論 山西省布病漏報情況較為嚴重,目前布病診斷和治療不在同一個醫療機構及醫生對布病上報病例類型的不明確是造成布病漏報的重要原因.建議統一布病上報病例類型,完善縣級以上醫療衛生機構對布病的確診能力,減少布病漏報發生.
-
未知
-
未知
錄用情況: 已投修改后錄用投稿周期: 2個月內初審和復審還是很快的,終審等了近2個月,今天終于出結果了,修改后錄用,還會是很不容易的,但是我覺得編輯老師合審稿專家還是很認真負責的,對文章有自己的理解,值得推薦。
-
未知
錄用情況: 已投修改后錄用投稿周期: 1個月內首先編輯老師很有耐心,有問必答,稿件送外審,有兩個專家,送審后20天退修,修改返回后,復審一周有結果,一般專家會給出修改后考慮錄用或者是錄用、拒稿的意見。投稿到審稿周期約一個月左右。
-
未知
錄用情況:投稿周期: 1個月內審稿很快,給出的意見很中肯,對文章幫助很大,投稿到接受歷時一個月,編輯分專家都很認真負責,校稿也非常仔細,有機會還會在投的。
-
未知
錄用情況: 已投修改后錄用投稿周期:評審專家至少要求三位,流程很規范,工作效率也很高,編輯認真負責,校稿很仔細,專家給出的意見也很專業,很有針對性,修改后文章明顯有了提升。
-
未知
錄用情況: 已投修改后錄用投稿周期:文章是技術與方法方向的,審稿專家對文章的內容很肯定,所以直接接收了。個人覺得期刊對創新性要求不是特別高,但是對文筆要求還是很高的,內容也要比較豐富。
我的文章是在投稿系統上投稿的,兩個月左右就收到意見,建議修改后錄用,每次郵件聯系,編輯都會及時進行回復,對文章中出現的小問題也會用紅色進行標注,工作很是細致,整體而言期刊還是很好的,值得推薦。